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做朋友,提升效率。

01

背景介绍


今天和大家分享《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内容,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那先来说说和时间做朋友这件事儿的代表性人物是什么样的。

举例说明。

中国新闻史学界,学术泰斗“方汉奇”老先生,目前已经90多岁啦,他是人大新闻学员的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刚开加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进行卡片纪录,将重点进行摘录,摘录时间和书籍,最后再分门别类的整理好。

那读书记卡片这事儿,他做了多长时间呢?

他坚持做了30多年,一共积累了10万多张卡片。等改革开放以后,它开始写中国新闻史著作,就这样,方老先生,在五六十岁的时候,路线出版了号基本中国新闻史著作,迎来学术成果的爆发期。

看完和时间做朋友的巨大好处,再聊聊这本书的作者李笑来,他通过自己的自学能力,学会了英语,然后成为了新东方的英语名师。

做这个事儿,威力巨大,接着从三点进行分享:

第1点:时间管理的本质和表现。

第2点:如何和时间做朋友?

第3点: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02

时间管理的本质和表现


书中讲到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个人管理,因为时间是每天固定的,关键的人对时间的管理,通过人自身精力的管理提升效率。那到底什么才是个人管理呢?书中讲的是个人的心智管理。

心智是什么呢?

指一个人各项思维的总和,用来观察、理解、判断、推理,然后指导一个人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会面临俩问题:做什么?怎么做?而这两点就取决于个体的心智。

心智强的表现主要有3点:

第1点:快速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

举例子。

有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是,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却说,如果我们最初问消费者要什么,他们肯定说要一匹快的马,但一个企业家,明白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快的交通工具。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要啥,需要的是我进行引导。通过内容显示,两者的心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第2点:采取明智和快速的行动。

举例子。

每个新事物发展的时候,未来都是不可预料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开放、谦逊和平和的心态,多了解和尝试新事物。比如,自媒体的兴起,拼多多、抖音、今日头条的兴起,微信,都是在近几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起来的。而在几年前是完全想象不到这样飞速发展的。

第3点:控制自己的理智脑。

诺贝尔奖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有专门指出人的大脑有2个系统,分别是:情绪脑和理智脑。人的大脑在90%的情况下都是喜欢偷懒的,特别不靠谱,都是依靠直觉的情绪脑去们进行决策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身出现偷懒情况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元认知对自我的情况进行监控,可以通过自检清单进行自检。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过程中进行监控。古代说:吾一日三省吾身,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反思自我身上出现可以改的点,然后不断去完善;

需要刻意锻炼自己的元认知,利用大脑的理智脑来做事儿,要掌握框架思维对事件做全面多维的分析,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03

如何和时间做朋友?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耐心和坚持。

举例子。

这个就好像是一棵树苗,它必须经过日晒雨淋,光合作用之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一开始是小树苗,就想拔苗助长,最后是没有办法长参天大树的。

那如何才能做到“耐心和坚持呢?

有两个方法:正面反馈和持续重复。

举例子。

比如:做一件事儿,有了正面积极的反馈,你会觉得自己这件事做的很好,当你把事情做的越好,成就感越强,就越想做,进而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正面反馈的效果。

比如: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刚开始肯定不熟悉,然后通过重复练习,变成了技能,再通过不断重复,慢慢技能可以进化成能力,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这就是持续重复的效果。

比如:有个45岁的人,他英语是0基础,然后通过每天在A4纸上进行听说读书,每天写满20张,经过14个月的重复练习,他成为了高级翻译。

04

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提炼出来,有2点:把时间当钱来管、提升自学能力。

举例子。

比如:把每天的时间,当成自己的钱,记录每一笔钱花费在什么地方?经过一个月的记录,就知道钱花在什么地方。做下一个月的计划,就提前做好花钱预算(这里借助的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记录方法)。这就是把时间当成钱来管。

比如:自学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就是一个人通过“输出-思维-沉淀-输出”完成一个高效的学习路径,那么自学能力就非常强。

高效利用时间的方法很多,但是核心本质不变。就是注意力一定要放到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深耕,不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通过把时间当钱来管(客观)和提升自学能力(主观)双管齐下,在不断的正向反馈和持续重复当中,做事就会非常高效啦;


最后总结下,今天从三点来讲述了”和时间做朋友“的理解。

希望每个小伙伴都可以把时间当成钱来管,打造自己的可迁移能力,用开放、谦逊、平和的心态接受新事物,保持成长型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