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青海歷史悠久,在距今約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地處華夏民族的搖籃——黃河、長江的源頭。青海先民即在今柴達木盆地、崑崙山一帶活動生息。今天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有名的——伏俟城遺址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伏俟”為鮮卑語,漢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鄉菜濟河南的鐵卜加村,是古代連接東西交通的重鎮,東距青海湖約15裡,是最有名的古城遺址之一。伏俟城遺址1986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公元4世紀初,吐谷渾人遷入甘青地區,後向青海境內發展,並建立了吐谷渾國。其盛時,勢力範圍東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連,東到甘肅洮河,西達新疆南部,東西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約500公里。吐谷渾人自進入青海至唐龍朔三年(663年)亡於吐蕃止。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吐谷渾誇呂即位稱汗,定都於此,名伏俟城。從現存的城址看,呈方形,古城牆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牆基厚17米,南牆開一門,寬10米,高12米。城內自城門起向北有一軸線,中軸兩旁有隆起的長50米、寬35米的3個互為連接的房基遺址,最西還有一小方院(亦說乃小方城),可能是吐谷渾王之據所或王宮,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東邊有門,南北及東牆略高於現在的地面,西牆與城的西城牆重合。小方院與南城牆之間有一夯土臺,長15米,寬9米,臺上有房屋遺蹟,城內有通衢,與城牆的方向一致,東西向與南北向交織成棋盤式的佈局。城內發現大量碎瓦片和陶片等遺物。城市的佈局風格帶有漢文化的影子,又有吐谷渾人的特點。赴伏俟城遊覽時可經過迷人的青海湖,綠草如茵的天然草場,峻峭雄美的柏香山,遊覽其間會令遊人大飽眼福,流連忘返。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吐谷渾是慕容鮮卑的一支,最初活動於我國東北地區。西晉永嘉時,其首領吐谷渾率眾徙於隴右袍罕(今甘肅臨夏)甘松地帶,進而佔領四零以西(今青海湖以西),西極白蘭(今青海柴達木盆地以南)數千裡,並以吐谷渾為氏,成為部落的名稱。其活動範圍包括今青海海南、海西和果洛北部一帶,而靠近東部農業地帶、自然條件較好的海南北部、海西東部是其重要的根據地,很多重要的軍事活動都在這一帶進行。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公元540年,“始稱可汗(王),都伏俟城。”隋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渾,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直到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滅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渾的王都所在地,前後至少有120年之久。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伏俟城東連西平(今青海西寧)、金城(今甘肅蘭州),南下可達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經在中西交通線上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況下,東西商旅往來多取道祁連山南,經青海西達南疆。這樣,伏俟城就成為這條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樞紐。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吐谷渾人是善於做買賣的,他們的商隊經常出沒於益州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公元553年,由東魏(都鄴城,今河南安陽附近)返回的一支擁有駝、騾600頭、人員240人的龐大商隊,一次就運回數以萬計的雜彩絲絹,當然他們去時也是滿載各種貨物的。史稱吐谷渾人曾得波斯良馬,反映他們和波斯也有貿易往來。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1956年在西寧隍廟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薩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時的銀幣,就足以說明吐谷渾人控制的這條東西貿易通道在當時是多麼重要,而吐谷渾人選定伏俟城作為王都,與為了更好地控制這條交通孔道恐怕不無關係吧。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西寧歷史文化淵遠流長,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民俗風情絢麗多彩,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譽為“世界涼爽城市”和“中國夏都”。

感知青海歷史 解讀燦爛文化

我等你,等你一起在這裡留下自己的腳印!

聲明:圖文源於藏地青海,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