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第16讲 先知书:何西阿书和以赛亚书

第十六讲 先知书:何西阿书和以赛亚书

一. 何西阿书Hosea

1. 何西阿是北方国的先知,和阿摩司一样是与亚述危机相联系的,他是在耶罗波安二世时进行预言的。耶罗波安统治延续到公元前747年,他的预言活动持续到最后一个国王(也叫何西阿)。因此他的预言在公元前740年到之后的30或20年代,但他似乎没有看到以色列的灭亡。何西阿书是先知书里最难懂的一本,希伯来语很难,行文混淆错乱难以理解

2. 何西阿书的结构可以分为2个部分

1) 第1-3章,有特定的连贯性,描述先知与淫妇歌篾的婚姻,这个婚姻也是以色列人与上帝关系的隐喻,这段也包换了一个诉讼(riv), 今天我们讲何西阿书和以赛亚书都会看到

2) 第4-14章,基本都是神谕,谴责部落和以色列国

3. 历史背景:亚述危机。 公元前8世纪中期,亚述王国消灭了大量较小国家,以色列也不例外。

4. 何西阿的一条主线是谴责不同的国王,包括以色列国王想要反抗亚述避免被消灭的努力何西阿说,如果亚述人征服以色列,那这是上帝公正的惩罚。以色列人反抗这种不可避免的形势都只是反抗上帝的另一种表现,拒绝上帝的计划和目的。这表现了对上帝能力的信任和信仰的缺失。何西阿10:13清楚解释了相信人类力量或外国联盟而非上帝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是我们反复看到的主题。“你们耕种的是奸恶,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谎话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为,依赖勇士众多”。这里他暗示一种无所作为,这当然被国王和法庭视为毫无道理,但这就是何西阿的主张,以色列人面临一个选择,是信任上帝?还是人类领导或是他们的敌人?何西阿1:7暗示北方国做决策的时刻其实已经过去了,南方国还有希望,北方已做了错误的选择。“我必不再怜悯以色列家,绝不赦免他们,我却要怜悯犹大家,是他们靠耶和华他们的神得救,不使他们靠弓,刀,争战,马匹与马兵得救”。有人认为这一节是后期插入的,因为他对南方有着积极的评论,但这种灾难即将到来的感觉贯穿于何西阿书。8:7:“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的是暴风,所种的不成禾稼,就是发苗,也不结实,即使结实,外邦人必吞吃”。因此灾难不可避免。

5. 主题和表现方式:何西阿往往被认为描画一副彻底阴暗的景象:上帝非常冷酷,对以色列人不抱希望,以色列必须为对上帝不忠而付出代价,在完全接受这种评论之前,我们要仔细看下本书的主题,我认为帮助我们组织大部分何西阿材料的一个总体主题是契约主题,他与申命记密切相关,特别是申命记中的契约概念,这一主题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1) 作为耶和华的契约伙伴:作为宗主耶和华契约伙伴的附庸,以色列应完全信仰耶和华,任何外国联盟,如与埃及联盟对抗亚述,都是违背契约条款的。这一契约是以色列和耶和华的专属条约,以色列不应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而应依靠宗主,如果不能完全信任耶和华对附庸以色列的能力,就是违背了契约。这一主题体现在对上帝和他力量的完全信仰中之。

2) 何西阿对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的谴责。他沿袭了阿摩司书,但何西阿是第一个以正式诉讼形式发起控告的人,在该诉讼中,上帝控告以色列人违反契约条例。

4:1-3 以色列人被控诉,何西阿刻意引用了十诫中的语言:”以色列人哪,你们当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与这地的居民争辩(case), 因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无人认识神,但起假誓,不践前言,杀害,偷盗,奸淫,行强暴,杀人流血,接连不断“,这些都是十诫里的词。”因此这地悲哀,其上的民,田野里的兽,空中的鸟都衰微,海中的鱼也必消灭“。

3) 不同于阿摩司,何西阿总是从通奸的角度持续地谴责以色列人信仰不虔诚,契约的主题是主导性的,组织了先知的陈述。为了表现以色列人的不忠,他用其他形式的契约关系做比喻。最明显的的是用婚姻作比喻,婚姻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契约,因此这是个恰当的比喻。1-3章里,他通过婚姻的比喻指代耶和华和以色列人的关系,以色列人是不忠实的通奸的妻子,他用渲染的言辞描述她的沉迷淫荡的幻想和偶像,她对巴力神的偶像崇拜。他指出国家领导者的失败之处,国王和祭司未能阻止人们的任性和放荡。

a. 第1章以第3人称写就,讲述了上帝指示何西阿娶一个淫妇为妻,以此象征上帝自己与一个不忠的以色列人的关系。”你去娶淫妇为妻,也收那从淫乱所生的儿女,因为这地大行淫乱,离弃耶和华“。何西阿与歌篾结婚,她生了3个孩子都有不祥的名字,这些名字是上帝对以色列人对宗教不忠的愤怒。”一个叫耶斯列“(因上帝想要惩罚耶户家在耶斯列杀人流血,第二个叫:罗路哈玛”意为不爱,不怜悯,因为上帝不再爱不再怜悯以色列,第三个“罗阿米”意为“非我名”,这是上帝解除契约的象征,他拒绝以色列人为他的子民,好像与以色列人离异,这可能是最令人吃惊的对契约的否认。

b. 第三章是以第一人称何西阿本人描述上帝对他的指令,他在妇人不与别人交配的条件下善待她,妇人再一次象征以色列人,她与丈夫间建立了独有的关系,要求她忠于对方,这与她的习惯行为相反,夹在第一,三章之间的第二章非常错乱,包含了不忠妻子和不忠以色列人的极端行为,以及上帝的正式宣告离异“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也不是她的丈夫”。

c. 但是这一章也包含非常温柔充满爱意的和解,正是通过对和解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契约理念的另一方面,这在申命记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作为以色列人的契约伙伴,上帝爱以色列人,也渴望她的忠诚,这种坚定不移的契约爱情代表坚定不移忠贞的爱情,契约爱情会使上帝与任性的以色列人和解,正如何西阿与其不忠的妻子复合。先知想象了一次重归荒野之旅,回到荒野重新签下契约,这会使婚姻永恒,三个出生就被一起的孩子也被救赎被父亲接受。2:14-25描述何西阿与妻子和解,大迁徙流浪时期在这里被浪漫地想象为上帝和以色列人亲密无间的关系:“那日你必称呼我伊施,不再称呼我巴力”,这是双关语,二个词都可表示我夫,但巴力显然暗示巴力神,“我夫”使用一个不带巴力神隐意的词。

4) 何西阿并不是完全令人沮丧的阴郁严峻,他也包含了令人激动,充满希望,安慰和解的意象。阿摩司同样在毁灭后给人希望,由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像先知阿摩司和何西阿在这里结合使用的

2种传统思想,一方面是末日论,另一方面是希望,先知实际上运用了契约的2个概念,这2个概念我们在摩西五经和撒母耳记里都已学习过,

a. 一方面他们承认上帝与族长们订立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不可撤销的契约,认可上帝与大卫和大卫家签订的永恒契约,这些契约是人们相信上帝永不背叛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也重视西奈山契约,这份约是有条件的,他要求人们遵守契约法典里包含的道德,宗教,民法条例,如有违背会遭惩罚。

b. 先知们运用这2个主题,以色列人违背了西奈山之约,契约规定的诅咒也随之而来,国家灭亡甚至流放。但背离上帝也并非完全不可弥补,因为上帝与族长和大卫家间是无条件契约,因此尽管有暂时的背离,以色列永远是上帝的子民。选民的概念是上帝给予他的子民承受不起的爱和恩惠,并非由于人们自身的特殊功绩

5) 这一概念巩固了先知安慰的预言,何西阿描画了凄美动人的上帝对以色列的特别而坚固的爱,为此他采用了第二个比喻,父母与儿子的关系。代表契约的义务,父母与儿子的关系有爱,忠诚也有义务。其中一项在父母方面的义务是训导叛逆而缺乏感恩之心的孩子,但决不遗弃他,

这是先知预言里一种很好的模式。

6) 11:1-4,8,9,这里交替的片段表达了强烈的拒绝,温柔的爱意和和解,传达了上帝内心的激烈斗争,为我们刻画了热情的情绪化的上帝,好像一个恋人在极度的愤怒和永恒的爱慕间徘徊,最终以爱的胜利结束,因为上帝不会抛弃以色列人,我们会看到每位我们研究的先知都持有这2种契约中相互抗争的思想,他们会根据特定的历史情形觉得强调哪一个,在相对轻松舒适的时代,先知会强调违背西奈约和为此而导致的惩罚,而对上帝钟爱其子民轻描淡写,但在绝望,遭受苦难和毁灭的时代,先知会指出是违约而遭受惩罚遭致不幸,但同时强调上帝对以色列的永恒的爱,鼓励人们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二. 以赛亚书

1. 以赛亚书是最长的先知书,人们对此书很多段落的解读成为对耶稣符号的参考,使其

成为基督徒最常引用的圣经书篇之一

2. 历史背景:以赛亚与阿摩司和何西阿同时代,既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他活动时间较长,大约到公元前690时期,他在南部犹大国预言,那时亚述威胁并毁灭了北方国(公元前722年),然后开始威胁犹大国,他的活动持续了50多年,期间充当犹大国王的顾问,他在犹大国2次被围困时提供了建议。公元前734年围困时,给亚哈斯王建议,公元前701年为其子希西家建议。对这段历史我们又来源于亚述资料和考古发现的充分证据,考古发现亚述人在该时期毁灭了我们认为的地方。

a. 公元前734年围困时,亚述人在Tiglath-ilester统治下,从东北部扩张到这一地区,首先他们占领了叙利亚的亚兰,然后扩展到以色列北方国,于是亚兰和以色列结盟抵抗亚述人,犹大国拒绝加入这个同盟亚兰人和以色列一怒之下包围犹大国,想迫使犹大国与其合作。

犹大王亚哈斯决定向亚述求助,他愿意臣服亚述向其纳贡。我们在亚述资料里发现公元前734年的一次进贡,这一行为受到了圣经作者,申命记派历史学家的谴责(列王纪下16章)。以赛亚也进行了谴责.

b. 犹大国成为亚述附庸,直到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决定宣布国家独立,这时北方国已灭亡,亚述人非常愤怒,他们摧毁了很多城市和村庄。考古学家证实了这点。公元前701年亚述进击到耶路撒冷并进行了围困,以赛亚为希西家献计最后耶路撒冷未被毁灭,亚述人得到大量贡品后撤兵

3. 结构:先知书是由先知和其门徒编撰的神谕和其他材料的合集,各学派遵守一套预言并添加到核心预言中,因为他们坚信这些预言延续的意义,先知书的合集性质在以赛亚中被表现出来

1) 前11章:回忆录,第1章列出基本主题,很多以第一人称讲述,接着是关于以色列的神谕,一些涉及对耶路撒冷的攻击尤其是公元前701年的攻击

2) 12章是结束时的赞美诗

3) 13-23章是对外国的不利预言

4) 24-27章一个小的启示录,有点像虚构的世界末日的幻象,这可能要追溯到很后的时期既公元前6世纪,因为直到那是末世风格才成型,因此我们认为他和以赛亚书没有关系

5) 28-33章,从谴责外邦的预言这里是谴责以色列犹大国和埃及的关系,这个事情有2种势力既亚述和埃及,犹大国试图选择和谁解梦,这些都发生在公元前701年围困后不就的时期,激素了以赛亚在公元前701年为希西家献计

6) 34-35章是后流放时期插入的

7) 36-39章,第三人称历史叙述,是列王纪下18-20章的插入,讲述西拿基立入侵和以赛亚与希西家在公元前701围困时的互动

8) 40-66章,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后面的这些不属于以赛亚耶路撒冷时期的作品,应该是以赛亚去世后很久的作品,其余部分又可分成2个部分:

a. 40-55章以赛亚书二,假设了一个巴比伦统治的历史背景而非亚述,因此我们认定这是后来成书的

b. 56-66章 以赛亚书三,包含了公元前8-5世纪的预言

4. 我们着重来看以赛亚书一的内容,它最可能出自耶路撒冷以赛亚的部分。本先知书包含了在其他圣经章节中的重复内容,如列王纪下18-20章,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以赛亚书的片段。以赛亚2:2-4出现在弥迦书4:1-4; 耶利米书48本质上等同于以赛亚书15-16,不同书册间的重复再次说明了先知书合集的特性,这些作品是根据在多个学派见所流传的材料汇编而成的。

5. 以赛亚书的主要主题:

1) 我们先找到以赛亚与之前讨论过的阿摩司书和和西亚书的共同立场,在谴责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方面他们是一致的,认为这些是上帝正义和不可避免的惩罚的原因。5:8-24,这里他和阿摩司一样宣称,仅是仪式崇拜而无公正的行为是上帝所厌恶的。1:10-17,与阿摩司和何西阿一样,以赛亚坚持认为道德是一个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2) 除了这些共同点,以赛亚与阿摩司,何西阿也有不同

a. 相比摩西之约,他更强调大卫之约,这是以赛亚的一个主要特征

。荒野流浪的传统,大迁徙传统,西奈山之约这些对阿摩司与何西阿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常常被他们涉及,但是这些对以赛亚并未有明显的影响,没有直接显性的影响。

b. 以赛亚对大卫宗教体系有着压倒一切的兴趣,既以锡安山为中心的王家意识形态。因此在他的契约诉讼更多关注国王和领袖错误领导了国家,而按大卫约导致的惩罚而不是整个国家的违法行为。

c. 同时他对锡安山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是以赛亚的一条明显的教义,锡安山不可侵犯,耶和华与大卫家大卫的首都耶路撒冷或说锡安山有着特殊关系,他不会使任何一方消亡,这一信念是他始终如一为犹大国出谋划策的基石。充满巨大危险的时代也是证明以赛亚对上帝和大卫家契约绝对信仰的机遇,国王必须完全依靠耶和华和耶和华对大卫和大卫城的承诺,而不是依靠军事力量或外交策略。

d. 7,8章里以赛亚和亚哈斯王间的交往发生在公元前734年第一次围困,以赛亚,他的孩子也带有预兆性的名字(这好像是先知的一个风尚)。他的

孩子名字意为“余民获救”和“掳掠速临,抢夺快到”暗示了毁灭和驱逐。他去见王并给王建议,7:4“要谨慎安静,不要心里胆怯”,危险会过去“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这是锡安山神学的唤醒,上帝在城中,与民同在,接着以赛亚给了亚哈斯他预言具有的真理性迹象,7:14,既一个怀孕的女人会生一个叫以马内利Immanu el的儿子, immanu=is with us EL, 意为神与我们同在。在新约马太福音1:22-23里将这段写成预言耶稣的诞生,希伯来语里是年轻女子而不是处女,但在翻译成希腊文时误翻成处女。另外在希伯来语中怀孕一词是过去时,表示已怀孕,诞生是将来时,指孩子将要出生。对这女子的身份有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这节指的是以赛亚自己的妻子,她已有2个名字有预兆的孩子,现在有生了第3个,但也有学者认为女子指王的妻子,生的是希西家。但这样一来推算年代就有了问题。但希西家确实是犹大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王,试图保护犹大国免受亚述侵犯并阻止耶路撒冷在公元前701年围攻时灭亡。列王纪下18:7谈到希西家“上帝与他同在”,将他与以马内利联系在一起,所以按照这一解释,这个将要出生保护犹大国的孩子就是国王希西家。学者们将著名的以赛亚9诗篇看作是对希西家的称颂“因有以婴孩为我们而生…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这一段被去情境化,今天也被基督教礼拜广泛运用,他们认为这指的是耶稣的即将诞生。

e. 亚哈斯没有留意到以赛亚的不抵抗的号召,他向亚速求助对抗围攻他的亚兰和以色列国,在以赛亚看来这一事态发展是灾难性的。公元前701年的围攻,以赛亚采取了类似的立场,希西家试图与埃及结盟以抗衡亚述,以赛亚严厉谴责国王和他身边的人,谴责他们不信耶和华而依靠脆弱的埃及。很多先知都体现了怪异和表演性的行为,特别是以西结,他们会进行一些象征性的行为想要震撼并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赛亚裸身行走在大街上,以显示与埃及错误结盟后将带来的流放和奴役。他谴责王的政治顾问,因为他们不信上帝而信战马和战车。他有不同的建议31:3“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国王应只相信上帝”。关于公元前701年围攻的描述,36-38章与列王纪下重复,以赛亚向希西家献计不屈服亚述,这和以赛亚之前的建议上帝借亚述表达他的愤怒,王不应抵抗相悖。

f. 但实际上以赛亚的建议存在基本的一致性,他早期建议是相信上帝而非埃及,是建立在他相信上帝对大卫承诺和王城不可侵犯的基础上的,现在他拒绝开城投降亚述也是基于相信耶和华不可能想要毁灭王城,37:33-35 “因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耶路撒冷最终在亚述人骇人的围攻后避免了被毁灭的命运,这激发了人们对大卫之城锡安山不可侵犯的信仰。

g. 以赛亚第6章里有一段关于以赛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说明,很多先知书都会有一些段落涉及先知最初的召唤,通常我们期望在书的开头看到这样的内容,但按年代成文不是以赛亚的成书原则。但我想特别提醒大家留意上帝在委任给以赛亚时的特别信息:“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这里又看到和何西阿书类似的惨淡无望,毁灭是不可避免的,上帝通过先知发布的天启不能被理解,上帝将使人们不相信天启,他们不会注意召唤而回头,不会自救。因此不能逃避上帝的惩罚。这是个精妙的但从神学角度难懂的段落。上帝告诉以赛亚要防止人们理解以免他们理解了从而回归上帝,拯救自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上帝或者他的先知陷入上帝的公正和仁慈间的紧张中作为公正上帝必须用毁灭来惩罚以色列的原罪,他表示他必须忠实于契约按契约条款办,但作为仁慈,他必须召唤子民回归,他期望通过先知给他们世界末日的警告,督促他们回头,这样他可以原谅他们,但他如何能既惩罚以色列人同时又满足公正的要求,拯救以色列人同时又满足仁慈和爱的要求呢

h. 6:11-13用一个我们再阿摩司和和西亚里了解了一些的思想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以赛亚问人们听不见不明白,不能回归上帝自我拯救会持续多久,上帝说“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洒下的地土很多,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因此上帝会惩罚,这样公正就满足了,上帝就满足了摩西约,但同时上帝也会影响未来对其人民的拯救,他派了先知发出回归的召唤,在适当时候余民(1/10)会理解和留意到这个召唤,他们会收到上帝怜悯,契约会重新订立。这样爱和仁慈的要求也达到了,于是上帝会忠实于他对族长和大卫家的承诺。

i. 尽管余民的概念带来了未来的希望,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令人安慰的消息,因为先知们实质上是说当时的一代人都会不复存在。10:21-23”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神…”我们看到先知关于毁灭,惩罚,世界末日的启示,常伴随着安慰和承诺,在以色列土地上恢复洁净后的余民,这是先知书和申命记派不同的地方,申命记派更注重上帝反对以色列人而进行的公正行为,而非描画一个余民未来回归的图画,

这一回归时间被先知书精心刻画,甚至带出了末世论。在某些先知书里,成为末世景象,余民回归会发生在世界末日,回归会带来某种完美的结局。以以赛亚为例,回归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的永远的回归上帝,是原罪的结束,是偶像崇拜的结束。地球上所有国家会承认主的历史地位,世界历史将引来新时代。这是个巨大的转变,以赛亚是第一个设想这样转变的人,偶像崇拜国家统治地位的结束,当上帝回到耶路撒冷拯救余民,将流民聚集在一起,就是在全世界范围的上帝显现之时,是上帝的自我启示。2:2-4“末后的日子,耶路撒冷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注意下以色列人思想选择的方向,创世纪里J材料里假定所有人在创世时就知道耶和华,但人背离耶和华,于是耶和华选择了一个国家来了解他并与他签约,申命记里承认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其他国家被指定信仰其他神,这样就可以了,但在传统先知书里,耶和华更具普遍性,按先知的说法,上帝会让所有国家了解他,就像他以前对以色列一样,在世界末日对上帝的普遍崇拜和承认将会建立,这是个完全不同的想法,这个想法的结果是先知们改变了以色列是上帝选民的概念,在摩西五经里,将以色列作为选民意味着上帝选择不配的以色列,以了解他并与他签约,但在先知书里,以色列之所以被选是要完成一个使命,是要成为普遍救赎的工具,承认耶和华,当上帝最终来拯救以色列,他也将同时在全人类面前现身,他们会抛弃自己的偶像,回归上帝,救世主的和平时期会来到。最终我们会看到以色列被选中的使命是成为“外邦人的光”
。这个词我们会在49,51章及以后看到。

j. 犹大的王家意识形态在以赛亚的末世幻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这一新的和平的正义的国家会被大卫家重建,被耶西分支的一位国王重建(大卫的父亲叫耶西),因此说耶西分支就是指大卫家,11:1-12提到了大卫家的重建,暗示他曾被暂时打断,因此这章可能是后流放时写成,时间可能是在人们期待救世主降临以恢复大卫家,这里写到的景象,在世界末日甚至人类与蛇也没有了敌意(与创世纪里人蛇敌意相对),又回到了天堂原先的情形。“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海洋一般,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地,他安息之所大有荣耀,当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剩余的…并众海岛所剩下的…为主余剩的百姓,就是从亚述剩下回来的,必有一条大道,如当日以色列从埃及地上来一样”。新任的理想的大卫王会用智慧和远见卓识治国,上帝的灵会“住在他身上”。这个词我们在审判的案例里和扫罗,大卫都见过,它并非军事力量,而是指对上帝的忠诚,向上帝寻求建议。这个国王的统治将使流亡的人民聚集并改变世界秩序。

6. 总结:以赛亚是典型的先知对古代契约承诺的重新解释,给以色列人一个美好,理想的未来,和其他先知一样,他声称以色列的不幸并不是因为这些承诺不真实,而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对国家的惩罚仅仅是一种追逐,而非撤销之前的诺言,先知们将诺言的实现推到了这个国家以外,只有在为现时的失败承受惩罚后,未来才有可能被救赎,因此国家仍有希望,只是这一希望将在未来实现。


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第16讲 先知书:何西阿书和以赛亚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