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最近看到輔導孩子功課的媽媽,被氣出心臟病,起初只當做一種無奈的誇張話,最多就是開得大一點的玩笑而已,但當我這兩天心臟頻頻驟痛,被孩子氣到無法呼吸的時候,我才知道這種傳聞絕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明明最親密無間的母子關係是怎麼變得這樣劍拔弩張的呢?

其實,這也是我一直無法參透的矛盾,有一點我從不諱言,每每在親子衝突中,我都是“戰敗”的一方,每次都在衝突之後反省自己,修正自己。深究原因的話,要麼就是因為焦慮,安排了超出孩子年齡的認知活動,要麼就是違反孩子的天性,失去了教育者引領者的耐心,要麼就是要求孩子做到優秀而我缺忘記了教給他相關的技能。

父母的愛如此卑微嗎?需要“不分對錯”?只要是爭吵和“戰爭”,就沒有絕對的勝利者,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在情緒的漩渦中受傷,父母會及時作出讓步調整,不是因為真的“妥協”了,而是會理智地進行糾偏,從內心裡最真實的感覺出發,維繫一段勢必“漸行漸遠”的血緣關係。

無論過程如何,如果從結果來論,也許對未來就多了幾分清明。

年紀輕輕就得了心臟病,誰又能照顧重病的自己呢?要是考慮尊重人性,大概也不會強求奢望不離不棄的另一半;久病床前,終究是少了輕鬆,多了沉重。

黛玉和寶玉的感情再美,也少了蹦高、奔跑和恣意開懷。

兒女羽翼漸豐,越來越大,即將遠行,即使是個孝子,怎敵內心為人父母的愧疚,誰也不願種下這個對兒女的牽絆。

人生之中孰重孰輕,到底有什麼放不下?何苦自己為難自己?以古論今,透過古人一生的悲喜,衡量一下我們今日的擰巴。

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01 嵇康一生打鐵健身,堅持不懈,追求健康才是永恆不變的話題

有人說愛情是永恆的話題,我曾深以為是。

的確是千真萬確,打開新聞,關注的永遠是娛樂版,看看名人大V,明星的粉絲動輒好幾百萬,連發人深省的知名作家都望塵莫及。俊男美女的愛情“緋聞”讓人魂牽夢縈,品頭論足。然而,

茶餘飯後,他人的故事和我們又有何干?

茶餘飯後,明星自己說,我的故事又與你何干?

可是,自己的健康還是實打實性命相關的事,關乎生死,關乎生命質量,所以,我現在才覺得追求健康才是永恆不變的話題。

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真是擔得起“狂”字,給他官他不做,連執掌天下的司馬家他都不給面子。就是這樣想喝酒就喝酒,想唱歌就唱歌的“狂”人,居然執著地追求健康長壽,常年堅持不懈地在院子裡打鐵。

翩翩公子飽讀詩書,卻天天拿著大錘在家打鐵,健壯程度可以遐想一番。

不光如此,他還禁慾,估計嵇康是沒有參考彭祖傳說中的長壽之法,也不知道他那位曹操的曾孫女老婆有沒有意見。總之,嵇康嚴格踐行老莊的長生之道,自律自珍自愛。

丰神俊逸,傲然於世,嚴格管理自己,追求健康長壽的嵇康是讓人賞心悅目的。

生命的長短飄渺不定,不由己定,不由分說。

生命的質量卻在我們自己手中,內心的自由和內外的健康都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甚至是可以去好好經營的。

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02 嵇康再“帥”也難逃一死,悟知天命的內涵

生死麵前,誰能高人一頭,誰又能矮人幾分呢?

嵇康這輩子有兩封絕交書很出名,一個是和朋友呂安的哥哥呂巽絕交,一個是和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絕交。

呂安妻子貌美,奈何呂安忽視了她,還追隨嵇康禁慾,這還能穩得住年輕多情的妻子?不久他妻子就和自己的哥哥呂巽攪在一起,就這樣的一件家醜居然攪合起來政壇和學子,牽扯到了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的對抗,牽扯到了學子們站隊的問題。嵇康娶得是曹氏之妻,無形中已經被站隊,即使他一心問道,追求老莊,如履薄冰,也難逃樹大招風,才大招妒。

再有一封絕交信,就是寫給朋友山濤的。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心意,雖然談不上心意全通,可是原則立場應該是看得透的。山濤玩著玩著就去做官了,司馬家給了他高官來做,可是他不知道怎麼想的,是沽名釣譽,還是賣弄衷心?居然居間嵇康當官,還不止一次。說實在話,嵇康要想當官,根本用不上山濤舉薦。他不是不當,他是不想不屑。

史書上說因為這兩封絕交信,嵇康被判了死刑,最終丟了性命。這裡面有多少司馬家和曹氏的爭鬥,誰也說不清了。

生死麵前,能帶走的只是一腦子的想法和剎那的感覺罷了。嵇康在行刑之前,灑脫地彈奏了一首古曲《廣陵散》,慨嘆沒有將此曲授人,無以為繼了。

或許,我們連那一腦子想法和感覺都帶不走,一切都歸於幻滅,也實屬未知。但明確可知的是:

帶不走一分一毫的財富,

帶不走一絲一縷的實物,

帶不走這一生的牽掛,

帶不走這一生的執念。

“死去元知萬事空”,真是走到了盡頭,試想一下我們還會糾結在孩子練沒練好鋼琴,有沒有學會英語,有沒有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嗎?這些都輕輕拂去罷了,根本就沒力氣、沒時間、沒精力管這些我們平日裡嘮嘮叨叨、無休止的碎碎念。

只要孩子還好好活著,很健康,大體上知道努力就好。

嵇康最後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山濤,這個他要絕交的朋友。走到最後,他選擇了把孩子交給處事圓滑,混跡官場的山濤,也是希望能給孩子一點最後的庇護,可誰又能想到嵇康之子嵇紹最後還是死在了司馬政權的傾軋之中。

有一些狂妄不知從何而來,有一些卑微卻浩瀚無邊。

無所遁形的未來和盡頭無可扭轉,該是珍惜這僅有的一次“來過”。高屋建瓴般審視自己曾經的憤怒和執著,或許會在某一瞬間突然學會放手。

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03 陶淵明的五個孩子怎麼樣了?看透“兒孫自有兒孫福”

被戴建業老師稱為“種個鬼田”的陶淵明,種田技術真是不怎麼樣——“草盛豆苗稀”啊,還能結出多少糧食。

怪不得讓人聯想到他寫的《乞食》裡的“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種田都種成這個樣子了,只能很不好意思地去跟鄰居家要點吃的。明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為何還會乞討呢?自然是為了自己五個“嗷嗷待哺”的兒子,身為父母之人大概都有把骨氣和臉面盡拋的時候,都能理解他。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後世之中鮮有記載,陶淵明後期第四次辭官之後,家庭條件實在堪憂,劉小川在他的作品中提及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做了本本分分的農民。

那我們到底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蘇軾蘇東坡寫過一首著名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哪有父母希望孩子愚魯的呢?可是聰明如他也是難逃數次被貶,顛沛流離的生活。

那麼大智若愚又有何不可呢?可是這樣的孩子,應該是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啊,詩中再次來個反轉,還是希望兒子官至公卿啊,可見愛之深,望之切!

王侯將相,公卿大夫,也是絞盡腦汁,“高處不勝寒”。

市井小民,躬耕農織,也有食難果腹,“叩門拙言辭”。

既然無論怎樣的人生都是“苦難重重”,猶如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書中所說,那麼選擇何種人生是不是應該多一份順勢而為,少一分催熟壓迫?

面臨生死離別,我們內心是希望孩子高官厚祿,還是順安喜樂?

焦慮,上興趣班,安排滿滿,嬌慣;

給孩子自己玩的機會,給孩子發呆時間,給父母自己喘息的機會,

我們還會難以抉擇嗎?

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適當的放手才好,這句話深一層的含義提醒我們適時的順應孩子天性,尊重個體的差異。

沒有那麼多的必須,沒有那麼的一定,活出自己的獨特感覺就好。

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04 連“我”都去掉了,看王維如何“自開自落”

王維是經歷過繁華的,從《洛陽女兒行》就可以窺見一斑。“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燴鯉魚”,這裡真正體現了貴遊文學的奢華。

王維也是經歷過生死的,差不點被砍頭。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帶著美人倉皇逃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不見了蹤影,而上百的官員來不及逃走就只能被俘,回頭唐玄宗的兒子殺回來了,要懲治那些投降的叛國者,王維難逃死罪。還好曾經寫的《凝碧池》表達了拳拳衷心,“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加上宰相弟弟王縉的努力,才能得以保全性命。

看看他寫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蔣勳老師提醒到:這首詩裡完全都不見了“人”的蹤跡,沒有對手,更沒有了“我”,就是鮮豔的花苞靜靜地開了又落。

這裡的人生少了儒家的意味,多了分老莊的清淨,達到了“無我”的狀態。

詩裡有著超凡靜謐和洗滌人心的魅力,活著活著是不是應該放下一些曾經以為“重要”的事,活得順其自然一些,把自己放到渺小到淡忘的角落。

想一想被我們無限放大的“怒火”,是不是基於認為自己強大到可以改變對方?

那我能強大到改變花期嗎?

我能有斗轉星移變換時空的能力嗎?

我能重新塑形別人的想法和思想嗎?

不能!

但有一個人可以,那就是“自己”。

看嵇康、陶淵明、王維如何教我們放得下、不糾結

生命裡有一種力量,叫“愛”,有時候讓我們揹負很多希望,逼迫之下形成很多逆流。

生命裡有一種力量,叫“愛”,有時候讓我們心生敬意,放下執念,迴歸順其自然。

無須把自己和他人放到天平上比拼,只管把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權衡對比就好,因為總有一些無形的收穫讓我們暖流沁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