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梅山石雕

暮春四月,在安化縣江南鎮思賢村,安化風雨廊橋中的傑出代表——思賢橋,橫跨麻溪,清澈見底的溪水穿橋而過,橋頭採茶人忙著採茶。離橋不遠名為“樸院”的工作室內,梅山冰磧岩石雕技藝非遺傳承人王超正仔細打磨新作品。

王超手裡的一方青色鵝形冰磧岩石硯,造型古樸,圓潤可愛,外沿留天然皮殼,墨池卻青光可鑑,粗細分明,透著宋代文房用品的雅氣。“這方硯臺原料是安化獨有的冰磧岩,有6億年了,創作靈感來自明代早期的一方老硯,因明早期的藝術風格還是沿襲宋代,所以有宋的影子。”放下硯臺,王超開門見山地談起了他的作品。

1978年出生的王超是土生土長的安化人,從小學習畫畫,看著父輩用冰磧岩等石材製作生活器具。耳濡目染之下,王超跟著父親學習傳統雕刻技術,21歲在安化縣城成立石雕工作室,2016年回到思賢村,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為當地梅山石雕的代表。

6億年的石頭會“說話”

安化

提起安化,很多人的腦海裡蹦出來的關鍵信息是:青山綠水和黑茶。山水安化,鍾靈毓秀。安化之美,最美還是石頭。在險峻的大山之中,在青翠的茶林之中,隱藏著一種存在了6至7億年的石頭——冰磧岩。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石種之一,其色為灰褐、暗褐,質量重,堅而脆,內夾雜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的化石。由於產生年代久遠,冰磧岩亦被稱作“長壽石”或“吉祥石”。據考證,安化是世界上冰磧岩集中的地區,約佔整個地球含量的85%。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國有小面積的冰磧岩外,像安化這樣大面積保存下來的冰磧岩實屬罕見,其厚度及規模和岩石質量堪稱“世界之最”,被科學家稱為“世界奇觀”。

“這是魚籽料,這是豹紋料,這是鴨蛋青料……冰磧岩的種類繁多,基本是根據它的顏色、花紋等來命名。”說起冰磧岩,王超如數家珍。

而有關梅山石雕的淵源和發展,王超講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傳說女媧補天后,遺下一塊石頭。這塊石頭最先入爐,最後出爐,所以它的色彩更加豔麗,充滿靈性,也就是現在發現的七彩冰磧岩,後來被一個砍柴人發現帶回了家,精雕細琢成工藝品流傳於世。雖是傳說,但在歷史長河中,安化先民與石頭有著長久和親密的關係,並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南鎮邊江村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過一批磨製石器,從這批石器推算,原始社會末期江南鎮就有先人居住、繁衍生息。遠古時期,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先民用石頭戰勝兇險,用石頭裝飾生活。

梅山人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使用簡單的打製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嘗試使用磨製石器;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建築材料,到現代用冰磧岩製作茶具和水缸;從出土墓葬中簡單的石制飾物,到後來的精美石雕,從梅山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

傳說有很多,另一種說法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蚩尤出生也與石頭有關,他是饕餮的化身。梅山為蚩尤的居住之地。《歸藏·啟筮》記載:“蚩尤出自羊水。”《路史》等書亦有類似記載。安化雲臺山下有一個大石坑,傳說蚩尤降生於此。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安化縣與新化縣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大熊山,相傳蚩尤早期活動於這一帶,至今仍保存有一塊“蚩尤屋場”的清末民初石碑。近年來,經附近居民驗證,這塊石碑的石材是冰磧岩,這些傳說佐證了梅山冰磧岩石雕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獨特的梅山石雕技藝

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據族譜記載,我的祖先叫王盛源,10歲起開始當石匠學徒,是當地有名的石雕師傅。”王超拿著一本族譜,告訴記者。

王盛源創立了自己獨有的深淺雕法、透雕法,揚名梅山,並一直工作到75歲。他將技藝傳給下一代。傳至王超時,已經是第六代。

石雕是苦差,冰磧岩大則重數噸,一般小的也有幾十公斤。從前的石匠一般都用它來製作水缸、石槽等大型器物和人物雕像。從河裡選擇上好的符合自己構思意願的水料,根據構思精細開鑿,把細節、線條刻畫到位,然後按部位細節表現,需要進行手工打磨,不斷從粗到細,打磨30多遍,精雕細琢才能把冰磧岩石雕的造型特點呈現出來。這期間,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與時間,少則數天,多則幾年。

王超的父親王世凡不願自己的孩子從事辛苦的老本行,把幾個孩子送去讀書、當兵,可王超自小就喜歡石雕,時刻不忘鑽研冰磧岩雕刻技藝。“我以前不贊成他們搞雕刻,因為實在是辛苦,我一個人經常要扛一兩百斤的石頭。只有王超最犟,中途讓他換了行,沒想到成為傢俱設計師後,最終還是回到安化搞石刻。”王世凡說。

借造境展安化之美

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安化人打開門,眼前就是山水,我想通過自己的作品,用冰磧岩來呈現安化山水之美,並與茶完美地結合起來。”這種直接來自家鄉原生態生活的深切體驗,成為他創作淡而有味作品的源頭活水。時代不同了,藝術也在發展。為了讓冰磧岩石雕技藝展現在更多人面前,讓人瞭解它、熟悉它,王超把目光投向了安化的黑茶產業。

要把一塊笨重的石頭通過手工打磨變成一把精巧的茶壺,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王超卻想把冰磧岩茶壺做到極致,想讓石頭能在水面浮起來。經過一年多的琢磨,王超最後做出來的成品非常薄透,同等容量的情況下,比紫砂壺的重量還要輕。“紫砂壺中的經典壺叫水平壺,因其輕巧,可以漂在水面上,叫水平壺。我刻壞了上百把壺,最終才成功地讓石頭壺漂在了水面上。”這樣一把碧色如玉、在自然光下散發著柔和光澤的石頭壺,當有較強光線照射時,冰磧岩獨有的隱秘之美就會清晰呈現。

結合安化黑茶這個主題,王超創作了一系列巧奪天工的冰磧岩石雕作品,多次在國內的工藝美術展上獲獎,很多作品還被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收藏。

王超還十分重視開掘傳統雕刻技藝訴諸觀者的審美方式,特別是昇華精神境界的造境方式。在對傳統的深入開掘中,王超牢牢把握冰磧岩的特性,努力在前人尚未充分施展的空間中,進行既純化語言又強化視覺張力的離析與重組,經反覆實踐,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這種似古而實新、奇妙而卓異的方式,開創了不同於先輩的雕刻技藝。“用錘子巧妙地錘打刻刀,讓冰磧岩自然崩裂,再進行細緻的創作,鮮明對比之間才有衝擊力。”王超指著一些作品告訴記者。

一組名叫印象山水的茶盤,曾在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獎。初看作品似乎只是一個別致的山水造型茶盤,但當茶盤被茶水打溼後,卻清晰地呈現出山下有水、水中有山的奇妙效果,在展覽中屢屢打動評委。

湖南雕塑藝委會主任張祖平的老家也在安化,他這樣誇獎王超:“王超的作品充滿自然趣味,源於自然又高度提煉,去掉了近現代雕刻的一些技法,把點線面結合的刀法形跡,純化了中線、短線,多成組使用,從整體著眼,不膠著於質感,不拘泥於細節,把握住最關鍵的部位。作品設計精巧,充分展現了安化之美。”

懷著梅派“初心”執著傳承

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因冰磧岩有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對水有自然淨化軟化功能,能很好地提升茶的口感,2014年起,王超開始嘗試讓冰磧岩石雕作品走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安化縣倡導的24小時茶生活。此舉在茶界掀起了一股熱潮。

通過互聯網和媒體的一系列推廣,許多人知道了梅山石雕的傳統制作技法和歷史文化價值,茶界也有了一定的影響。但王超發現,從事這門手工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為了不讓冰磧岩石雕技藝被時光吞沒,王超開始投入大量精力挖掘和整理這門傳統技藝,2018年,梅山冰磧岩石雕技藝成為安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傳承梅派技藝,他不顧家人反對,賣掉兩處房產,傾注全部精力,在老家建立梅山冰磧岩石雕技藝傳習所。至今,傳習所還在施工和不斷完善中。“梅山冰磧岩石雕技藝是梅山文化盛開的一朵清麗梅花,現在開得很豔麗。我希望有更多人來關注和學習,讓梅派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王超一邊整理作品,一邊研究網絡直播,“怎麼更直觀地感受冰磧岩,感受梅山文化,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和思索。”

來源:益陽日報

作者:張慶如 胡黎黎 鍾浩

文化益陽 | 王超:與6億年的石頭“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