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孤豚”,不作“犧牛”,且看莊子

讀《莊子》

白居易

莊生齊物同歸一,

我道同中有不同

遂性逍遙雖一致,

鸞鳳終挍勝蛇蟲。


編者按:白居易這首詩指出了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問題,但也表明了自己與莊子不同的觀點。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與生活態度都曾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莊子其人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人,曾做過蒙地管漆園的小吏。莊子家境貧窮,曾居住陋巷,以織賣草鞋為生。他追求精神自由,視名利地位如糞土腐鼠。《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繫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逢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相傳楚王聽說莊子有才幹,派使臣攜千金重禮,聘他為相,但是他卻對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禮,卿相卻是尊貴的職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後給它披上繡花的衣服,送進太廟,殺了祭祀。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難道還能做到嗎?”表示自己寧為“孤豚”,不作“犧牛”,甘願逍遙物外。《莊子·秋水》也記載:惠施在梁國(即魏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莊子雖蔑視權貴,追求精神的自由,但他在政治思想、精神修養、邏輯思辨等方面都表現出深邃的謀略思想,而且極大地影響了後代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寧為“孤豚”,不作“犧牛”,且看莊子


莊子的思想

在哲學思想方面,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也以“道”為宇宙的根本,認為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是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本和依據。他提出萬物一體的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一氣之化,雖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卻又同是氣聚所成,同為一體。從此出發,他認為大小、壽夭、生死、是非等等的差別都是相對的,從萬物一體的觀點來看,這一切區別都失去了意義。莊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形成了比較消極的人生哲學。他厭惡世俗生活,追求擺脫世俗羈絆的精神自由;他理想中的聖人、真人,是吸風飲露、遊於天地之正氣,不受任何羈絆,無所依賴於旁人,逍遙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種超凡脫俗,不為任何是非、好惡、喜怒、哀樂“內傷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自由發展的境界;對於一班孜孜於世俗名利的人,他譏之為麻雀與蟬,不識鯤鵬的廣闊天地和宏大志願;他把生死看作有如春夏秋冬的轉換,純屬自然,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甚至認為死是擺脫了世俗煩惱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為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他提出“心齋”、“坐忘”等修養方法。儘管偏於消極,但莊子的這種思想對於人們身處亂世和逆境困境時消解煩惱以求心理平衡,也不失其意義和作用,可以作為積極有為的人生觀的補充。

寧為“孤豚”,不作“犧牛”,且看莊子


《莊子》其書

《莊子》一書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也是道家的重要典籍。現存《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七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莊子》文辭優美,汪洋恣肆,姿態萬端,風格獨具,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成就最高。它的突出之點是想象奇特而豐富,以誇張的手法虛構了大量的寓言式人物來闡述他鄙薄富貴、逃避現實的處世態度和嚮往絕對自由的理想境界,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魯迅曾讚揚莊子的文章說:“其文則汪汪闢闔,儀態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中國後世的許多文學家,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善於運用寓言來說明道理,是《莊子》的一大特色。《莊子》書中寓言之豐富和比喻之多樣,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是最突出的。莊子喜歡以生動的故事、具體的形象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儘管其表達的道理有時或許是悠謬的,然而這些寓言卻往往給人以很大的啟示。如庖丁解牛、望洋興嘆、東施效顰、井底之蛙等,至今仍為人廣泛傳誦,有其獨特的影響。

寧為“孤豚”,不作“犧牛”,且看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