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山水间的精神散步

2015-04-21

  张国松

  春光明媚的四月,在县文联的牵头组织下,我们一行八人,自费前往安庆太湖采风。


  凌晨四点多就匆匆起床,坐了四个半小时的火车,才漫不经心到达太湖。吃罢午饭,顾不上旅途的疲劳,我们便驱车前往花亭湖。沿着盘旋山路而上,温煦而柔媚,静静地泻在花亭湖旁的西风禅寺,使得黄墙黛瓦的寺院仿若笼着重重佛光,似乎存着一种神秘。而四围山峦静寂,林木掩映,但季节却使春阳在其上的着墨不均,在一片幽绿里,夹杂一块块色彩斑斓,各种不同颜色的鲜花竞相开放,好像要相互争宠。一块玄黄悬在山半腰间,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西风禅寺,随行的太湖文友向我们娓娓道来。此情此景,就是一幅绝美的油画,不由就怀疑是否上天不小心打翻了它的调色板。

  呼吸花草的清香,聆听文友的介绍,我们轻步走入西风禅寺。可能是我们一行羁绊于红尘太久,受诱惑太深,来此也只能感受下寺院的清寂,暂时舒缓一下疲惫的心。这样的我们,不似那些居士和佛中人的虔诚,也不知这样,是否会玷污了寺的神圣和佛的圣洁?

  青山的翠绿和山间的幽静,给了我们极大的美感和无比的愉悦,但当响在山间的佛乐《大悲咒》,从不知的地方氤氲而来,它镶嵌进血脉,让心忽然就澄明了。这时,天气的温驯,有些异乎寻常,一些薄雾笼在山林的远处,使得沟壑和山岚变得有些神秘。那山下澄明如镜的花亭湖,也像是披了一层薄纱的少女,欲掩还羞。西风禅寺,就这样安静在春光下的山中,全没了佛事活动时的热闹。

  回望来路,抵寺的山路,被柏油铺着,光环而平整,这不是自然的本色,多少有人为的特征,也让人少了些颠簸。可是,生活中哪里有如此平顺抵达西风禅寺的念想?我倒喜欢那些自然本色,我本自然,不会自然,就修为自然。若果不修,那也罢,就会顺其自然,而佛本也自然。况且,一切自然了,心自然则平,这样对一切所有都会自然。那么,这蜿蜒的山路,不就任它去?但凡心诚,无论做什么,又岂在山高水长。

  那顺山势依次而建的庙堂,在底部抬眼,根本就看不到更上面的被山势和树木遮蔽的禅房。庙门开着,禅门紧闭着,一开一闭,掩藏着某种哲理。轻进庙门,静观禅门,不敢放纵声响,怕惊了一寺的清寂。

  梵乐声声,清脆在迷幻的春光里,似是佛语。有鸟在林间细语,和着梵铃声,恰到好处地嵌入了禅寺的宁静。风过山林,春光暖暖,跌入林梢,翠绿一片,佛意也在其上袅娜,便也滋润起了西风禅寺的一草一木。

  从大雄宝殿拾级而上,再过西风禅寺的禅房,就见到闻名遐迩的“西风洞”了。洞旁有一块硕大的石头,上面刻有赵朴初前六代曾祖、清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游寺院夜宿,由感而发的题诗一首。洞内曲径通幽,出洞口怪石相垒,形如石牛,神龟,鲤鱼,松鼠等等,这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奇石,如一篇篇醒世恒言,阅读它们,能不大彻大悟?


  不由就进洞走走,洞内曲曲折折,一路向上,是否验证着人世间的道路也如此呢?不去想了,出洞后,倒是对洞中的石雕“别一壶天”感起了兴趣。此乃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提,意指西风洞别有天地,别具一格。转过身,再看山下的花亭湖。碧澄的湖水泛着银光,湖中小岛星罗棋布,错落成趣。远山含烟,却并不觉远,它与笼湖的雾霭缠绵在了一起。有山相托,禅寺愈发显得雄伟起来。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等等。走在西风禅寺佛文化研究院的回行长廊里,一条条佛言警语映入眼帘,也铭记在心。清寂的西风禅寺,镶嵌在梦幻的花亭湖边。湖上有水声,山中有清音。我们轻轻地来,还得轻轻地走,带走你的清寂,心便也静了。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审美里,山与水从来不可分割。看过很多地方的山水,要么有山无水,要么有水无山,总觉有些缺撼。而花亭湖占尽地利,湖在山中,山在湖里。飞驰的快艇如一只木犁,把平静的湖面耕翻过来,两片翻起的白水向艇外摊开,碎成无数水花。在艇上回过头来,看身后重山,渐远渐高,渐远渐淡。近山上的树木能辨得出种类,而远山,只成为一个模湖印记而已。

  太湖之行,一次山水间的精神散步。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是我出生的地方。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这篇文章,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感谢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