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不怕火煉”教你認識真正的金器(一)

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這是公元二世紀煉丹家魏伯陽描述金的化學穩定性所作的歌。

十七世紀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指出:“凡黃金為五金之長,熔化成形之後,往世永無變更。”

正是由於金性質穩定、經久不變的色澤、富延展性和耐腐蝕性能,同時在自然界多以單質狀態存在,它才成了許多貨幣、裝飾品以及金工的重要原材料。

“真金不怕火煉”教你認識真正的金器(一)

黃金礦可單體存在, 因而礦源是多方面的。《天工開物》中有明確的記載:“凡中國產金之區,大約百餘處,難以枚舉。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馬蹄金,中者為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瓜子金。

水沙中所出者,大者名狗頭金,小者名麩麥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為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後冶煉而成顆塊。”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古代冶煉黃金的過程是採取“先淘洗後熔鍊”的方法,即從礦石、砂礫中用水淘洗選出碎金粒。

然後入爐熔鍊(黃金熔點1063C),澆鑄成器(錠)。這種方法所製成的金器,純度不可能太高,而且含金量也難以保持在一個固定的指標上。

“真金不怕火煉”教你認識真正的金器(一)


明清之後,根據不同的含金量大體劃分為赤金、成色金、清色金、混色金幾大類,此外還有“小黃魚”。

所謂赤金又稱足金、足赤金等,是對一些含金量超過99%的黃金材料之統稱。

不過,赤金並不意味著是純金。100%含金量的黃金在理論上行得通,但在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因為越是高純度的物質,其提煉技術難度和所需費用也越高,即使在目前情況下也無法提煉出100%含金量的材料,更別說古代了。

“真金不怕火煉”教你認識真正的金器(一)

但我國古代的黃金提純技術已相當可觀,前些年,有人曾分析江蘇出土的十塊印子金,發現其含金量高達90%以上,最高達98%,平均為94%。

河北滿城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玉片系用金絲編綴。男式玉衣上用金絲1100克,女式玉衣用700克,金絲含量達96%。

金絲一般長度為4~5釐米,其中一種單絲的直徑0.35~0.5毫米;另一種合股金絲,用12根直徑為0.08~0.13毫米的絕細金絲擰成。

不僅足見當時的拉絲技術之高超,而且足見從春秋至兩漢,我國便可製造接近赤金的黃金器物。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青銅器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