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個月的寶寶不順她意,就會跪地上磕頭,怎麼辦?

Aimmechen


小孩子不順他意,爬到地下不起來,在地上打滾,這個太常見了。我們小的肯定也有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我記著我看過一個視頻,有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想讓爸爸給他買個東西,他爸爸沒有給他買,於是乎,他把車門打開之後,就躺到那個車邊上。

他爸爸把東西拿來之後,把車門關上,二話不說,就像撿一塊石頭一樣,把這個小女孩淋回家了。

有些東西不能衝破底線。比方說家裡面明明已經有很多玩具了了,並且有已經有一個同類的玩具了,他還要讓你給他買一個。你就不要給他買,這就是底線。


懶人聽影視


22個月的寶寶不順她意,就跪地磕頭?也許她正在經歷“恐怖的兩歲”。

“恐怖的兩歲”,其實來源於外國的一個詞,叫做terrible two。不知道這位媽媽有沒有聽過?

作為一位二胎媽媽,我既聽過,也經歷過。

“恐怖的兩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喜歡用語言或行動來挑戰大人的權威,想跟大人證明,我不是一個寶寶。

這個時候的寶寶,會說,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也會跟大人說,我就要這個,我就要!

除了這位媽媽說的磕頭、有些孩子還會躺地上打滾、摔東西、亂髮脾氣或者無緣無故的哭鬧。

這些行為在我們父母眼中,簡直是無理取鬧。特別是在商場或戶外,孩子突然這樣,有些父母還會覺得很沒面子。

  • 我家孩子在2歲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階段。 比如二寶,挑衣服穿,喜歡的就指著要穿,不喜歡的就堅決反抗不穿;
  • 她喝牛奶的牛奶空盒,大人幫她扔掉,她就哭,非得撿回來自己再扔一遍;
  • 吃飯的時候,沒有經過她的允許,幫她夾菜,她就不幹,不要吃,要自己去夾;
  • 自己的寶寶尿盆,非要自己去倒,大人怕她潑地上髒,那個哭啊,恨不得重新尿一次再倒!

這個階段的寶寶想獨立,但是因為還小,又沒有辦法跟爸爸媽媽徹底分離,需要大人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但是,大人如果看不下去,動手幫他了,他又不幹了。

那麼,寶寶處於“恐怖的兩歲”階段,大人應該怎麼辦才好?

1.不發怒、不打罵,讓她冷靜

剛才也說到,有時候逛超市或商場,寶寶想要玩具,你不買,寶寶就躺地上,磕頭,打滾,這種很容易引起圍觀,大人會覺得尷尬,丟臉,都不想站出去認領“這是我孩子”。

這個時候,不要去打罵她,批評他她,站在她身邊陪著,等她情緒冷靜下來。

2.理解並接納孩子的特殊情緒

我有個朋友,孩子跟我們家大寶一樣大,以前我們經常約出來一起玩。 這孩子不順他意,就會躺地上不起來,商場,家裡都躺過。 說實話,我商場那次我覺得有點尷尬。

但是,我朋友沒有發怒,而是安靜地陪在孩子旁邊,等孩子情緒發洩完之後,抱著孩子溝通。然後換了個地方玩,孩子很快就投入新環境中。

她後來跟我們說,自己的孩子如果就是有這種特殊的情緒,那麼自己作為母親,只能包容,和接受他的不完美。

其實,如果你理解了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那麼你就能理解孩子的情緒,多些耐心,陪著孩子一起渡過這個成長階段,加油!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請聯繫刪除。


我們一起聊育兒,一起打怪,一起成長!


二寶媽的慢生活


題主遇到的這個問題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所以首先題主不必過於焦慮,過度的焦慮只會擾亂我們的思緒,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特徵,最忌諱的就是過度解讀。過度解讀不但會干預孩子的成長,更會加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焦慮心情,從而分裂親子感情。

對於題主的疑問我認為:

一、孩子出現這種“撒潑打滾”的現象是正常的,雖然與日常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不要因為孩子的成長特徵而產生過度的自責、內疚心理。

二、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迫切想要改變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像孩子出現繼發行為的背後肯定是日積月累的成果,所以想要改變就得慢慢來,切忌“操之過急”的干預。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時,我也仔細回憶了一下我孩子之前的行為,能讓我印象深刻的就只有兩次:一次是在商場裡;一次是在家裡。今天我跟題主分享一下,一方面是想緩解題主的焦慮心情;另一方面是想告訴題主孩子的行為離不開心理發展特徵。

  • 一:

大概也是2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孩子總喜歡把所有的玩具按照自己的想法排列,那時候經常回家一開門就能看見客廳的玩具排列的整整齊齊,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去改變玩具的位置。有一次爸爸不小心將玩具弄亂了,因為是整體佈局被打亂了,所以孩子特別生氣,就開始各種撒潑行為,自己將所有玩具都扔了一地,當時我們對孩子哄了好一會都不見效,只是一味的扔玩具,最後採取吼叫的形式結束了這場風波。後來想著那天吼孩子的聲音大概隔壁鄰居都可以聽見,所以自己還是很後悔,用這種方式來解決成長衝突。

心理特徵:其實當時的孩子應該處於“秩序敏感期”。我們最後採用的行為表面上是快速制止了孩子的撒潑行為,實質上是干擾了孩子秩序感的形成。“2歲-4歲”是寶寶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在秩序敏感期,從最初的對物品擺放位置、動作發生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所有權等有著幾近苛刻的要求,到逐漸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現分為三個階段:1、因為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2、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3、為了維護秩序而固執,要求一切重新開始。


大概三歲左右的時候,孩子開始對輪滑感興趣,一次外出遊玩時碰見了自己特別喜歡的輪滑鞋,輪滑鞋上的圖案是他喜歡的《超級飛俠》裡面的人物“酷飛”。所以孩子非要當時就買下這雙鞋,只是作為家長我更想買另一家裡的輪滑鞋,因為另一雙鞋的質量更好點,只是沒有他喜歡的圖案。並且當下這家店的老闆看我沒有要買的意思已經下了逐客令,所以我就拉著孩子往出走,後來就出現了孩子大鬧商場的局面,哭的撕心裂肺的,來往的目光全部聚焦到我們母子身上,開始我就安撫他,立馬去買另一家店裡的輪滑鞋,可是對於任何安撫他都不為所動,來往的人開始議論,有人說“這孩子氣性這麼大的,這麼能哭”,有人說“不就一雙鞋麼,給娃一買算了”。當時我都沒有理會,我就找了一個坐的地方看著他哭,後來我看他稍微平靜了一點,就把他拉到沒人的角落問他是否只想要有“酷飛”的輪滑鞋,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當下我不可能給他買到,並且讓他知道了這麼哭鬧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還會讓自己和媽媽都不開心。

心理特徵:嬰兒在出生後就知道用哭聲來表達各種需求,比如尿了拉了、餓了、困了、生病了等,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哭也是一種情緒發洩方式,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除了哭,寶寶會逐步學會用語言以及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意思。再加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出現了哭鬧行為。

其實這兩個案例應該大多數家長都遇見過,之前我也因為孩子的成長問題無限焦慮過,是不是自己總是忙於工作疏忽了孩子的成長,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特徵都歸結於是自己的過錯。其實靜下心來分析後才明白,孩子行為的背後隱藏著生長髮育特徵,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有一定的特性,父母的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性,但是卻無法改變孩子的成長軌跡。

如何正確面對孩子“哭鬧”

一、切記焦躁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並且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很多孩子的生長髮育是不同步的,不管是客觀輿論壓力還是主觀意識,這時候總會引起家長的焦慮情緒,而這些焦慮情緒會促使我們採取急功近利的方式解決當下的問題,孩子的成長都是日積月累的成果,改變也應該是一朝一夕逐步推進。凡是急於求成的方式都有弊大於利的特徵。並且家長焦躁的情緒也容易感染給孩子,讓孩子更加自卑,膽小。

孩子小的時候特別膽小,也不喜歡集體活動,當時的我就特別著急,總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全職陪伴才導致孩子如此。後來急於求成的我貿然嘗試了很多其實並不適合孩子的方式來鍛鍊他的膽量,其中一個就是讓他過早的進入托班生活,上了兩個月託班後我發現孩子雖然適應期只有一個禮拜還算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孩子在託班的時候總有一個老師單獨陪著他,並且並沒有改善他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特徵。後來我也想過,很慶幸孩子遇到了一些負責人的老師,否則像我孩子當時的情況應該會受到不小的創傷。

二、尊重孩子的成長特徵

孩子的成長都帶有一定的特徵,這些特徵背後隱藏的是孩子生長髮展的規律。孩子都是在犯錯中成長的,所以在面對孩子這樣那樣的行為特徵時,我們首先要學會尊重這樣的規則,而不是急於打破規則。打破規則就相當於過度干預,過度干預的後果都會在青春期顯現出來。

三、教養要有原則

孩子所有無底線的行為都來自於平日裡無原則的撫養方式。對孩子行為的設限並不是壓迫孩子成長,而是促進孩子正向成長,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像題主孩子這樣的行為應該不是第一次,如果孩子第一次因為某個行為而得到滿足,那麼後面的行為只會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那次買輪滑鞋是我主動提出來的,最後我沒有滿足他買下那雙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不想讓他以為自己的哭鬧起作用了,有時候面對孩子無理的哭鬧就是要狠心拒絕,用事實告訴他哭鬧是最沒有效果的行為。

四、學會正向排解情緒

其實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學會正向排解情緒是生活必備技能。只是有一點,想要孩子學會情緒控制的前提就是家長要首先自己學會控制。對於生命初期的孩子來說,自主行為形成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父母,所以家長要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正向排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形成一個正向的引導作用。

總結: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突發狀況時難免會做出有偏差的行為,但是這並不能證明我們就不是合格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對於孩子也要學會因材施教,只有用合適孩子的方式才能將“愛”與“教”完美結合。

我是欣若繁花,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幫你走出困境,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