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員工”來了,疫情後可成為用人新趨勢?行家:有潛力

“共享員工”來了,疫情後可成為用人新趨勢?行家:有潛力

共享員工、轉移線上,餐飲配送行業開始了抱團“抗疫”模式,特殊時期,盒馬率先開啟“借兵”增援模式解決社會物資配送缺員的問題,可謂助己助人一舉兩得。同時也讓人有了想法,將來是否可以藉機合理地開啟自己的副業去增收呢?

答案是肯定的。借兵之計在行業內其實“早見不鮮”,在疫情以前,不少企業經已打起“利用碎片時間經營副業”的名號進行業務推廣,如果說到保險行業,大家馬上就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當然細節上有所不一樣。在疫情以前,我們瞭解到的共享員工表現形式一般為:兼職與眾包(外包、代工),但實際上這些和實際正意義上“共享員工”有質的區別,那共享員工以後能火起來嗎?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共享員工”來了,疫情後可成為用人新趨勢?行家:有潛力

“共享員工”模式在國際用工標準中叫做“靈活用工”,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歐美。宏觀意義的靈活用工,是指除直接與用工方簽訂勞動合同以外的其它所有用工形式,普遍應用的就是勞務派遣、崗位外包等,需求方、平臺與個人之間兩兩結算;而狹義的靈活用工,主要是指受共享新經濟形態影響下的那些非僱傭關係下的合作形式,比如自由職業者、個體合作等。網約車司機、快遞閃送小哥、網紅主播、運輸司機、街頭調研等職業都屬於大概念的靈活用工,只是細化方案上不同,有的通過僱傭形式去解決,有的通過非僱傭的方式去解決。

與正常的“靈活用工”不同的是,在這次的疫情下,“共享員工”是企業與企業之間自行調配人力資源,解決特殊時期的問題,是中國在特殊時期產生的獨有的人力資源調配模式。有專家表示,這一次疫情直接刺激了企業在用工思維上進行根本性轉變。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兼職、眾包與共享員工的不同之處在於前兩者為1對1的協作模式,只要雙方合作意願一致即可構成合作關係,彼此間不需遵從在第三方意願;而共享員工則不同在於,這將是一個三方意願的合作關係,以盒馬新鮮為例:盒馬-共享員工-員工原受僱企業三方,“被共享”的人才擁有了選擇權。

“共享員工”來了,疫情後可成為用人新趨勢?行家:有潛力

“共享員工”在疫情過後是否仍然是個對商業環境起“積極作用”的用人模式呢?

擁有二十餘年市場銷售行業經驗,並提出共享銷售模式的樂聊名片系列產品創始人徐孝青表示:共享員工定將在未來國內市場備受重視。其一,共享員工模式能有效分攤企業用人成本,比如節省企業部分非必要崗位(工作量不大或集中在短期)養人、招人壓力,其二減低流動性較大的銷售、服務等崗位人員流失風險,其三降低對中高端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成本於開發難度,最後,對於有“被共享”意願的人才創造新收入。

徐孝青先生對“共享員工”的新趨勢非常看好,且在2015年以前便開始試探“共享銷售”(合作模式像現在的共享員工)在商業市場上的實現可能性。隨時時間的推移,社會用人難題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愈發顯著,其中銷售類崗位更是首當其衝!時至今日,市場銷售模式千變萬化層出不同,群眾對於產品廣告等免疫力更強了,同類競品也更多了,企業對資深銷售、流量主、人脈大戶等需求顯然變得更大,但是高端人才的產出挖掘效率明顯跟不上社會市場的需求,那麼,共享員工——共享銷售員有了極大的市場需求……

我們可以看出,共享員工有潛力成為未來國內用人新趨勢!

“共享員工”來了,疫情後可成為用人新趨勢?行家:有潛力

小結:雖然共享員工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潛力,但仍然存在部分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中高端、技術型人才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的同時,更少的企業願意培養新人;共享員工下,怎麼保證自己企業的技術機密;高端人才更容易流失,不再是企業私有財產……

本期看點寫到這裡,你們又是怎樣看待呢,歡迎發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