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唐末花鳥繪畫已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繪畫題材,發展至宋代,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已遠超前代,小品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更為突出。禽鳥、花卉刻畫得惟妙惟肖,方寸之間的組合使畫面變化豐富、精緻入微,格物致知的理學思想深入寫實觀念中。這種寫實觀念並未束縛宋人在畫面中表現自身的藝術嚮往,而是在遵循客觀物體的自然形態的同時,通過筆墨的變化將其轉換為主觀色彩濃厚的畫面形象,如將鳥帶入現實景觀,以動補靜,或靜中帶動,詮釋那個時代的文人生活和思想意境。

故宮博物院藏《秋樹鴝鶻圖》,是宋代花鳥小品繪畫中的代表作。此幅作品傳出自南宋宮廷畫家之手,描繪一隻八哥落於秋天的枯葉枝上。其畫面保存完好,顏色清晰,落筆自然爽利,雖為重彩,卻似一貫而成,毫無拖沓之感。“花”與“鳥”的造型生動,繼承了北宋嚴謹寫實的繪畫風格,也展示了南宋靈動、意筆的繪畫特徵。本文以對這幅作品的臨摹實踐為基礎,通過還原畫作的繪製步驟,從技法的變化和運用中,具體而深入地闡述宋代花鳥繪畫如何提煉真實對象,並將繪畫語言與真實對象結合,進而體會宋代花鳥小品繪畫中“靜”與“動”的審美意境與造型意趣。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1.《秋樹鴝鶻圖》,宋,25×26.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臨摹與畫面意境臨摹實踐是一種較為有效且直接地體悟畫面的方式,繪者能夠從實踐中感受筆法在塑造對象時的變化與經營,從而更深切地瞭解畫面圖像的源頭和中國畫材料的文化內涵。將有限的技法付諸無限的內心世界時,其豐富與多變正是我們要學習與傳承的內容所在。一幅或一類作品承載了大量的藝術信息,包括畫家的觀察方法、藝術語言、表達思路等,這些正是我們鑑賞時要深入研究的內容,而臨摹正是將這些信息準確捕捉的較為直觀且具有體驗性質的方式。臨摹對於繪者的要求是將自己同感於創作者,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從最開始的“觀物”到之後的“狀物”,跟隨畫面的延續,體會畫家在繪製過程中的感受。把鑑賞帶入主觀創作,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畫面中的文化內涵。

線的臨摹與造型特徵

《秋樹鴝鶻圖》中八哥的造型飽滿且富張力,幾處弧線的組合完美地呈現出對象的形體特徵。微微聳起的左肩拉長了身體左邊的線條,延伸至向右扭轉的頭部。右肩順勢向下,大幅度的轉折分割出頭部與身體。畫家有意略微誇張、銳化了背部線條的形狀,將鳥尾部規整成一個“U”形,順接於背部翅羽的線條,而其和胸部線條構成的大幅度轉折與右肩的轉折遙相呼應,同時弱化了脖子與翅膀、尾部與翅羽等細節的起伏。臨摹時順應畫家對鳥形體的營造,把控好行筆的節奏和弧線的力度,尤為重要。

此畫整體線條纖細、多變。鳥部多由表現羽毛順滑纖長的長線與表現羽毛柔軟繁密的短線組合而成。勾勒長線時,中鋒行筆,控制好力度,筆力需流暢、平穩,纖細的線條質感與張弛有度的弧線造型融為一體;雖在幾處羽毛結構的轉折處略作停留,但氣息應一貫而下,筆觸應緊湊細膩,體現出弧線的力度。絨毛短線的筆觸略感輕快,走筆時應隨時注意因形體結構和質感所造成的疏密、方向的變化。隨後是眼、嘴、爪這幾處點睛之筆,線條幹淨利索,八哥精氣神盡顯無遺。臨摹時應充分集中精神於筆尖,中空握筆,將筆鋒控制在較細的程度,勾出線條,尤其是鳥喙處,切勿拖沓猶豫。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2.《秋樹鴝鶻圖》線描


鳥部的整體線條完成後,雖通身多為細密的短線,但由於短線的排列密而有度、節奏勻稱,且對整體造型有一定的把握,因此沒有煩瑣感且統一在一個規整的平面中。眼、嘴等幾處精彩的線條不同於繁密的短線,而是凸顯於身體之外,使得八哥具有立體感。背部和尾部的長線,既是描繪八哥形象的需要,也在造型中起到收斂形體的效果。宋代花鳥小品中對禽鳥的刻畫亦動亦靜,姿態各異,然而無論面對何種變化,畫家都能將其對自然的體悟,通過線條弧度的變化展示於紙絹之上,以整體的觀察方式將真實形象轉換成繪畫語言,平面化、形狀化地再現於畫面之中。這種藝術化的造型方式,在準確生動地把握對象特徵的同時,也可以根據畫面構圖的需要調整形象的變化,從而使對象脫離現實的束縛,而成為以畫家主觀審美為基礎的畫面元素。概括的形體配合變化較少且圓潤而纖細的線條,更能表現出畫面的穩定感,使主體更為突出。與八哥相應的枝葉則更多地通過線條行筆提按的變化,塑造其形象特徵。枯枝幾乎由斷續的墨線皴擦而出,幾條彎曲的主脈構建了枯葉的形態走勢,畫家似乎有意誇張了葉子邊緣的轉折變化,結合跳躍短小的線條,勾勒出鬆脆萎靡的質感。

臨摹時追隨畫面中每一根短小線條起、頓的轉折,都能被帶入畫家所營造的韻律節奏之中。畫家筆斷意不斷地描繪樹葉的鬆動以及虛化的邊緣,同時還要顧及整體的形態特徵及美感,一氣呵成且胸有成竹。他將纖細的毛筆玩味於紙絹之餘,終未錯失對自然的感悟,令人讚歎。枝幹處明顯加強了墨色,但同樣以斷續的線條營造出秋季枯澀乾冷的意境。筆鋒的提按使轉,將現實轉化在筆墨語言之中,完美地呈現出一番真實景象。全幅作品線條完成後可看到,八哥飽滿的生命力通過排列有序的短線和穩定規整的長線精心營造出來,枝葉的殘破、枯萎則由跳躍、頓挫的短線筆筆生出。沉穩從容與活潑跳躍的線條構成整件作品基本的節奏韻律,之後再進行更為豐富的顏色施染。

賦色的臨摹與筆法變化

中國畫墨色的暈染切不可急躁,需在層層疊加中慢慢顯出黑色的厚重。《秋樹鴝鶻圖》中,八哥看似通身籠罩在靜謐的墨色中,細微之處無不體現出暈染筆法的精妙。羽毛有的松糯溫軟,有的光亮挺拔,將墨色用清水稀釋一遍,在疊加暈染時控制顏色的厚度。墨分五色的虛實分染,呈現出八哥不同部位的結構變化。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3.八哥的墨色分染


頭部點點毛色順著羽毛的走向緩緩融進胸部軟毛之中,重墨提點的斑紋分開了胸部與腹部的結構。拳起的右足凸顯了右邊的肌肉變化,微妙的分染處理出前後的空間關係。頭部沉穩的墨色與用立粉技法繪出的黃白色對比,以靜謐之氣烘托出眼部的神采。尾部的墨色明顯淡於身體,變化卻更為豐富,即構建出身體與尾部的前後關係,又刻畫出尾羽的輕盈質感。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4.八哥罩染


枝葉的色彩看似豐富,實則色濃而薄,以不同顏色的疊加和筆法的變化,再現枝葉的鬆脆、枯萎。臨摹時仿照畫家用花青調淡墨,分染出葉子中間的主脈,再調赭石、藤黃、墨等,配出較淡的枯色,以枝綠色作銜接,染至邊緣,後施以枝綠暈染,再加重顏色點染局部,充分營造出乾枯的效果。幾處枯洞及轉折的邊界提點石綠,與葉莖處的幾抹胭脂色呼應,跳躍於枯淡之中,增添出些許生意,預示著來年的重生。枝幹處在赭石、墨色的底色基礎上,皴擦出乾枯的質感,筆觸隨形體轉折而變化方向與濃淡。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5.枯葉的分染和罩染


動與靜的審美意境

《秋樹鴝鶻圖》給觀者傳達出這樣一番場景:寒意蕭瑟,本無生意的枯葉靜待秋風的吹落,忽遇一隻飛落的八哥,收攬翅羽,左右環顧,猶如向平靜的湖水中投入一個石子,蕩起層層漣漪。仔細品讀,畫家捕捉到這動與靜的瞬間,並以筆墨將這一瞬間形象且生動地轉化,賦予了全新的體驗:八哥的形象整體是平面的,細膩密集的線條配以濃重深邃的墨色,使其顯得更為穩定;枝葉的筆墨輕鬆、靈動,枝幹的線條隨著生長的走勢如流水般順勢流淌;樹葉的邊緣處,跳躍的線條與墨色似輕快的音符,活躍在整幅工筆繪畫的精細之中。靜與動兩種不同的意境相互轉化,動靜相宜。

由此看來,宋代繪畫筆墨的逐漸成熟,依託於對自然的真實呈現,但繪畫的本然終歸追求的是內心的真實體驗。紙絹上的一點一畫,展示了作品的氣韻生動,也體現了畫家的藝術修養。正如蘇軾對類似題材繪畫的評論:“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人文與自然似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呈現在宋代繪畫的每一幅作品之中。


如何臨摹宋代花鳥小品畫?

6.《秋樹鴝鶻圖》臨摹品


結語

畫家對物象形體的整體把握,給予畫面更多想象與發展的空間,這是宋代繪畫的特別之處。後世文人畫的興盛,讓繪畫的趣味萌生於似與不似的更為抽象的筆墨概念中,唯獨宋代,宮廷花鳥繪畫的繁榮讓工筆這一繪畫語言在造型藝術上具備獨特的優勢。畫家運用視覺藝術中造型審美的基本原理,將個人的感官經驗融入對自然形態的研習中,從而完成真實意境的營造。因此,如此寫實的花鳥繪畫,卻留給後人無限的審美啟發。

文・圖∣陳露

陳露,故宮博物院館員,從事古書畫的技法研究與臨摹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9年6月刊。原標題:《動靜相宜:宋代花鳥小品畫的審美意境 的賞析和臨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