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情緒不可怕,如何面對情緒才可怕。

—— 子欣


2020年2月25日,四川眉山市一名13歲的男孩,在與母親爭吵後,在家中將其殺害。

2019年10月21日,河南一名12歲女孩與媽媽吵架,爬上十六樓,想要輕生。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個17歲的孩子和媽媽爭吵後轉身跳江身亡。


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 …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暴怒的母親,絕望的孩子,失去理智之後,都淪為了情緒的奴隸。


或許,並非一次爭吵導致一場命案,這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麼呢?


絕望並非一天形成,而是情緒長期壓抑的結果。就像被用力壓縮的彈簧,一旦反彈,力量巨大 。


情緒本身不可怕,如何面對它才可怕。


情緒對孩子來說,是魔鬼還是天使,在於父母的引導。

01

情緒爆發的背後,是父母的無力


這個寒假,疫情像一個催化劑,讓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空前緊張。


很多父母直呼招架不住:孩子一天都在床上吃飯睡覺和上課;幾天不寫作業還理直氣壯。家長從早讀伺候到睡覺,筋疲力盡。


朋友小書的家裡就天天爆發情緒戰爭。


9歲的兒子玩手機的時候很開心,一開始寫作業就哭。剛開始媽媽會安慰:“沒事兒,慢慢寫,別哭了啊!”誰知道孩子越哭越厲害。


媽媽儘量心平氣和:寶貝,別哭啊,慢慢寫就行。


孩子依舊大哭不止,媽媽終於爆發了:我又沒吵你,你哭什麼呀!不就寫個作業嘛,至於這麼哭?你就只想玩手機!”


孩子聽完,把作業本摔了,哭得更厲害,媽媽吵得更兇。


我們通常認為,只要孩子哭,就是個問題,父母要去迅速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常見的解決方法有:

“我都給他說得那麼清楚了,他怎麼還生氣?“

“我說啥也聽不進去,就只知道哭,自己慢慢哭吧!“

“你再哭,媽媽不理你了!“

“好好,我們現在先不寫作業,先玩一會兒好嗎,你只要不哭就行。“


講道理、冷處理、威脅、妥協等等,這些方式都是在製造一堵牆,把孩子的情緒堵在了後面。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孩子依然會哭,父母繼續焦躁,兩敗俱傷,親子關係迅速惡化。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為什麼,很多父母會迫切地想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呢?


第一、無法理解孩子情緒背後真正的感受


心理學有一個情緒理論,委屈和悲傷這兩種情緒出自本能,叫初級情緒。而像憤怒這種情緒,是由委屈引起的,叫次級情緒。


所以,孩子的憤怒背後,其實藏著很多委屈。


“我已經盡力把字寫好,只是還沒有達到你的滿意,你就認為我敷衍。”

“我想把事情做好,讓你開心,卻出現了意外,你就說我故意氣你。”

“考試沒考好,我比任何人都自責,你卻罵我一開始就沒好好學。”

… …


多少次,我們對孩子真正的心意視而不見。


第二、無法面對自己的無力感


越想解決問題,卻在製造越多的問題,這份無力感,讓很多父母近乎崩潰。


朋友小書就是,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的哭泣,想阻止卻阻止不了,就發飆了。


完形莫子老師說過一句話很形象:父母看不得孩子哭,是因為沒有能力面對,轉而變成憤怒,發洩給孩子。


當我們放棄解決問題的念頭,允許和陪伴孩子去體驗自己的情緒,那份無力感就會消失。


情緒從來不是洪水猛獸,不需要努力打敗。它就是翻湧而來的浪花,能被激起也能褪下。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02

智慧的升起,在情緒流動之後


我有一次經歷,印象深刻。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公司,接到女兒的電話。


她哭著說:“媽媽,我的錢包丟了,裡面有四十元錢,一週的零花錢全沒了!”


哭的很是傷心。


我說:“寶貝,媽媽聽到了,錢包丟了確實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情。”


她繼續哭著說:“是啊,我就是放在了教室的桌子上,出去了一下,回來就沒有了,找別人問過了,都沒有看見。”


“哦,是這樣的啊,你已經問過教室的其他人了,但是沒有消息,是嗎?”

“嗯。”


“確實,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媽媽身上,媽媽也會和你一樣傷心。”

“是啊,而且剛才我都說錢包丟了,只有一個好朋友安慰我了,其他的兩個好朋友好像沒有聽見。”


“寶貝,你期待在你傷心的時候,朋友們都能來安慰,但是好像沒有,所以你會感覺更難受了,是嗎?”

“是的啊,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都安慰他們了,還陪著他們了。”

“媽媽知道寶貝是一個對朋友很好的人。”


這個時候,女兒已經不再哭了,跟我說出了她心裡的委屈。


“媽媽,我想到了,再去讓學校的廣播裡幫我問問。不過這件事情也怨我,沒有及時把錢包放進書包裡。”


“嗯,媽媽聽到你已經知道下次怎麼避免同樣事情再發生了,我相信會找到的。”


晚上去接她放學回去的路上,她很開心地告訴我,她已經跟她的好朋友們一起把錢包找到了。


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因為丟錢包對女兒有任何評判,也沒有想要替她解決問題,只是一直在陪她一起面對情緒。她感覺到了被理解被接納,就會積極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做出合理的調整。


這是最有價值的體驗,情緒被疏導之後,孩子從中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行為有對錯,但情緒沒有,所有的情緒都是孩子內在感受的呈現,為孩子的成長帶來機會。


在電影《頭腦特工隊》中,父母想讓萊莉永遠做個快樂的小女孩兒,但是,她因為不喜歡新家而感到難過和悲傷,在憤怒情緒的支配下,萊莉偷走媽媽的錢,決定自己回到原來的家中。


最終萊莉面對爸爸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悲傷,舒緩內心壓力的同時,也讓爸爸媽媽瞭解了她真正的想法,一家人重新和解和好。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可以說,所有的情緒都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藉由情緒的起伏湧動,孩子的生命狀態才得以豐富和流動。


健康的人格,需要悲傷,需要憤怒,需要恐懼。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03

這三點,協助孩子與情緒做朋友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有一句名言: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孩子的成長過程,伴隨著大大小小的情緒風暴,每一次都是一份成長的邀請。


父母有效地協助,讓孩子透過情緒認識自己,成長為一個自在、有創造力的人。


那如何做呢?


1、父母先覺察自己


情緒處理的優先原則:和你自己在一起。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所以,父母要先覺察自己,是否對孩子有了錯誤的解讀。


像剛剛上文中小書的兒子,在媽媽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一直哭的時候,可以在那個當下先撤離,告訴孩子:媽媽需要一點點時間安靜一下,之後來陪伴你。


不執著於情緒,才能看到情緒背後“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2、透過情緒看見孩子背後的需求


每一種情緒都是一個通向孩子內心的入口。許多孩子的情緒背後,是對愛的渴望。


比如:

孩子問媽媽,為什麼她收到的禮物比哥哥少?其實是在擔心,媽媽對她的愛是不是和哥哥一樣多。

孩子哭著說,我想奶奶了。她並非是想要馬上見到奶奶,只是用哭來表達一種思念。

孩子在外面發生矛盾,哭著回家告訴媽媽。其實只是想媽媽能看見他的委屈,並給予陪伴。


孩子的情緒背後都藏著真正的需求。當父母無從瞭解時,關愛地詢問比主觀地評判,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3、引導孩子充分體驗情緒


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除此之外,我們不必著急解決孩子的情緒和困擾,而是不否定、不代辦、不指責,只做情感上的回應就可以。


如李雪所言:真正讓智慧發展的,不是知識,而是體驗。


當孩子充分體驗了情緒的流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被激發出來。


通情,才能達理。


美國心理學家胡科特曾說,當一個人能夠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穩穩地站著,他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


情緒是通向孩子內在世界的入口,一個情緒自由流動的孩子,才能創造更廣闊的生命。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

13歲男孩爭吵後殺死母親:最大的失控,藏在這個細節裡

-----

親愛的們,

完形線下情緒管理體驗工坊,

開課在即。

私信預約報名。

提升協助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

成長的路上,我們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