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腸道菌群平衡,引進“外來戶”還是扶持“本地菌”好呢?

人腸道菌群的建立始於新生兒被分娩的過程。分娩前的胎兒是無菌的,即子宮內嬰兒的腸道中是沒有菌群的。在自然分娩的過程中,嬰兒從接觸其母親的產道開始就已經接觸到細菌啦。出生後的嬰兒則在觸碰母親的皮膚、吮吸母親的乳汁、接觸身邊的物體、呼吸周圍的空氣的過程中,從各種途徑接觸細菌,得到細菌“種子”。嬰兒出生後的幾個小時內,這些細菌“種子”就可以在嬰兒的腸道中定植和增殖。大約兩天內,就基本形成了腸道菌群。

重建腸道菌群平衡,引進“外來戶”還是扶持“本地菌”好呢?

嬰兒一旦建立起腸道微生態系統後,這個系統中的成員種類就不輕易改變。如果腸道菌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麼,要麼是由於飲食、藥物或精神等方面的原因導致身體健康狀況出現了問題;要麼就是隨著衰老的到來,腸道微生態系統伴隨著衰老也開始了老化。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腸道菌群分為三大陣營: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當人身體健康狀態時,有益菌佔上風,起著主導作用;當人生病時或身體呈亞健康狀態時,有害菌佔上風,“雪上加霜”的是平時保持“中立”陣營的中性菌,這時偏偏跑到“壞菌”陣營,進一步加重疾病。

重建腸道菌群平衡,引進“外來戶”還是扶持“本地菌”好呢?

腸道菌群特性

有病治病,天經地義。我們對於疾病或者細菌,經歷了怕菌——殺菌——補菌這個過程。對於通過“補充益生菌重建腸道菌群”的微生態療法,也是越來越被醫學家和老百姓所認可。

但是到底是補充外源性的益生菌好?還是扶持自身腸道的益生菌好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益生菌?

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益生菌是一種活的微生物,能夠定植在腸道或陰道,當補充足夠數量時,可以對人體產生確切的健康功效。

重建腸道菌群平衡,引進“外來戶”還是扶持“本地菌”好呢?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

益生菌都有哪些種類呢?

好多寶媽問我“董老師,為何我家寶寶腹瀉吃益生菌就好,停用就又拉肚子呢?是不是有依賴啊?”

還有一些寶媽問我“董老師,我家寶寶一吃益生菌就過敏,怎麼辦呢?”

另外還有一些寶媽說“這些益生菌就是忽悠人的,我給我家寶吃了,根本一點用都沒有”

重建腸道菌群平衡,引進“外來戶”還是扶持“本地菌”好呢?

小編在此科普一下,益生菌分為三種:原籍菌、共生菌和生理性真菌。

原籍菌:就是源自胃腸道的菌株,不會引起排斥和過敏反應;

共生菌:就是和體內原籍菌共同生活,為原籍菌提供好的生存環境;

生理性真菌:例如億活,生理性酵母真菌等

原籍菌和共生菌都是需要定植在胃腸道,生理性真菌不需要定植;共生菌因為不是來源體內的,所以容易引發過敏等反應;而益生菌中的原籍菌大部分是厭氧菌,怕熱,怕空氣,所以需要特殊的保護措施。比如低溫冷凍加工,冷鏈運輸等。益生菌發揮作用的最大前提就是--活性。如果益生菌失去了活性,可能我們喝下去的就是一堆“益生菌的屍體”,一點意義都沒有。

重建腸道菌群平衡,引進“外來戶”還是扶持“本地菌”好呢?

那到底補充外源性的益生菌好?還是扶持“本地菌”呢?

相信看到這裡,我們都明白,靠人不如靠己,還是扶持“本地菌”,更安全有效。

那麼怎麼扶持本地菌呢?

關注我們,下一篇為您揭曉,跟著大塊醫學一起學營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