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寧波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與智能經濟發展

如何推進寧波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與智能經濟發展

 一、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積極培育新動能

  1、加強人工智能和5G技術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建議,要把人工智能和工業經濟發展深度結合起來。寧波在工廠智能化、企業經營智能化、供應鏈接智能化三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產品創新智能化方面,希望能夠詳細規劃,明確哪些產品可以往智能化發展。在經濟調節智能化方面,需要開始謀劃佈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政府調節經濟。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陸鋒建議,結合寧波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重點圍繞智能港航和自動駕駛開展5G應用場景建設,這對於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2、重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浙江省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主任毛光烈認為,培育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領域發展數字經濟的有效抓手,也是塊狀經濟與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必由之路。寧波塊狀經濟發展良好,可在餘慈地區的小家電產業、寧海的模具產業進行試點。

  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認為,寧波的支柱產業主要是石化、汽車、紡織服裝和家用電器,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建議要更加重視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3、加快軟件信息服務業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陳純指出,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等新技術的平臺型軟件,寧波要加大力度扶持。寧波製造業基礎好,希望能為企業提供一些好的應用場景,催生大而強的平臺型企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給了中國機會,工業軟件最怕做出來沒人用,所以希望寧波要抓住時機,下定決心,加大力度,把工業軟件做起來。

  二、夯實發展基礎,做強產業集群

  1、基於產業鏈協同推進產業集群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都有為指出,產業集群是個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以石化、汽車和材料為例,未來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離不開材料,所以要把汽車、石化、材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通過汽車產業的發展,把其他產業帶動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建議,寧波培育“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應該基於產業鏈協同。以石化為例,一方面應該藉助於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智能製造,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石化的下游產業,即三大高端合成材料,為汽車、高端裝備等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2、高度重視基礎能力建設

  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高新民建議,寧波要錯位競爭,凸顯特色,積極發展雙“四基”,即老“四基”(包括基礎元器件、基礎原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核心技術)和新“四基”(包括基礎核心芯片、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以人工智能為主的核心技術。。寧波老“四基”已經形成一定優勢,要把新“四基”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來推動。

  3、注重產業協調融合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認為,“246”萬千億級產業大部分強調的是製造業,其他領域的數字化提得相對較少,未來金融、農業、教育、醫療等都是萬億級的產業規模,建議寧波也要注重產業的協調發展。

  三、構建產業生態,優化發展環境

  1、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生態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劉亭認為,現在企業的組織形態是不同功能等級的平臺企業,帶動著大量中小微企業形成了一個泛在的協同網,重要的是大中小微企業能否形成一個緊密聯繫、高效協同的生態圈,思維方式應該往這方面轉變。

  2、立足新形勢調整完善規劃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副主任汪玉凱指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經濟下行壓力等對“246”產業集群規劃的影響需要深入研究,並對規劃進行適當調整完善。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建議,未來寧波的製造業發展要對標東京灣區,尤其是港區和大田區,和寧波產業稟賦高度一致,這是未來寧波製造業的發展方向。

  浙江省經信智慧城市規劃研究院首席專家孫謙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是一個統一規劃、中心擴散(科技、產業)、次區域競爭的動態建設過程。寧波市作為重要節點之一,在長三角次中心建設方面,尤其需要未雨綢繆,把握先機。

  3、注重人才建設和價值發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指出,寧波創新平臺整體偏弱,要把能做大的創新平臺真正做大做實,從長遠發展看,對寧波科技提升和人才引進,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吳柯認為,國內一刀切的人才制度會對國家造成一定損失。在硬件領域,年紀越大,經驗越豐富,尤其是針對硬件和軟件,要有一定的區分考慮,特別是硬件領域的老工程師、老技術員,不應該輕易放棄。

  4、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建議,寧波要加強市政系統智能化建設,包括供水、排水、地下的基礎市政系統,人流、車流、大氣監測控制等,建成中國最好的高效運行的城市系統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