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水富:踐行“楓橋經驗” 創新苗寨治理

三角村是水富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位於兩碗鎮西南角,全村26個村民小組702戶農戶,其中苗族669戶,佔全村總人口的95%。

近年來,三角村結合自身基礎和現實條件,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完善黨總支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為鄉村振興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1

完善自治體系,增強主人翁意識


三角村黨總支著力提升農村黨支部規範化建設水平,選優配齊“兩委”班子,規範黨員管理,抓好黨員發展,把優秀村民培養為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為後備幹部,加強社會服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狠抓“關鍵少數”,把更多優秀人才留在基層、留在農村,著力提高“頭雁”作用。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讓村民參與到村裡大小事中來,有效打通鄉村治理“最後一公里”,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夯實鄉村治理的堅強戰鬥堡壘。

推進“自治”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村民自治核心要求,“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真正把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落到實處,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社會治理生動格局。深化農村治保委員會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中的職能發揮。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搞好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組建了治保委班子,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民主選舉產生治保委主任和委員。

昭通水富:踐行“楓橋經驗” 創新苗寨治理

2019年以來,治保委作為維護農村治安的一支重要群眾力量,在維護三角村農村社會秩序,宣傳組織群眾落實各項安全防範措施、協助調解處理民事糾紛及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持三角社會治安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昭通水富:踐行“楓橋經驗” 創新苗寨治理

2

強化法治保障,提升治理能力


依託海報標語、微信群、雲嶺先鋒為民服務平臺等,通過開展“三講三評”、宣講會等形式,進行法治宣傳,增強廣大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營造法治環境,維護社會穩定。引導少數民族幹部群眾高舉法律旗幟,強化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弘揚法治精神,切實解決依法治理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著力化解重大矛盾糾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實現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最大程度地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著力解決綜合治理中“為什麼、是什麼、做什麼”、“依靠誰、誰來做、怎麼做”等關鍵性問題,整合幹部力量進組入戶,在社會治安、基層組織、幹部作風、宣傳引導等重點領域綜合施策、集中攻堅,進一步鞏固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

昭通水富:踐行“楓橋經驗” 創新苗寨治理

2019年5月,三角村上廠組村民劉某和楊某因菜地界限問題產生矛盾,且有激化傾向。村委會立即介入調解,調解員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辯明法理、分析事理、講清情理,從法理上理清法律規定,從人情上說透糾紛事實,向其釋明不理智可能出現的後果。讓情緒過激的楊某冷靜下來,打消了其採取極端手段的念頭,一場糾紛在調解員的耐心調解下歸於平靜。

昭通水富:踐行“楓橋經驗” 創新苗寨治理

土地糾紛界限劃分現場


3

加強德治引領,凝聚群眾合力


以村規民約為主抓手,發揮文化活動場所陣地作用,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依法打擊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行為,鄉風民風越來越正,鄉親鄉情越來越濃。促進少數民族鄉村社會治理走出“民族風”。建立鎮村組三級聯動機制,通過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幹部包戶,充分尊重苗族風俗習慣,構建幹群共建共享平安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堅持“幹部進村入戶、戶戶必見幹部”,各級幹部圍著基層想、常往基層走、蹲在基層幹,全覆蓋開展幹部走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四訪”工作,通過縮短物理距離拉近幹群之間的心理距離。圍繞民調中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靶向施策,持續開展社會治安、人居環境、便民為民、黨委政府形象“專項治理”,解決群眾關心而又長期存在、久說不改的“頑疾”。

昭通水富:踐行“楓橋經驗” 創新苗寨治理

來源:長安水富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