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本文乃“益唱说育儿

”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历”不仅是一个年号,而且是一个短暂的诗歌时代,一个文学史的概念。如此而言,年号的时间起讫,就未必是它的固定界限,因为大历诗风对其后一段时间也有所辐射。这是一个从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带。在唐诗发展史上相对来说有些暗淡。这个阶段诗人很多,而且我们对他们也并不陌生,只是与盛唐诗坛相比,大历诗人的创作失去了前者的豪迈雄强英气勃勃,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冷落清寂的风貌。活跃在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有韦应物、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戎昱等人和被称为“大历十才子”的钱起、司空曙、李端、卢纶、耿、吉中孚、苗发、崔峒、夏侯审、韩翃,以及著名诗论家皎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生长于开、天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而其创作活动主要在大历、贞元年间。他们受到盛唐精神的熏陶,盛唐诗歌的风神壮采,还时而有所显露。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这一点在韦应物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应该说,韦应物在诗史上主要是以闲雅清淡的风格面目出现的。“王孟韦柳”的并称,正是这样的一种定位。但韦诗中时有壮逸之气,如《寄畅当》中的“丈夫当为国,破敌如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这类诗流露出盛唐诗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追求和昂扬风貌。然而,韦应物诗中更有代表性的是那种清寂闲淡的风格。白居易称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与元九书》)其诗以五言见长。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如《寄全椒山中道士》、《赋得暮雨送李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长安遇冯著》、《观田家》等,都是其五言诗中名篇,诗中颇多萧散幽寂的气氛;同时,又有着世事沧桑的感慨。如《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云:“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世事沧桑之感是相当浓重的。韦应物多有题咏禅院佛寺之作,更充满了幽寂的气氛。如《行宽禅师院》:“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丝竹。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唯有山鸟啼,爱此林下宿。”这种风格的诗,在其诗集中有很大代表性。“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刘长卿、钱起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意义的诗人。明胡应麟说诗到钱、刘,遂露中唐面目。”并说他们“神情未远,气骨顿衰”(《诗薮·内编》卷三)抓住了大历诗歌作为转折点的特征所在。号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其诗确以五言律、绝见长。诗风与王、孟相近,却不再有王、孟诗中那种蕴含在静谧中的蓬勃生机,缺乏他们那种对于生活的自信心与乐观情绪。刘长卿的诗,追求宁静清雅的诗境,而在此诗境之上,蒙上一层冷落与寂寞的情思。长卿诗颇富韵味,多有余味不尽之妙。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元人陈绎曾说:“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吟谱》)长卿集中五律、五绝颇多佳作,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春草宫怀古》、《听弹琴》《送方外上人》、《送灵澈上人》《江中对月》等等;五律如《寄普门上人》《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和灵一上人新泉》《过横心顾山人草堂》、《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等等。略举几首:“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江上人,月中孤渡水。”(《江中对月》)“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东林一泉出,复与远公期。石浅寒流处,山空夜落时。梦闲闻细响,虑澹对清漪。动静皆无意,唯应达者知。”(《和灵一上人新泉》)等等。由这些诗作不难看出长卿诗的风格澄澹清雅,幽寂孤清,与盛唐诗迥不相侔。即便是与之相近的王、一派,也是各有不同的时代印迹。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的“班头”,与刘长卿同为大历诗风的代表。钱起诗亦以五言著称,诗才清逸闲雅他曾任蓝田尉,与当时隐居终南山的前辈诗人王维过从甚密,诗风颇受后者影响。钱起有《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即为模拟王维《辋川集》之作,风格意境都颇近似。如其中《石上苔》:“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东陂》:“永日兴难忘,掇芳春陂曲。新晴花枝下,爱此苔水绿。”等等。钱起又与王维颇有不同之处。王维诗浑厚含蓄,钱诗则刻削直露,即便是古体诗亦不能免。如《蓝田溪与渔者宿》《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等,清空闲雅,韵致清绝。其著名的应试诗《省试湘灵鼓瑟》亦如此。“清”是明人高棅对钱起的评价,应该说是颇为准确的。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大历诗人中还有戴叔伦、戎昱、李嘉祐、卢纶、郎士元等较为著名,戴叔伦也长于五律,集中颇多佳作,五绝中《过三闾庙》最为传诵。在诗论方面颇有见地,曾有这样的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引)对著名诗论家司空图的影响至为深刻。戎昱的诗在大历诗坛上较有特点,气势刚健,悲歌慷慨,如《赋得铁马鞭》《咏史》等都较有代表性,他的七绝写得多而且好,如《移家别湖上亭》《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都清新可喜。郎士元与钱起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郎士元长处在于律诗,造语平易,佳者有流畅圆活之美。以一首《枫桥夜泊》享誉千年的张继,也是大历时期较有特色的诗人,高仲武评其诗特色为“清迥”,如:“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暗滴垂花露,斜晖月过城。”(《春夜皇甫冉宅欢宴》)“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游灵岩》)等等,都给人以“清迥”的审美感受。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李益是这一时期不同凡响的著名诗人。李益以边塞诗成就最高,数量占其诗作的三分之一。他本人有着长期的边庭生活经历,熟悉塞上风情与军旅生活,其边塞诗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诗作抒写了捐躯报国、立功边塞的壮烈情怀。如《塞下曲》云:“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类作品直承王昌龄的边塞诗,回荡着盛唐之音的余响。但大历毕竟不是盛唐,社会境况的萧条给他的边塞诗带来了凄之音。李益诗中突出地表现了戍边士兵那浓重的乡愁。以《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都是最能代表李益诗倾向的佳作,在盛唐边塞诗之中别开生面。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李益诗各体俱佳,五律多作于早期,颇多名篇,如《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与外弟重逢又别的情景把世事沧桑写得分外深刻。其七绝成就最高,如明胡应麟即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上引《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为其七绝代表作。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皎然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论家,以《诗式》著称。唐代诗学著作,以“式”、“格”标名者不少,大多论述各种作法及修辞造句的法则,如对仗、声调、病犯等,失之琐碎。皎然没有停留细节的罗列上,而是进一步探讨诗歌的内部结构与创作艺术思维,在诗的本质、风格、鉴赏等各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刻、独到的阐述。《诗式》揭示与倡导了诗歌中“文外之旨”的审美属性。皎然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学命题,这在诗学理论史上是一个重要进展。“旨”即诗意。“两重意以上”,实际上就是义旨深远以至于不可穷尽。皎然抓住了诗歌意境“情在言外”的特征:“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诗式·重意诗例》)。这个观点,开了后来司空图“味外味”说的先河。

大历是盛唐诗到中唐诗的过渡,诗人创作呈现出冷落清寂的风貌

《诗式》还对诗的风格类型进行了归纳提炼,这便是“辨体有十九字”。这十九个字,其实便是十九种风格类型,有:“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每个字后面,都有一句话加以说明。如以“风韵切畅曰高”释“高”,以“情性疏野曰闲”释“闲”。在这些风格之中,皎然最为倡导的风格便是“高”、“逸”。因此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尤重高逸之风格。在其他方面,皎然也有重要论述,如关于取境等问题,都是有很高理论价值的,对后来的司空图等人的诗论有直接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