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今年雨水偏多,如何打贏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攻堅戰?

我省今年雨水偏多,如何打贏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攻堅戰?相關部門會商提出——

加密巡查 強化預警 密切協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利飛 通訊員 羅文清

4月15日,我省召開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2019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較好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574起,避免經濟損失7386萬元,因災傷亡人數創歷史新低。

根據相關部門會商預測,今年我省雨水將較常年偏多,突發地質災害起數可能較常年平均值偏多。湖南本就屬於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省份,今年該如何打贏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攻堅戰?

建強群測群防網絡,加密巡查排查

我省地質構造複雜,區域性極端天氣頻發,地質災害易發多發,點多面廣。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對湖南來說,向來都是一場“硬仗”,從今年的氣候形勢來看,任務或更為艱鉅。

“壓實地災防治主體責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周海兵介紹,我省構建了“市縣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村支兩委包組、監測人員包點”的責任體系,並不斷完善群測群防網絡,提高群測群防員能力水平。

2020年,全省各相關責任主體將加密巡查排查。汛前開展地質災害排查,汛中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和督導,汛後組織開展地質災害複查。對查出的每個隱患點制定防災預案,設立警示標誌,引導群眾避開高坎邊坡、山洪溝口,搬出存在災害隱患的房屋。

發揮技術優勢,進一步強化監測預警

如何儘可能搞清楚“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等地災防治核心問題,技術支撐不可或缺。

技術支撐隊伍方面,我省各地結合地勘單位改革,按照“一市一隊、一縣市區一隊”的要求,優選專業地勘隊伍作為技術支撐單位,主要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技術設備配備方面,為提高監測預警準確性、時效性,目前全省建設地質災害技術服務指導中心112個,配備通信保障等各類設備2000餘套;建成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84處,佈設監測設備655套。

我省還將不斷加強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的應用和研發,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標準體系,開展重大地質災害問題科技攻關。如藉助專業設備測量和專家團隊的綜合判斷,對每一個搬遷安置區進行詳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防止群眾從一個隱患點搬到另一個隱患點。為進一步準確查明地災隱患、分析成災原因規律,相關技術團隊正在1∶5萬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部署推進1∶1萬地質災害調查和風險評價,以更科學地劃定風險管控區域,提出風險防控對策建議。

密切協作聯動,為臨災避險爭取寶貴時間

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與省氣象局、應急廳、水利廳建立聯合會商機制,及時分析研判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全年累計發佈預警信息126批次112.9萬條,做到暴雨下到哪裡,險情災情出現在哪裡,預警信息就提前發送到哪裡,為臨災避險爭取了寶貴時間。

2020年,我省將進一步加快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信息化系統建設,形成集中統一高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體系,建立汛期定期會商制度,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

各相關部門清晰職責、密切聯動。如自然資源部門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職責,尤其要督促鄉鎮、村加強切坡建房風險管控;發改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各類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應急管理部門編制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組織應急救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