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本文乃“益唱說育兒

”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大曆”不僅是一個年號,而且是一個短暫的詩歌時代,一個文學史的概念。如此而言,年號的時間起訖,就未必是它的固定界限,因為大曆詩風對其後一段時間也有所輻射。這是一個從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帶。在唐詩發展史上相對來說有些暗淡。這個階段詩人很多,而且我們對他們也並不陌生,只是與盛唐詩壇相比,大曆詩人的創作失去了前者的豪邁雄強英氣勃勃,更多地呈現出一種冷落清寂的風貌。活躍在這個時期的主要詩人有韋應物、長卿李嘉祐、戴叔倫、戎昱等人和被稱為“大曆十才子”的錢起、司空曙、李端、盧綸、耿、吉中孚、苗發、崔峒、夏侯審、韓翃,以及著名詩論家皎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生長於開、天盛世,經歷了“安史之亂”,而其創作活動主要在大曆、貞元年間。他們受到盛唐精神的薰陶,盛唐詩歌的風神壯採,還時而有所顯露。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這一點在韋應物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應該說,韋應物在詩史上主要是以閒雅清淡的風格面目出現的。“王孟韋柳”的並稱,正是這樣的一種定位。但韋詩中時有壯逸之氣,如《寄暢當》中的“丈夫當為國,破敵如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鬢毛斑。”這類詩流露出盛唐詩人那種建功立業的追求和昂揚風貌。然而,韋應物詩中更有代表性的是那種清寂閒淡的風格。白居易稱其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體。”(《與元九書》)其詩以五言見長。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如《寄全椒山中道士》、《賦得暮雨送李胄》、《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淮上喜會梁州故人》《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長安遇馮著》、《觀田家》等,都是其五言詩中名篇,詩中頗多蕭散幽寂的氣氛;同時,又有著世事滄桑的感慨。如《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雲:“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世事滄桑之感是相當濃重的。韋應物多有題詠禪院佛寺之作,更充滿了幽寂的氣氛。如《行寬禪師院》:“北望極長廊,斜扉映絲竹。亭午一來尋,院幽僧亦獨。唯有山鳥啼,愛此林下宿。”這種風格的詩,在其詩集中有很大代表性。“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劉長卿、錢起是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人。明胡應麟說詩到錢、劉,遂露中唐面目。”並說他們“神情未遠,氣骨頓衰”(《詩藪·內編》卷三)抓住了大曆詩歌作為轉折點的特徵所在。號為“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其詩確以五言律、絕見長。詩風與王、孟相近,卻不再有王、孟詩中那種蘊含在靜謐中的蓬勃生機,缺乏他們那種對於生活的自信心與樂觀情緒。劉長卿的詩,追求寧靜清雅的詩境,而在此詩境之上,蒙上一層冷落與寂寞的情思。長卿詩頗富韻味,多有餘味不盡之妙。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元人陳繹曾說:“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吟譜》)長卿集中五律、五絕頗多佳作,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春草宮懷古》、《聽彈琴》《送方外上人》、《送靈澈上人》《江中對月》等等;五律如《寄普門上人》《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和靈一上人新泉》《過橫心顧山人草堂》、《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等等。略舉幾首:“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送靈澈上人》)“空洲夕煙斂,望月秋江裡。歷歷江上人,月中孤渡水。”(《江中對月》)“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東林一泉出,復與遠公期。石淺寒流處,山空夜落時。夢閒聞細響,慮澹對清漪。動靜皆無意,唯應達者知。”(《和靈一上人新泉》)等等。由這些詩作不難看出長卿詩的風格澄澹清雅,幽寂孤清,與盛唐詩迥不相侔。即便是與之相近的王、一派,也是各有不同的時代印跡。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錢起是大曆十才子的“班頭”,與劉長卿同為大曆詩風的代表。錢起詩亦以五言著稱,詩才清逸閒雅他曾任藍田尉,與當時隱居終南山的前輩詩人王維過從甚密,詩風頗受後者影響。錢起有《藍田溪雜詠二十二首》即為模擬王維《輞川集》之作,風格意境都頗近似。如其中《石上苔》:“淨與溪色連,幽宜松雨滴。誰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跡。”《東陂》:“永日興難忘,掇芳春陂曲。新晴花枝下,愛此苔水綠。”等等。錢起又與王維頗有不同之處。王維詩渾厚含蓄,錢詩則刻削直露,即便是古體詩亦不能免。如《藍田溪與漁者宿》《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等,清空閒雅,韻致清絕。其著名的應試詩《省試湘靈鼓瑟》亦如此。“清”是明人高棅對錢起的評價,應該說是頗為準確的。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大曆詩人中還有戴叔倫、戎昱、李嘉祐、盧綸、郎士元等較為著名,戴叔倫也長於五律,集中頗多佳作,五絕中《過三閭廟》最為傳誦。在詩論方面頗有見地,曾有這樣的名言:“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司空圖《與極浦書》引)對著名詩論家司空圖的影響至為深刻。戎昱的詩在大曆詩壇上較有特點,氣勢剛健,悲歌慷慨,如《賦得鐵馬鞭》《詠史》等都較有代表性,他的七絕寫得多而且好,如《移家別湖上亭》《旅次寄湖南張郎中》等都清新可喜。郎士元與錢起齊名,時稱“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郎士元長處在於律詩,造語平易,佳者有流暢圓活之美。以一首《楓橋夜泊》享譽千年的張繼,也是大曆時期較有特色的詩人,高仲武評其詩特色為“清迥”,如:“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暗滴垂花露,斜暉月過城。”(《春夜皇甫冉宅歡宴》)“風滿迴廊飄墜葉,水流絕澗泛秋花。”(《遊靈巖》)等等,都給人以“清迥”的審美感受。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李益是這一時期不同凡響的著名詩人。李益以邊塞詩成就最高,數量佔其詩作的三分之一。他本人有著長期的邊庭生活經歷,熟悉塞上風情與軍旅生活,其邊塞詩作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些詩作抒寫了捐軀報國、立功邊塞的壯烈情懷。如《塞下曲》雲:“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這類作品直承王昌齡的邊塞詩,迴盪著盛唐之音的餘響。但大曆畢竟不是盛唐,社會境況的蕭條給他的邊塞詩帶來了悽之音。李益詩中突出地表現了戍邊士兵那濃重的鄉愁。以《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都是最能代表李益詩傾向的佳作,在盛唐邊塞詩之中別開生面。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李益詩各體俱佳,五律多作於早期,頗多名篇,如《喜見外弟又言別》:“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通過與外弟重逢又別的情景把世事滄桑寫得分外深刻。其七絕成就最高,如明胡應麟即說“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上引《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諸篇,皆為其七絕代表作。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皎然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詩論家,以《詩式》著稱。唐代詩學著作,以“式”、“格”標名者不少,大多論述各種作法及修辭造句的法則,如對仗、聲調、病犯等,失之瑣碎。皎然沒有停留細節的羅列上,而是進一步探討詩歌的內部結構與創作藝術思維,在詩的本質、風格、鑑賞等各方面都作了較為深刻、獨到的闡述。《詩式》揭示與倡導了詩歌中“文外之旨”的審美屬性。皎然提出了“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詩學命題,這在詩學理論史上是一個重要進展。“旨”即詩意。“兩重意以上”,實際上就是義旨深遠以至於不可窮盡。皎然抓住了詩歌意境“情在言外”的特徵:“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詩式·重意詩例》)。這個觀點,開了後來司空圖“味外味”說的先河。

大曆是盛唐詩到中唐詩的過渡,詩人創作呈現出冷落清寂的風貌

《詩式》還對詩的風格類型進行了歸納提煉,這便是“辨體有十九字”。這十九個字,其實便是十九種風格類型,有:“高、逸、貞、忠、節、志、氣、情、思、德、誡、閒、達、悲、怨、意、力、靜、遠。”每個字後面,都有一句話加以說明。如以“風韻切暢曰高”釋“高”,以“情性疏野曰閒”釋“閒”。在這些風格之中,皎然最為倡導的風格便是“高”、“逸”。因此他說:“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尤重高逸之風格。在其他方面,皎然也有重要論述,如關於取境等問題,都是有很高理論價值的,對後來的司空圖等人的詩論有直接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