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提起隱士,大家總是會首先想到陶淵明。所有人都知道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的故事。在古代,“隱逸”往往是名人雅士的標籤,在諸多隱士之中,唯有陶淵明憑藉其高超的詩辭造詣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隱逸詩人。

那麼,陶淵明是如何走上隱逸之路的?他的歸隱生活又是如何?為何眾多隱士之中,唯有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1 陶淵明畫像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陶淵明,字元亮(也有種說法是名潛,字淵明),江州尋陽郡柴桑縣人(今天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關於陶淵明出生的時間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說出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一種是說出生於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儘管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熟悉這段歷史,但一聽到“哀帝”、“廢帝”這樣的諡號,就應該能想到當時混亂的時局。

公元370年前後,偏安東南的東晉朝廷常年被世家大族把持,皇帝的權力幾乎被完全架空:先是桓溫於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廢立皇帝,獨攬大權,開始謀求自立稱帝,但由於王、謝等世家大族的竭力阻撓,桓溫生前一直未能如願;在桓溫死後,謝安、謝玄執掌朝政,並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中擊敗了當時已經一統北方的前秦,晉室才得以繼續偏安東南;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謝安去世,謝玄北伐遇阻,出身東晉宗室的司馬道子又趁機把持朝政。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2 東晉的疆域(公元382年)

雖然此時朝堂上波橘雲詭的政治鬥爭還未波及陶淵明,但此時初出茅廬,仍抱有儒家濟世報國理想的陶淵明期望能為朝廷效力,為皇帝效忠,並建立一番事業。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節選自《雜詩 其五》(陶淵明)

青年時期的陶淵明有這樣的豪情壯志並不稀奇,儘管陶家在魏晉時期並不算名門世家,但其曾祖父陶侃對東晉王朝有定鼎之功,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軍事兼荊江兩州刺史、封長沙郡公,位極人臣;而他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的父親陶逸官至安成太守。儘管陶淵明出生時,已經家道衰落,但憑藉這樣的家世,哪怕是無能之輩也能求得一官半職,更何況是陶淵明呢。

為了自己的鴻鵠之志,為了振興家族,為了替皇帝分憂,陶淵明開始走上仕途。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三十歲的陶淵明擔任江州祭酒,江州相當於今天的江西省以及浙江省、福建省的一部分,而祭酒一官主要是負責文化、教育工作,放在現在也算是個廳級幹部了。但陶淵明卻很不滿意,他並不是嫌棄官太小,而是“不堪吏職”,也就是受不了官場上那一套。既然當官這麼不爽,那就繼續回家宅著吧,“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就這樣被陶淵明拋之腦後了。這也是陶淵明第一次棄官歸隱。

沒過多久,州府大概以為是陶淵明嫌棄祭酒權力太小,又派人來聘請他為主簿。主簿主管政府的文書工作,往往只有長官最親近的人才能擔任,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前途無量。也不知道上次做官給陶淵明留下了什麼陰影,面對這麼大的誘惑,他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繼續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務農生活,儘管他一介書生,不怎麼會種地,搞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3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儘管陶淵明已經將建功立業之志深埋心底,但這位曾經寫下“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詩人並不喜歡隨遇而安的佛系生活。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陶淵明加入了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府,擔任參軍,相當於今天軍隊中的參謀一職。桓玄是桓溫之子,他做夢都想實現自己父親未完成的遺願——自立稱帝。

這一年,朝廷的權力鬥爭日趨白熱化。司馬道子因為年邁,又長期酗酒,竟被自己的長子——年僅17歲的司馬元顯奪了權。而陶淵明所追隨的桓玄也在積極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奪取了荊州,次年又迫使朝廷任命自己兼任荊州刺史。以荊、江兩州為根據地,桓玄開始積極練兵備戰,圖謀天下。司馬元顯與桓玄之間的矛盾也因此日漸激化。

作為桓玄的幕僚,陶淵明就是這場鉅變的見證者,但他的所作所為在歷史上卻並不顯眼,甚至缺乏記載。或許,正是這場充滿了殘酷不仁、自私自利的權力鬥爭讓陶淵明對仕途再次死心。當初陶淵明願意加入桓玄的幕府,一方面是因為桓玄的父親桓溫對自己的外祖父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是因為桓玄打出了“勤王”的旗號,陶家“世食晉祿”,自當為國效命。因此,在桓玄的野心逐漸暴露之時,陶淵明就選擇了離開。這便是陶淵明的第二次歸隱。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司馬元顯下詔討伐桓玄,但由於朝廷最為倚賴的北府軍臨陣投敵,桓玄順利攻佔了首都建康,誅殺了司馬元顯一家及其黨羽,成為了東晉朝廷新的主宰者。

元興二年十二月(公元404年1月),桓玄接受晉安帝的“禪讓”,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楚”。元興三年二月(公元404年3月),北府軍將領劉裕起義討伐桓玄,同年五月(公元404年6月),桓玄兵敗被殺,晉室復辟。對朝廷有再造之功的劉裕儼然成為了臣子楷模,這一年六月,陶淵明再次復出,加入了劉裕的幕府,擔任鎮軍參軍,後人認為這此出仕正表明了陶淵明“恥事二姓”的政治立場和“不食周粟”的政治節操。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又轉入建威將軍兼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不久後,劉敬宣退休,陶淵明被朝廷任命為彭澤縣令,實現了從私人幕僚到朝廷命官的轉變。

一切看起來都順風順水,但陶淵明並不開心。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在晉朝,縣令有一百畝公田供其耕種,但陶淵明卻下令一百畝全部種上高粱(秫谷)用來釀酒,自稱“只要讓我一直醉著就夠了”。後來在妻子的好說歹說下,才勉強同意一半種高粱,一半種糧食。從這種近乎放蕩不羈的為官態度上,也可以看出陶淵明是真的不上心。現在晉室也復辟了,劉裕看起來也沒有稱帝的野心,自己的仕途也還算順利,靠著朝廷俸祿可以過著安逸的生活,國家多年的戰亂從沒波及到自己和家人,但為什麼就是開心不起來呢? 這是為什麼呢?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4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在陶淵明任職第81天時,他找到了答案。這一天,尋陽郡派督郵到縣裡來檢查工作,屬下提醒他說:“大人,您得穿正裝迎接才行。”陶淵明突然就發火了,說下了那句流傳千年的名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我不能為這些俸祿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於是他當場辭職,把象徵權力的印綬還給了縣衙,從此徹底走上了歸隱之路。在與自己的過去徹底做出了斷之後,他如同掙脫籠子,重獲自由的鳥兒一般欣喜,在這樣暢快無比的心情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節選自《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從此,世上少了一個醉酒的縣令,多了一個純真的詩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倘若是童話故事,那此時我們應該說“從此,陶淵明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作為結尾。但僅僅知道陶淵明的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掙扎與徘徊,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理解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與高潔的情懷。嚮往田園牧歌的生活是人類的本性,但在閱盡世間繁華之後仍安心於田園生活並怡然自樂卻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那麼,陶淵明真實的歸隱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5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剛剛回家的陶淵明終於飽嘗了“無官一身輕”的爽快自在,此時的他雖然身在鄉間,但依然過著較為富足的生活,“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雖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絕對夠陶淵明安享餘年了。這段日子的陶淵明以“五柳先生”自稱,每日讀書、飲酒、種田、賞菊,好不快活!

然而,陶淵明本人並不擅長營生,自己又好飲酒,秉持著“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傾盡家財享樂,餘下的人生就這樣度過吧)的人生態度,自己的家底也逐漸被耗空。他早在《五柳先生傳》中也略顯自嘲地說道“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此時的陶淵明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房子、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了。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甚至要靠乞討為生。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乞食》(陶淵明)

陶淵明究竟有多能喝酒,能把自己喝得窮成這樣呢?根據史料記載,一天,陶淵明的朋友顏延之送了兩萬錢給陶淵明,結果陶淵明一拿到錢就把這些錢全給了酒家,用來清償之前喝酒的賒賬。

人生陷入如此的窘境,對於信奉“經濟自由才是真自由”的現代人而言,這時候就得低下頭,抹下面子,放下架子,找個工作養家才是。但陶淵明不用低下頭,不用抹下面子,不用放下架子。因為工作已經找上門來了。

先是朝廷徵辟他為著作郎,是為朝廷修編國史的職位,但陶淵明拒絕了,至此他也斷絕了和官府之間的往來。

又過了一段時間了,江州刺史王弘又想招他做官。魏晉時期的刺史是一州長官,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地位不可謂不高。這位刺史大人盤算陶淵明不會直接見他,於是趁陶淵明去廬山時,讓陶淵明的一個朋友在半路上攔住他,請他到旁邊的亭子裡一起喝酒。陶淵明高興地就跟著走了,去了才發現有貴客早已等候多時。當刺史大人看到陶淵明窮得連雙鞋都穿不起,一路都是打赤腳之時,趕緊叫自己的僕人現場為陶淵明量腳做鞋,陶淵明也坦然伸出腳任由其丈量。刺史如此禮賢下士,又有美酒在前,陶淵明當即表示“只要你請我喝酒,你就是我的好朋友”,但仍然謝絕了當官之事。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6 陶淵明的歸隱地——廬山

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篡位稱帝,建立南朝宋,即宋武帝。聽到這一消息後,陶淵明在此後的文章中註明日期時不再寫年號,而只寫甲子,以此表明自己“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的立場。這一年,陶淵明寫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記》。

到了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又一任江州刺史檀道濟又來勸說陶淵明出仕做官,因為對於朝廷來說,在新朝初建,急需人才之時,招攬隱居山林的賢士不僅能聚集人才,也證明了新朝順應天道人心。檀道濟就曾這樣勸說陶淵明:“賢明的人為人處事,如果天下動盪不安就會隱退,天下太平就會出仕,今天你生活在文明和諧的新時代,為什麼要這麼難為自己呢?”但陶淵明依然不為所動。因為陶淵明早已明白,自己的政治抱負是不可能實現了。

中國有個成語叫“終南捷徑”,指的是唐朝時有一個人想要做官,但考不上科舉,於是隱居在距離長安城最近的終南山,以此擴大影響,後來朝廷終於讓他出來做官。在中國歷史上,士人通過隱逸來換取政治資本也算是比較常規的操作了,但陶淵明並不在此列。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7 終南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在享受了22年的隱居生活後,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因此後世也稱陶淵明為“陶靖節”或“靖節先生”。這位先生留給後世的,共有詩125首,文12篇,這些詩文在後來的一千五百多年中塑造著中國獨有的美學境界;他的精神、情操、志趣、追求成為了後世無數文人無限敬仰和追隨的理想。

然而,正如大部分偉大的文學家一樣,陶淵明的詩文在其生前並不被重視,那麼,這些詩文是什麼時候被重新發現並被認可的呢?

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史上及其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誕生了中國第一部系統文學理論鉅著——劉勰的《文心雕龍》,這本書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公元501年~502年),然而在這本書中,陶淵明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不久之後,中國第一部討論五言詩的專著——鍾嶸的《詩品》也問世了,這本書成書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至十二年(公元513年)間。此書中陶淵明的詩也不過被評為“中品”。

之後,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至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之間,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在梁武帝的長子昭明太子蕭統的主持下編纂完成了。這位昭明太子可是陶淵明的第二號鐵桿粉絲,他評價陶淵明的詩文“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昭明文選》共收錄作家130家,收錄作品514篇,而陶淵明的詩文就有十餘首。此外,昭明太子還廣泛蒐集陶淵明遺世作品,編纂了《陶淵明集》,併為之作傳、序。這些都讓陶淵明的文章得以遺留後世。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8 昭明太子畫像

到了隋唐時代,這個詩歌的盛世,陶淵明依然沒有達到今天的崇高地位,詩仙李白就曾評價陶淵明“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認為陶淵明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交朋友。但同時是在唐朝,陶淵明的詩中的淳樸自然、坦蕩真誠的文風,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真切描繪,以及對精神自由的嚮往打動了更多的人,這些詩人追隨陶淵明的足跡,開啟了一個詩歌流派——田園詩派,這些詩人包括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等詩壇鉅子。

到了宋代,陶淵明的頭號鐵桿粉絲出現了,他就是蘇軾。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也曾在朝堂還是鄉野之間糾結徘徊。當他縱觀歷史,看到了菊下耕飲的陶淵明,似乎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但他終究沒有像陶淵明那樣徹底與官場做個了斷,也許正因為此,他更能體會到陶淵明內心更深層的想法。蘇軾評價陶淵明的詩“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一舉將陶淵明推上了中國詩壇的最頂峰。蘇大學士對陶淵明的詩歌的諸多評價中,其中有一句,筆者深以為然——“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用一個字來評價陶淵明的詩,那就是“真”,而這個字也是陶淵明一生的最好寫照。他三度入仕途,又三度歸隱,他想當官便去當官,不會顧及別人是否會質疑他之前的歸隱是惺惺作態,他想歸隱便去歸隱,也不會為此大做文章顯示自己如何清高。在這之中沒有“利害”、沒有“算計”,只有一顆在動盪時代無所適從的心。幸運的是,這顆無所適從的心在田野、菊園、詩酒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

最後,就以這首詩來結尾吧: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雜詩 其二》(陶淵明)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圖9 素月出東嶺

注:

圖2取自維基百科“東晉”詞條。

附:《陶淵明年表》

為何陶淵明能在千年之後仍能被後人懷念?——五柳先生的歸隱之路

編輯:希羅

校對:大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