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其實在當代,"藝術終結"是個很時髦的話題。特別以我們身邊的情況為例,文學也好,音樂、美術也好,好像常常聽見"華語樂壇已死"、"當代沒有經典作品"等等說法,也總是能看到一些確實很沒有品味的東西侵佔了大眾流行文化。這是不是我們創造不出新藝術的跡象呢?藝術會不會有一天真的再也創造不出來新的東西了呢?

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非要嚴格地討論的話,可能要涉及"藝術是什麼"。

必須要明確的是,藝術活動的核心是審美活動,而審美活動的核心是情感體驗,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終極目的是要表達一種情感,所以在傳統時代,首先大家是看見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並且為之觸動,才產生了一些解釋為什麼和怎樣做才能創造新的藝術作品的理論。

但在我們眼下當代,已經漸漸成為了關於藝術的理論支撐起"什麼是藝術"的現實,比如有些看上去很抽象的線條和色彩搭配,如果不是有人用長篇大論設計出這東西長成這樣,你很難聯想起藝術——前衛藝術如大地、行為藝術等等,就是這種情況。

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也就是說,現在是藝術理論指導藝術現實前進,當代我們往往通過藝術理論去確認這個現實是不是藝術。而作為藝術領域開拓前線的藝術家們:包括寫小說的、寫戲劇的、表演者、作曲者或者歌者、舞者等等,這些在某一領域具有相當藝術功底的人,也跟隨著這些專業性的理論進行作品的製作,也因此所以現代能以"野路子"成為真正的領域開拓者的人真的不多,而且越來越少。這些藝術工作者,根據理論進行藝術創造,而且還要處在避免與前人雷同的前提下,所以越是有能力的人,必定會越接近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並且拓展這個邊界,把人生日常中不是藝術的東西創造、賦予成為一種新藝術。

這個推論已經在現代和後現代藝術的種種形態變化中得到了證實,藝術和日常生活的交融是越來越大的,所以當代藝術界中有一條公理,即:藝術和非藝術的邊界是難以區分的。而且由此延伸出的另一條公理就是:藝術理論和藝術作品同樣重要,而不像傳統時代裡僅僅是追隨著作品出現的評價。

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怎麼說呢?當代藝術經常會讓你看見一個擺在那的紙箱啊,石頭啊,塑料瓶或是別的很尋常很無厘頭的東西,然後說這是藝術,為什麼呢?它沒有比如油畫放在教堂裡、壁畫刻在古代石洞裡的形式,而是通過理論來解釋它的思想內涵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當代藝術的基本情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終結"其實並不是我們最先提出來的,畢竟所有的人類都會感到自己站在歷史的最前端,總會憂慮這類問題,所以第一個正式提到這個話題的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就是馬克思受影響很深的那位講辯證法的哲學家。哲學家是對人類抽象問題思考最深的一批人,黑格爾在當時感受到兩方面原因,導致他覺得藝術要完了:第一是市民社會,第二是藝術走向觀念化。

市民社會是指大眾對文化的消費行為,然後導致資本對藝術產生某些不利影響——這也是我們正在面對的。因為大眾文化是人類藝術素養的平均水平,而藝術開拓者們是藝術素養的優等生,但人多的地方錢才會多,越多人為某個層次的藝術作品買單,這個層次就會愈發生長膨脹,以至於如果越多人想看平庸的東西,那麼可能會導致更多人只能看到平庸的東西。藝術觀念化則是前文提到的,藝術理論越來越重要,黑格爾擔心理論會遠離現實變得抽象而牽強,比如有人在牆上隨口一吐,只要編一套理論,就能把這面牆送進博物館——這是針對藝術優等生們的憂慮。雖然黑格爾最終想表達的意思並不是我們說的創造不出新作品的那種"死亡",但他憂慮的東西確實一直存在於藝術發展中。

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那麼,如果就這個現象來看的話,雖然有時我們的浮躁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產品會讓人失望,但其實卻是一種本國或者本地域的藝術氛圍轉好的跡象,最簡單的道理——有,勝過沒有。氾濫勝於貧瘠,精選勝於氾濫,我們應該處在歷史持續的淘汰階段中。

每個時代都有其視為先進的、中庸的,或者落後的藝術,所以如果把跨越時代的各種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都總結為藝術的話,藝術其實是不變的,變化的是那個時代人的視角,所以出於對已有的藝術作品的悲觀而認為藝術會走向終結,我想是大可不必的。如果悲觀於流行藝術,不如身體力行去發掘和鼓勵先鋒藝術,從而克服市民社會對於藝術的不利,畢竟我們都是市民社會的主角,再加上國家、民族、地域之下藝術存在著某些競爭動力和外界助力,關注、支持、保護本國的藝術開拓者就是最好的辦法。

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那以藝術的主觀視角來看,會不會藝術有一天走向死亡呢?

可以確切地說,藝術本質上是人的依附物,它的形式受制於歷史,受到樣式、材料、技法乃至內容和功能的制約,如果人類的歷史停止,人類終結,那藝術肯定也不存在了。

而且,藝術是有發展極限的。就好像現代奧林匹克的記錄在刷新到某個範圍內還是會停滯,很難想象人類實現在三秒內跑完一百米。同時,藝術也不是線性發展的,現代人的奔跑速度未必超越原始人,現代也沒有藝術家的繪畫技法超越米開朗基羅。

將來會不會有一天,藝術終結,我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小說、音樂?

米開朗基羅《被縛的奴隸》

因此,當代關於藝術終結的最終猜想,其實出發於過去傳統藝術忽略的三個方面:身體、觀念、自然,這三點最後歸結於生活——藝術的來源,表明藝術最終會迴歸生活,藝術徹底與生活混為一體。

具體會是怎樣的呢?可能最終會出現藝術成為一種純粹觀念傾軋,或者最原始的身體美學,或者把自然認為是藝術本身,總之是把藝術直接等同於這三種東西。這就是一種比較遙遠的概念,現代的哲學當中認為當代藝術可能的發展路線終點,而這個終點就是生活美學全面興起的開始。但究竟會不會有這一天,究竟什麼時候會有"人類的最後一篇小說"、"人類的最後一幅畫",仍然是個玄學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