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情绪不可怕,如何面对情绪才可怕。

—— 子欣


2020年2月25日,四川眉山市一名13岁的男孩,在与母亲争吵后,在家中将其杀害。

2019年10月21日,河南一名12岁女孩与妈妈吵架,爬上十六楼,想要轻生。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个17岁的孩子和妈妈争吵后转身跳江身亡。


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 …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暴怒的母亲,绝望的孩子,失去理智之后,都沦为了情绪的奴隶。


或许,并非一次争吵导致一场命案,这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呢?


绝望并非一天形成,而是情绪长期压抑的结果。就像被用力压缩的弹簧,一旦反弹,力量巨大 。


情绪本身不可怕,如何面对它才可怕。


情绪对孩子来说,是魔鬼还是天使,在于父母的引导。

01

情绪爆发的背后,是父母的无力


这个寒假,疫情像一个催化剂,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


很多父母直呼招架不住:孩子一天都在床上吃饭睡觉和上课;几天不写作业还理直气壮。家长从早读伺候到睡觉,筋疲力尽。


朋友小书的家里就天天爆发情绪战争。


9岁的儿子玩手机的时候很开心,一开始写作业就哭。刚开始妈妈会安慰:“没事儿,慢慢写,别哭了啊!”谁知道孩子越哭越厉害。


妈妈尽量心平气和:宝贝,别哭啊,慢慢写就行。


孩子依旧大哭不止,妈妈终于爆发了:我又没吵你,你哭什么呀!不就写个作业嘛,至于这么哭?你就只想玩手机!”


孩子听完,把作业本摔了,哭得更厉害,妈妈吵得更凶。


我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哭,就是个问题,父母要去迅速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常见的解决方法有:

“我都给他说得那么清楚了,他怎么还生气?“

“我说啥也听不进去,就只知道哭,自己慢慢哭吧!“

“你再哭,妈妈不理你了!“

“好好,我们现在先不写作业,先玩一会儿好吗,你只要不哭就行。“


讲道理、冷处理、威胁、妥协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在制造一堵墙,把孩子的情绪堵在了后面。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孩子依然会哭,父母继续焦躁,两败俱伤,亲子关系迅速恶化。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为什么,很多父母会迫切地想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呢?


第一、无法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真正的感受


心理学有一个情绪理论,委屈和悲伤这两种情绪出自本能,叫初级情绪。而像愤怒这种情绪,是由委屈引起的,叫次级情绪。


所以,孩子的愤怒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委屈。


“我已经尽力把字写好,只是还没有达到你的满意,你就认为我敷衍。”

“我想把事情做好,让你开心,却出现了意外,你就说我故意气你。”

“考试没考好,我比任何人都自责,你却骂我一开始就没好好学。”

… …


多少次,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心意视而不见。


第二、无法面对自己的无力感


越想解决问题,却在制造越多的问题,这份无力感,让很多父母近乎崩溃。


朋友小书就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的哭泣,想阻止却阻止不了,就发飙了。


完形莫子老师说过一句话很形象:父母看不得孩子哭,是因为没有能力面对,转而变成愤怒,发泄给孩子。


当我们放弃解决问题的念头,允许和陪伴孩子去体验自己的情绪,那份无力感就会消失。


情绪从来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努力打败。它就是翻涌而来的浪花,能被激起也能褪下。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02

智慧的升起,在情绪流动之后


我有一次经历,印象深刻。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公司,接到女儿的电话。


她哭着说:“妈妈,我的钱包丢了,里面有四十元钱,一周的零花钱全没了!”


哭的很是伤心。


我说:“宝贝,妈妈听到了,钱包丢了确实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


她继续哭着说:“是啊,我就是放在了教室的桌子上,出去了一下,回来就没有了,找别人问过了,都没有看见。”


“哦,是这样的啊,你已经问过教室的其他人了,但是没有消息,是吗?”

“嗯。”


“确实,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妈妈身上,妈妈也会和你一样伤心。”

“是啊,而且刚才我都说钱包丢了,只有一个好朋友安慰我了,其他的两个好朋友好像没有听见。”


“宝贝,你期待在你伤心的时候,朋友们都能来安慰,但是好像没有,所以你会感觉更难受了,是吗?”

“是的啊,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安慰他们了,还陪着他们了。”

“妈妈知道宝贝是一个对朋友很好的人。”


这个时候,女儿已经不再哭了,跟我说出了她心里的委屈。


“妈妈,我想到了,再去让学校的广播里帮我问问。不过这件事情也怨我,没有及时把钱包放进书包里。”


“嗯,妈妈听到你已经知道下次怎么避免同样事情再发生了,我相信会找到的。”


晚上去接她放学回去的路上,她很开心地告诉我,她已经跟她的好朋友们一起把钱包找到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因为丢钱包对女儿有任何评判,也没有想要替她解决问题,只是一直在陪她一起面对情绪。她感觉到了被理解被接纳,就会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合理的调整。


这是最有价值的体验,情绪被疏导之后,孩子从中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有对错,但情绪没有,所有的情绪都是孩子内在感受的呈现,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机会。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父母想让莱莉永远做个快乐的小女孩儿,但是,她因为不喜欢新家而感到难过和悲伤,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莱莉偷走妈妈的钱,决定自己回到原来的家中。


最终莱莉面对爸爸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悲伤,舒缓内心压力的同时,也让爸爸妈妈了解了她真正的想法,一家人重新和解和好。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可以说,所有的情绪都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借由情绪的起伏涌动,孩子的生命状态才得以丰富和流动。


健康的人格,需要悲伤,需要愤怒,需要恐惧。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03

这三点,协助孩子与情绪做朋友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有一句名言: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孩子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情绪风暴,每一次都是一份成长的邀请。


父母有效地协助,让孩子透过情绪认识自己,成长为一个自在、有创造力的人。


那如何做呢?


1、父母先觉察自己


情绪处理的优先原则:和你自己在一起。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所以,父母要先觉察自己,是否对孩子有了错误的解读。


像刚刚上文中小书的儿子,在妈妈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一直哭的时候,可以在那个当下先撤离,告诉孩子:妈妈需要一点点时间安静一下,之后来陪伴你。


不执著于情绪,才能看到情绪背后“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2、透过情绪看见孩子背后的需求


每一种情绪都是一个通向孩子内心的入口。许多孩子的情绪背后,是对爱的渴望。


比如: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她收到的礼物比哥哥少?其实是在担心,妈妈对她的爱是不是和哥哥一样多。

孩子哭着说,我想奶奶了。她并非是想要马上见到奶奶,只是用哭来表达一种思念。

孩子在外面发生矛盾,哭着回家告诉妈妈。其实只是想妈妈能看见他的委屈,并给予陪伴。


孩子的情绪背后都藏着真正的需求。当父母无从了解时,关爱地询问比主观地评判,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3、引导孩子充分体验情绪


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除此之外,我们不必着急解决孩子的情绪和困扰,而是不否定、不代办、不指责,只做情感上的回应就可以。


如李雪所言:真正让智慧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


当孩子充分体验了情绪的流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通情,才能达理。


美国心理学家胡科特曾说,当一个人能够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稳稳地站着,他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情绪是通向孩子内在世界的入口,一个情绪自由流动的孩子,才能创造更广阔的生命。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

13岁男孩争吵后杀死母亲:最大的失控,藏在这个细节里

-----

亲爱的们,

完形线下情绪管理体验工坊,

开课在即。

私信预约报名。

提升协助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

成长的路上,我们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