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上期鏈接:【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①

04

關於茶文化概念的認識與探討


筆者認為,針對茶文化“泛化”所造成的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在學術研究和實際運用中存在的一些模糊、混淆的現象,有必要對茶文化、茶道、茶藝等概念及其內涵加以區分、界定,以期達成共識。但限於筆者有限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本文僅對當前主流茶文化界對茶文化相關概念、內涵的界定進行簡要綜述,並提出點滴思考。筆者不吝淺陋,以求拋磚引玉,還請方家指正。


目前主流茶文化界對茶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五種觀點:

1.“作為飲料的茶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集合”;

2.“人們在發現和利用茶作為食品、飲品、禮品和祭品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情感、愛憎的各種文化形態之總稱”;

3.“人們在種植、加工、營銷、飲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

4.“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以茶為媒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5.“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切與茶有關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形態的總和”。


以上五種觀點,涵蓋了對廣義茶文化和狹義茶文化概念和範圍的認識。

縱觀各家所論,儘管學界對茶文化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尚未形成一個普遍認同的精準的定義,但對茶文化是在茶“作為飲料的過程中”、“作為食品、飲品等的過程中”、“被飲用過程中”——即可概括為“在品飲茶的過程中”所產生和創造的文化現象、文明成果(形態)或社會現象的認識已然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筆者吸取以往各家所論,將茶文化的概念和內涵概括為以下三個部分:

(1)茶文化的基礎部分,即指承載茶文化顯象表徵或脈絡的器物、建築和遺址以及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獻史料等。

(2)茶文化的主體部分,即指在各類茶事項中所形成的行為模式、文化形態和文明成果如茶藝、茶俗、茶禮儀、茶文學、茶藝術、技藝、工藝等。

(3)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即指在茶事過程中所追求的意韻、理念、原則以及所產生的價值追求、倫理觀念、哲思感悟、審美情趣如茶道、茶德、茶文化倫理精神等。


05

關於茶藝概念的認識與探討


與茶文化概念類似,目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人士對茶藝概念和內涵的界定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廣義的茶藝概念幾乎與茶文化、“茶的科學”等同,例如,臺灣的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就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所謂茶藝學,簡單的定義:就是研究茶的科學”。持廣義理解的還有陳香白等。

以陳文華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持狹義理解認為“所謂廣義茶藝中‘研究茶葉生產、製造、經營’等方面,早已形成相當成熟的‘茶葉科學’和‘茶葉貿易學’等學科,有著一整套的嚴格科學概念,遠非‘茶藝’一詞所能概括,也無須用‘茶藝’一詞去涵蓋,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詞並不涵蓋種茶、製茶和售茶等內容一樣。茶藝是品茗藝術的簡稱,它包括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兩部分”。持狹義觀點的還有王玲、丁以壽等,且已基本達成共識。

就筆者而言,較為贊同狹義層面的理解。幾乎所有的茶事活動都離不開茶藝表演、泡茶或品茶(飲茶)環節,茶藝在茶文化中居於主體地位,茶藝是茶文化最直觀的外在表現形式。茶藝之“藝”,實為技藝和藝術之義,茶藝,即指科學泡茶的技藝和藝術化品茶兩個部分。

中國傳統茶藝講究茶、水、器、火、人、境六要素,科學泡茶就要尋求這六要素的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尤其講求所泡之茶與所用茶器的相符合,並運用科學的沖泡技法和茶藝流程來泡茶。

所謂品茶,即是通過備器、澤水、取火、候湯、習茶等一整套茶藝技法、程式,來感受茶形之美、茶具之美、茶藝之美、茶味之美、茶境之美。“品”是茶藝的最高層次,品茶的最高境界是到達藝術化、精神性享受或審美情趣、哲學性思考,從而會超越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層面,到達茶道哲學、茶德、茶文學與藝術等心態(精神)文化範疇。

如果將茶藝概念任意“泛化”,擴大到茶文化或茶科學範疇,不僅會增加茶藝本身所不必要的重負,還會導致茶藝與茶文化、茶道等概念混淆不清,不利於茶文化理論研究和茶文化學科建設,更不利於茶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

06

“茶道”茶文化概念“泛化”的三種表現


與茶文化、茶藝相比,學界對茶道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更是各執一詞,見仁見智。

翻閱古代文史典籍可以發現,“茶道”一詞在中國古代十分罕見,除皎然在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中將“茶道”納入形而上的茶道哲學範疇以外,其他如封演、張源、陳田輯等均是作“茶之道”之義使用,清代時期也用作“鹽茶道”之“道”,即主管鹽政茶務的機構。

至今,在《辭海》與《漢語大辭典》中尚未收錄“茶道”詞條,但曲文君先生在《《漢語大詞典》詞目補訂》“茶道”詞條中指出,“泛指製茶、飲茶、品茶的藝術”。此外,筆者經過初步檢索得知,《商務國際現代漢語詞典》(2013版)將“茶道”定義為“烹茶、飲茶的程式和技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將“茶道”概括為“品茶的藝術及方法。其中對於泡茶的方法、禮儀等皆有一定的程序與規矩”。《現代漢語詞典》將“茶道”闡述為“通過沏茶、品茶以及相關的禮節來陶冶性情的飲茶技藝”,等等。均不外乎將茶道置於品茶的藝術或藝術化品茶之義。

道是無形的,而茶和茶藝是有形的,“形而上”的茶道離不開作為物質載體的茶和作為外在表現形式、“形而下”的茶藝,正如王玲認為的那樣,“我們所說的‘道’,是指茶藝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在審美追求上,茶道與茶藝具有一致性,講求物境、藝境、人境、心境四境。

從這個角度出發,餘悅先生對茶道概念和內涵的理解具有完整性,他認為“作為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流的綜合文化活動和特有風俗。”

綜上所述,筆者從“茶道”的多重概念和內涵出發,結合中國古代哲學中“得道、證道”的基本路徑,認為茶道是行茶之道、以茶悟道、以茶得道的統一,可以進一步概括為“茶道三層論”。

行茶之道,茶道的第一個層次,即指培茶、製茶、烹茶、置茶、品茶的方法、技藝、藝術和飲茶的習俗、茶之功用等,屬於“茶之道”範疇。從認識論來講,屬於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是對茶道的具象化認識。

以茶悟道,茶道的第二個層次,即指通過飲茶活動得以悟道、得道,到達審美趣味、精神享受、哲思悟道。此道指規律、真理、本源等。屬於茶道的哲理性認識和茶道哲學的實踐。基於哲學視角的審視,李萍認為,“茶道意指基於茶自身的性質而淬鍊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質首先是它的自然屬性和對人身心的益處,在此之上茶者在飲茶過程中圍繞茶展開情感投射和意識昇華,才有望進入到他所構建的價值、審美、觀念領域,即人的主體性和自為性所充分顯現的領域,這就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精神世界。”

以茶得道,茶道的第三個層次,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終極追求,即以茶悟道後的智慧,得道後的永恆、超越,正所謂無為而有為,道在其中,一切皆為道,比如禪林法語“吃茶去”便是禪宗茶道的最高境界。此道指本源、宇宙根本等。

對於“茶道三層論”之說,早在唐朝時期,茶道大師皎然便提出了“三飲說”,認為飲茶可以“滌昏寐”,“清我神”,“三飲便得道”。幾乎與皎然同時期、被後世尊為“茶仙”的盧仝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飲茶具有“破孤悶”、“發清汗”、“肌骨清”、“通仙靈”、“兩腋習習清風生”等效用。與上述“茶道三層論”如出一轍。當代著名茶文化專家丁以壽先生較早的提出“中華茶道涵蘊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三義”,並作了詳細的闡述。此外,聶心怡女士從審美的三層次概念論述了茶道美學所蘊含的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三種境界,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若從“道”的含義出發,同時要與時俱進,體現出茶道內涵的全面性和時代性,“道”還有道路、說話等含義,如此一來,茶道還有第四層和第五層含義,即茶和茶文化傳播之道、茶葉貿易之道,例如,茶馬古道、茶船古道、中俄“萬里茶道”和以茶敘事、以茶喻理、以茶論道。

也許,正因為茶道的含義過於繁富,也難以形成一致的認識,更是難以道清言明,因此也成為茶道概念趨於“泛化”和人們大多不願意談論茶道的原因之一吧!茶道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之道、“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藝術之道、各家各派以茶資修行得道的哲學之道的統一。因“道”的不同含義,“茶道”一詞多義,故認識茶道,若附加一定的前提條件,或許能夠更加準確、科學合理的理解茶道的真意。


對於當下“茶文化”的現象,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


作品、作者信息

該文章首發於2019年茶道哲學高峰論壇,後發佈於核心期刊《茶葉通訊》2020年第1期。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蔣敏(作者)

本科碩士均為茶文化專業

四川省茶文化研究會理事

茶文化科普作者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章傳政(通訊作者)

茶文化博士後

安徽農業大學茶文化副教授

茶文化專家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內容來自作者投稿

由北京茶葉網編輯


商務合作請聯繫——

歡迎轉載和投稿,稿酬可詳談——

投稿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快快分享吧,期待與你留言互動❤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深度茶觀點】對當前中國茶文化“泛化”問題的認識與反思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