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陶器和生產工具有哪些?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發現于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遺址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北部,屬於黃河下游的支原始文化。大汶口文化源遠流長,至遲在公元前4500年開始,至公元前2300年前後過渡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先後持續約2000餘年的時間,其間可分早、中、晚期。大汶口文化和典型的,龍山文化在我國原始文化大系中自成一體,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王因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生產工具。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王因遺址是早期的代表,位於山東兗州市西南10公里處,1975~ 1978年間對該遺址共發掘了五次,發掘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屋基址十餘座,窖穴和灰坑近百個,墓葬近900座。據碳14測定,此遺址由公元前4500年延續至公元前3500年,歷時約1000多年中。在這處遺址內發現了大汶口文化中最大的一處墓葬群。

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陶器和生產工具有哪些?

大汶口文化遺址

王因遺址出土的陶器都是手捏製的,沒有見到輪制的技術。陶器表面以素面為主,有少量彩陶,晚期彩陶增多。陶器以鼎、杯為主,兼有豆、缽。鼎和杯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兩種陶器,但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鬻和背壺,在這裡一-件也沒有發現,顯示出這個遺址的早期性。王因遺址的陶器,一律都是用夾砂陶製成的。所謂夾砂陶是在製陶器的土中加進一定的砂粒。加有砂的陶器器壁間有--定的空隙,在遇猛火時不會炸裂。王因遺址中的彩陶不多,器形有盆和缽等。彩以紅、黑、白色為主,花紋以花瓣紋、勾連紋居多,也有山形、菱形、波浪形、三角形等花紋圖案。有的口沿也施彩繪。生產工具最常見的是石鏟,也有石斧、石錛、石鑿紡輪、礪石、石球等。石鏟都有穿孔。

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陶器和生產工具有哪些?

王因遺址陶器

墓中男性多隨葬石鏟類生產工具,女性多隨葬紡輪、骨針等,說明男女已有一定的分工,男耕女織已具雛型。王因遺址的自然環境。王因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遺存數量相當驚人,用骨、角、蚌做成的工具和裝飾品達千餘件之多。在文化層與灰坑中出土的動物骨骼、蚌殼竟達萬餘件。有關專家對700餘件骨骼進行鑑定,確知這些動物骨骼分屬於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魚類、貝類等42種。這些動物中,揚子鱷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揚子鱷的殘骸,分別出自已發掘的11個灰坑內,據研究,至少有22個個體,且體長不一,有的長達1.5米以上,有的則不足1米°。應是當地所產,就地被宰殺剝皮食肉。如此龐大軀體的兩棲爬行動物,決不能在通常的小溪小湖中生存繁衍,必然有著適宜於揚子鱷生存的水草茂盛的大水域、廣闊的湖泊或大河。揚子鱷現今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約在東經118°~ 120,北緯30°~ 31%的有限區域內。

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陶器和生產工具有哪些?

骨針

揚子鱷的分佈北限已從距今6000年王因遺址所在的北緯35*26',向南退至今30°~31%。其主要原因是大汶口早期王因地區氣候比今天溫暖溼潤,適宜揚子鱷的生存。王因遺址中的淡水蚌殼出土數量相當可觀,貝類分屬於麗蚌、楔蚌、尖脊蚌、帆蚌、予蚌等10個屬26個種。不少蚌殼上有加工的痕跡,有的是把麗蚌殼面上突起的瘤結磨平,有的則是把扁平的帆蚌切割成一定形 狀的半成品,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用厚蚌殼體來製作器具。在26個種的蚌類中,見於今南方的有14個種,其餘的在南、北方均有廣泛的分佈。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動物群體,而這群體目前多數生長在我國的南方。為什麼在6000年前這樣的生物群體會在山東出現?惟一可用以解釋的是氣候環境因素。因為在距今6000年的王因地區,有著與今長江流域洞庭湖一帶相似的生態環境。在出,土的七種硬骨魚類中,有圓吻鯝、南方大口鯰、長吻鮑等,這幾種魚,今天只能在長江流域見到。

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陶器和生產工具有哪些?

洞庭湖

在植物孢粉中,有大量的水稻花粉及屬亞熱帶的蕨類孢子。水稻是喜溼、喜溫暖的農作物。蕨類現在也只生長在長江流域。從對植物孢粉分析結果看,古代王因遺址時期的氣候是溫暖溼潤的”。王因遺址中出土的動植物遺骸為我們認識大汶口文化乃至黃河流域的古環境及其變遷,提供了一批十分典型、豐富的資料。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王因氏族的人們,生活在溫暖、溼潤的氣候中,他們住地附近有著廣闊的水域,清澈的水中有著成群的魚在遊動,岸邊的蚌張開殼在曬太陽。王因人在岸邊拾蚌,在水中捕魚,雖然他們也要時時防範鱷魚的攻擊,卻已掌握了它的習性,已能將其逮住,殺死以食其肉,用其皮,他們用釜形鼎煮著鮮美的魚湯或鱷魚肉,在罐形鼎中熬著大米粥,舉起高足觚形杯,喝著用稻穀釀成的低度酒,享受著勞動的果實。

我是“實時徵文用時刻提醒”,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