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青海历史悠久,在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今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有名的——伏俟城遗址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东距青海湖约15里,是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伏俟城遗址1986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吐谷浑夸吕即位称汗,定都于此,名伏俟城。从现存的城址看,呈方形,古城墙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厚17米,南墙开一门,宽10米,高12米。城内自城门起向北有一轴线,中轴两旁有隆起的长50米、宽35米的3个互为连接的房基遗址,最西还有一小方院(亦说乃小方城),可能是吐谷浑王之据所或王宫,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东边有门,南北及东墙略高于现在的地面,西墙与城的西城墙重合。小方院与南城墙之间有一夯土台,长15米,宽9米,台上有房屋遗迹,城内有通衢,与城墙的方向一致,东西向与南北向交织成棋盘式的布局。城内发现大量碎瓦片和陶片等遗物。城市的布局风格带有汉文化的影子,又有吐谷浑人的特点。赴伏俟城游览时可经过迷人的青海湖,绿草如茵的天然草场,峻峭雄美的柏香山,游览其间会令游人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的一支,最初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西晋永嘉时,其首领吐谷浑率众徙于陇右袍罕(今甘肃临夏)甘松地带,进而占领四零以西(今青海湖以西),西极白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南)数千里,并以吐谷浑为氏,成为部落的名称。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青海海南、海西和果洛北部一带,而靠近东部农业地带、自然条件较好的海南北部、海西东部是其重要的根据地,很多重要的军事活动都在这一带进行。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公元540年,“始称可汗(王),都伏俟城。”隋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破吐谷浑,以其地置西海、河源2郡,西海郡治就在伏俟城。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灭亡,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浑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之久。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这样,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吐谷浑人是善于做买卖的,他们的商队经常出没于益州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553年,由东魏(都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返回的一支拥有驼、骡600头、人员240人的庞大商队,一次就运回数以万计的杂彩丝绢,当然他们去时也是满载各种货物的。史称吐谷浑人曾得波斯良马,反映他们和波斯也有贸易往来。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1956年在西宁隍庙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萨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时的银币,就足以说明吐谷浑人控制的这条东西贸易通道在当时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浑人选定伏俟城作为王都,与为了更好地控制这条交通孔道恐怕不无关系吧。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西宁历史文化渊远流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世界凉爽城市”和“中国夏都”。

感知青海历史 解读灿烂文化

我等你,等你一起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脚印!

声明:图文源于藏地青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