晉王和皇帝是什麼關係?

wau老師


晉,一是表示進的意思;二是表示山西省;三是表示古時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強之一的晉國。

自秦始皇稱帝后,晉王是王爵的一種,一般以秦楚晉齊四個稱號為尊,歷史上被冊封為晉王這個稱號的不在少數,其中大約有十二個登上皇位。其中有名的就有隋煬帝楊廣,他曾被冊封為晉王,後來在奪嫡過程中他擊敗了他的太子哥哥楊勇而登上了皇位。

還有一位曾有晉王稱號的是唐高宗李治,他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也是第三個嫡子,在三歲的時候被冊封為晉王。李治自小聰慧,五歲開始學習《孝經》。曾因為解讀《孝經》而被唐太宗喜愛,誇其寬厚仁慈。當時唐太宗問他怎麼看待《孝經》,他的回答是:“孝,開始是事奉雙親,長大後是事奉君王,最終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進朝廷想著盡忠,退居在家想到彌補皇上的過錯,將順從其美,糾正其惡。”後來由於他的哥哥們犯錯被罰,李治的表現又一直非常優秀,既孝順父母,又善於政事,還善待他人,有仁慈之風範。於是在他十五歲的時候被唐太宗冊封為太子,二十二歲時登上皇位。

後唐時期有一位晉王李克用,他是沙陀族人,他的父親朱邪赤心因立戰功被唐懿宗賜予國姓李,名為國昌,因此李克用也隨之姓李。李克用自小就驍勇善戰,曾經用一支箭射下兩隻大雕,被軍中稱之為“飛虎子”。黃巢起義的時候被派去攻打義軍,因潰敗黃巢義軍立下大功。唐朝末年,皇家宗室沒落,各地的節度使自成一勢,而李克用拒絕擔任節度使,他的軍隊又強勢勇猛,唐昭宗為招撫李克用,授予稱號“忠正平難功臣”,並冊封他為晉王。可見,晉王爵位不一定只能由皇室宗親才可以擔任的。李克用至死仍以唐朝為尊,即使後來被他的兒子追封為“後唐太祖”。

還有宋代宋太宗趙光義曾經也是晉王,元代的孛兒只斤甘麻剌是元世宗的孫子,被冊封為晉王,明朝末年李定國也被冊封為晉王,還有很多,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上所述,晉王是爵位的一種,均由當時在位的皇帝冊封,有可能是皇室宗親,也有可能是有功之臣。


陳情未來


許多歷史人物在登上皇位之前,封號或自封為晉王,可以說晉王離皇帝只是一步之遙。

以下是歷史上四個由晉王登基為皇帝的例子,如晉武帝司馬炎,隋煬帝楊廣,唐高宗李治和宋太宗趙光義。

一.晉武帝司馬炎

曹魏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掌控,後由司馬炎承晉王之位。公元266年,司馬炎逼傀儡皇帝曹奐退位,並禪位於自己。司馬炎稱帝后建立了西晉,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即晉武帝。

二.隋煬帝楊廣

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封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廣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平陳國,戰功顯赫。後來,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為了爭奪皇位開打,楊勇被楊廣打敗,並失去太子之位。隨後,隋文帝封晉王楊廣為太子,隋文帝去世後,楊廣繼承皇位,即隋煬帝。

三.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後期,李世民對皇位繼承人選甚是苦惱,並舉棋不定。後來身為太子的李承乾見皇位無望,便舉兵造反,結果叛亂很快被李世民平息,因此太子李承乾被廢,其餘參與叛亂的皇子也被懲處。因此,可以繼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晉王李治。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李治作為太子正式登基稱帝,即唐高宗。

四.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在宋朝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趙光義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晉王。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以後,趙光義登基為帝,成為宋太宗。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沙學史


晉王和皇帝是什麼關係

在我國曆朝歷代中,被封為晉王的大約有十多位,這些晉王們大多和皇帝的關係很是微妙,取而代之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非司馬昭,司馬炎父子莫屬了。

說司馬昭父子最有名原因有三。

第一,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被封為晉王。

司馬氏得天下,不得不先說司馬懿,司馬懿是一個心狠手辣,不顧道義的人,為後世所不恥,他被後世歷史學家批評為“以狐媚取天下”。這狐媚二字很恰當,一點也不冤枉。敘述司馬懿一生,便是他如何媚了三個人,哄了一個人。

司馬懿先騙了曹操,後騙了曹丕,最後又騙了曹叡。他騙這三個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個媚字。騙這三個人以後,他又騙曹爽,把曹爽騙進了鬼門關。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司馬懿哄騙曹爽投降,奪得大權後,硬是把曹爽兄弟四人以及親信十人,以謀反之罪夷滅三族。同時命令所有曹姓王爺、公爺都搬到洛陽來住,一切行動由他派人監視。

所以後來東晉明帝聽王導講祖宗得天下的故事,竟羞愧的抬不起頭,說:若是這樣的話,晉朝怎麼會長久!

司馬懿沒當過晉王。

司馬懿死時,虛歲七十三歲。

大魏朝廷中,極多是司馬懿的黨羽,這些人一致主張,朝廷大權由司馬懿大兒子司馬師繼續執掌。

司馬師是個知兵之人,也是個及其厲害的角色。

當年司馬懿父子三人在與曹爽爭權時,司馬師是立了大功的。發難前夕,司馬昭整夜行坐不安,司馬師依舊安穩睡覺,到了早上,司馬師一聲呼喊,原本他私自養的三千死士立刻集合起來,人們都弄不清楚這些人一剎那是從哪裡來的。司馬師陳兵司馬門,佈置的很嚴謹。司馬懿見到後很是高興,說:這孩子還真會辦事。

司馬師也沒當過晉王。

司馬師死後無嗣,他所執掌的大權,入於其弟司馬昭之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司馬昭自己想當皇帝,又扭扭捏捏。他於魏少帝曹奐即位後,叫曹奐封自己為晉公,可是他又堅決辭讓,此後,少帝與他又在扮演了一個硬要封,一個硬是不肯接受的騙人的把戲。到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司馬昭才裝出“只得接受”的樣子。

只過了四個月,公元264年3月,司馬昭叫曹奐升封自己為晉王。

司馬昭做了晉王,下一步就是自己要做皇帝了。然而八字不好,當晉王只當了一年又五個月,便一命嗚呼,享年五十五歲。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昭死後他嗣為晉王。

所以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被封為晉王。

第二,司馬昭當晉王時,殺害了大魏皇帝曹髦,司馬炎做晉王時,廢黜了大魏皇帝曹奐。

我們應該替司馬昭說一句公道話,司馬昭本沒有計劃要曹髦死,是曹髦自己找死。

司馬昭還沒做上晉王時,魏國皇帝是曹髦,曹髦對司馬氏三世專擅朝政,政不由己,十分痛恨,每天都在擔心被廢黜,下決心要扼制司馬昭,曹髦於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率領宿衛、蒼頭、官僮討伐司馬昭,司馬氏的兵士見魏主揮劍親戰,畢竟有所顧忌誰也不敢上前,司馬昭心腹賈充呵斥他們說:司馬公好生畜養爾等多年,正為今日之事,不問是誰,動手便是。於是太子舍人成濟手持戈矛衝著曹髦刺去,直至前身洞穿而刃出於背,曹髦當即慘死在車上。

曹髦死後,司馬昭迎立了曹奐為皇帝。改甘露五年為景元元年。

五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只當了四個月的晉王,等不及過年,便毫不客氣的逼使與自己同齡的魏元帝曹奐蟬位,自己登基稱帝,立國為晉,於大魏鹹熙二年十二月(公元265年)改稱為大晉泰始元年十二月。

第三,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分別滅掉了西蜀和東吳,國家實現了統一。

公元263年,晉王司馬昭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大將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後主劉禪向大魏皇帝投降。十七年後,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調遣大軍,兵分六路,突破長江天險,龍驤將軍王濬的樓船率先抵達石頭城下,吳主孫皓投降。西晉完成了統一。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曹操曾經想拼出一個統一的局面。諸葛亮也試圖幫助劉備與劉禪,以追求同樣的目的,卻鞠躬盡瘁而死。曹操與諸葛亮的才幹,均比司馬昭和司馬炎高,高的不成比例。

為什麼司馬昭和司馬炎先後輕輕一動,就吞併了西蜀和東吳,實現了統一呢?

這大概是與國人固有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自孟子以來,中國人的政治思想都有了“天下定於一”與“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等等牢不可破的“定論”。他們接受了孟子的判斷,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因此地上也不該有兩個大王。倘若有,是違反天道的,不能長久。

除了這種心理因素以外,三國的大臣和人民也有點感覺到,在分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分久了就懷念過去合的時候的光彩。

因此,司馬昭和司馬炎把三國分裂局面合了起來,合的十分容易。

可是西晉的統一,只是暫時的合,過了十年便有了八王之亂,接著又有了“五胡亂華”開始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一直到李世民,由於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這些第一流人才做幫手,才把中國真正的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