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亡之後無中華,為何會造成如此之悲劇?

前言:任何時候,朝代的更替都無法避免。正如他建立之初的制度保證了他初期的強盛,中期的繁榮,但不及時的更改策略,到了後期註定了他的滅亡。但是卻沒有任何時候比南宋的滅亡更慘痛的代價了。造成如此悲劇的結合,又是什麼呢?

宋亡之後無中華,為何會造成如此之悲劇?

兩宋滅亡的原因

關於南宋的滅亡,原因很多,有的人說是所處先天不利的地理位置,也有的人說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強悍,更有的人說是統治者腐朽無能,官員不思進取,甚至有的人說是宋人目光短淺,貪圖眼前的小利益,而不識大局,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其實歸結起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重文輕武"的國策!

自宋朝立國以來,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得了一種病,還病得不輕,就是武以兵亂國。宋朝開國太祖趙匡胤就是因為陳橋兵變被黃袍加身的,他深知武人當權的危害性,在當時的五代十國,可以說是"天子為兵強馬壯者爾",這是最真實的寫照。那個時候皇帝是個危險職業,變換太頻繁,光中央就換了五代,每代都不長。地方更出現了十個國家,君主也時常變。究其根源就是武人亂政。如果帝王統治手腕過硬自然國家穩定,但如果帝王無能,那就悲催了,時刻被革命。更慘的是先帝英明,而後任者懦弱或年幼,那更保不住命。老趙家就是在英明神武的周世宗柴榮的手底下,本本分分勤勤懇懇的幹活,不敢有二心,還被其一手提拔起來的,可天妒英傑,死的太快,也太突然,只留下孤兒寡母掌控帝國。結果成全了宋太祖。

為了防止哪一天,自己的子孫也出現主弱臣強而重蹈覆轍的局面,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為此,他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並定為祖宗之法不可改的組規。也為加強中央嫡系的軍事力量,制定了"強幹弱枝"的削蕃舉措,甚至為了防止農民起義而制定了"守內虛外"的國防部署!由於他出身於武將,深知軍權對於武將的重要,為此特意想出了兵將分離輪調製度,將領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防止了武將專權,但也造成了打仗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局面。縱觀他的佈局,都是為了防止各種內部勢力顛覆趙宋皇朝的統治地位的需要。這一國策被南宋也沿用過來,一直到了亡國。也沒有發生顛覆性的危機。

但是這個國策也造成自秦漢以來,漢人政權首次出現了"重文輕武"的畸形發展。自宋以前,漢人從沒放棄武力的發展,自古就有"文主內,武主外"的思想,而之前的秦漢隋唐都是"文武並重"同步發展的,才造就了真正的盛世。因為文武就如人的兩隻腳,一個少了,就變瘸子了。過度的重武,就會因好戰而空耗而亡。如秦朝南北同時擴張,國力提前耗空。過得的重文,則會越來越積貧積弱。如戰國時齊國過度重文風,導致曾經的霸主沒費秦國一兵一卒就沒骨氣的投降啦。不注重文與武的平衡發展,終會因為失衡而導致國亂。

宋朝的國策疏漏了一點,這也為亡國埋下了禍根。就是對外政策。過度的把精力防範於內部,而忽視了關外的強敵。如果邊關沒有少數民族的威脅,這個政策確實挺不錯的,國家一直都挺安定的,而兩宋的發展也確實如此,開創了中國經濟、商貿最繁榮的時代,也把文化發展到了高潮。但是一遇到外敵,一切成果都成為過眼雲煙。

宋亡之後無中華,為何會造成如此之悲劇?

失去天然屏障,威脅如鯁在喉

宋朝可以說比以前的王朝在戰略要地上要被動一點,萬里長城是遊牧民族與關內農耕文明的一個分界線,保護著漢民族的穩定與發展。這不得不感謝秦始皇的戰略手筆,但宋朝就苦逼了,他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後唐兒皇帝石敬瑭為了過把當皇帝的癮,把關係中原漢族安危的戰略要地"幽雲十六州"賣給了契丹人。這可把遼人激動壞了,答應出兵助其當皇帝。他全然沒管以後的事。

等到宋朝統一天下後,發現北邊還有一個更強大的鄰居,更重要的是佔據著威脅都城開封的要地,不把敵人趕出關外,寢食難安。就發動了幾次北伐,別說趕走敵人了,自己都被打的損兵折將,被打怕了。為什麼宋朝統一全國不費力,收復幽雲十六州這麼難呢?說到這個,不得不說,宋朝其實也挺無奈的。宋朝幾乎沒有成建制的騎兵,不是不想有,是沒有產馬地提供戰馬,中國就兩大產馬地,一個在河套河西,一個在幽州。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略武器。宋朝沒有這種戰略武器,就只能處於被動挨打局面。而幽州又是重要據點,一馬平川直達宋都。這也算是宋人的心病了。

宋亡之後無中華,為何會造成如此之悲劇?

崖山海戰 宋軍慘敗

失去血性、苟安於現狀

起初宋人是有心收復故地的,可幾次北伐,把契丹人惹毛了,直接大軍壓境,如入無人之境,直抵顫州城,要不是宋人反應及時,早就打到都城了。雖然軍民一心,皇帝也親臨戰場,但是這速度卻把宋朝打怕了,深感遼人的強大。而契丹一看,城也攻不下來,只是為了出一口氣,讓宋人忌憚。也怕孤軍深入被包圍。就逼宋朝簽下了城下之盟。遼人拿到好處,我就撤了。

此戰後,宋朝再也不敢提北伐之事,內心形成恐懼,寄希望於用錢帛,女人,來求得一時安寧。宋人是很會做做買賣的,花錢買和平的成本比戰爭損耗更小,也不影響王朝的統治。維持現狀也不錯,基於這個傳統,等到南宋和金朝大戰時,最後也是更甚,割地賠款以求和,還把皇帝自降為金人冊封,也算是深得精髓。只是為了偏安一隅!

宋亡之後無中華,為何會造成如此之悲劇?

悲壯投河 以死明志

沉迷於自我的環境中,不敢面對現實

兩宋時期,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到高峰了,一度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可以說中國的經濟文明進化程度是很高的,遠超於西方,但不幸的是都被少數民族入侵而中斷了,兩宋更是如此,北宋被金滅,丟失了中原經濟區。南宋被蒙古所滅,丟失了江南經濟重地,更是丟了全中國。整個漢人政權被第一次顛覆。才有後人悲嘆:"崖山之後無中華"是對一個漢族文明斷承的無奈!

而這悲劇的製造者正是文人政治短視的結果,畸形政策的發展,只想求得一時安寧,不去考慮用武力去維權,也不想考慮如何破解危局。因為不敢面對現實,不清楚敵人的局勢,造成對大局的錯誤評判,不但沒有解決真正的敵人,只想著雪恥報世仇,最後成全了敵人,搭了自己的命運。苟安一時而不得。

宋亡之後無中華,為何會造成如此之悲劇?

元軍三路出擊 宋軍防線崩潰

被逼無奈,奮起反抗的悲壯一擊

北宋的滅亡太突然,被金人包圍都城了,還幻想通過談判來求和,結果金人見攻城不利,就利用宋人的求和心裡,將計就計,輕鬆的拿下了都城,皇帝被俘虜,被當時的人成為"靖康恥"。百姓一看金人太野蠻,不把人當人,才奮起反抗。這是被壓到極致的抗爭。

相比北宋,南宋軍民相對更血性了一些,前前後後與最強勝的蒙古人打四十多年,不打不行啊,外族亡我之心不死啊。看看其他國家都啥下場吧,西夏被滅,金國被滅,連南邊的大理也被滅了,環顧四周一看,就自己沒被滅了,看看他們的下場這麼慘,誰敢投降屈服啊,那就打吧。

沒想到人被逼到絕境爆發力也難以想象,蒙古人也沒想到征服強敵不少,滅族無數,卻在這個被他們視為軟弱的南宋卻碰了這麼大的麻煩。連皇帝都意外死在這裡。

但是在強大的實力面前,一切的抵抗都是無力的。失去了先發的優勢,光靠血勇只能徒增傷亡。留下悲憤的絕地悲歌!

結語:宋朝雖然創造了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但是商業在如何發達,文明再如何燦爛,如果沒有實力保護,最終也只是為他人做嫁衣!唯有自身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要不然空有華麗的外衣,也終是虛假的繁榮,經不起任何風雨。就像兩宋,只是空中樓閣,一擊就碎,只剩一地廢墟,成為歷史。要想不重蹈覆轍,唯有立足於自身的強大,才能保住自己的成果,並創造真正的繁榮。懷念宋之繁華今已逝,今之中國奮起再創新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