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讀歷史

人們常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能啟迪智慧。今人學習歷史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史學經典。史學經典汗牛充棟,怎樣讀才是正確的?

不信有鬼,司馬光為什麼講“鬼故事”

司馬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一輩子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資治通鑑》。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史學著作。

司馬光不相信有鬼,他是一位純粹的儒家學者。《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鬼神,儒家學者的態度是存而不論。但是他在《資治通鑑》裡記載過一個“鬼故事”: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後,有很多軍隊發動叛亂,有一個軍閥叫爾朱兆,在掌握朝廷大權後大規模殺害朝臣。城陽王元徽躲避追殺,南逃到老部下寇祖仁家。寇祖仁不但忘恩負義,還見財起意,見元徽帶了一百斤黃金、五十匹馬,就殺了城陽王把黃金和馬佔為己有,並把首級砍下來送給爾朱兆邀功。

一天晚上,爾朱兆做了一個夢,夢見城陽王告訴自己:“老寇光把我的腦袋給你了嗎?我還有一大批財產留在他那兒,有兩百斤黃金,一百匹馬。”夢中的這個說法比實際的數字翻了一番。第二天,爾朱兆找到寇祖仁說,我知道你還有東西藏著,趕緊交出來。寇祖仁只好把一百斤黃金和五十匹馬乖乖地獻出來。爾朱兆大怒說,你撒謊,還有一半沒給我。接下來,他把寇祖仁的家裡裡外外全部搜了個遍,搜出他家裡原有的30斤黃金和30匹馬,但加起來仍然不夠城陽王在夢中說到的數字,最後爾朱兆就把寇祖仁吊在樹上活活打死了。

這是一個託夢報仇、因果報應的故事,用意在於希望人們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司馬光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者,為什麼要講“鬼故事”?因為要勸導人們向善。也就是說,正確的價值觀念比枯燥、無意義的真實更重要。當然,這並不是說真實不重要,但首先要有明確的、好的價值引導、價值立場,然後我們再來談真實,它才有意義。

是什麼讓李世民放棄了殺人念頭

《資治通鑑》中還有一個“怪力亂神”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民間出現一個謠言,說唐朝三代以後“武氏女王代有天下”。就是說唐朝的皇帝傳三代,就沒有了,有一個姓武的女皇帝要君臨天下了。李世民很害怕,要把這個人逮出來殺掉。

有一次,李世民請很多武將一起喝酒。為了活躍氣氛,他讓每個人把自己的小名說一遍,逗大家一樂。結果有個武將叫李君羨,他說自己小時候叫五娘。他是個將軍,或許還滿臉絡腮鬍子,小名卻叫五娘,這種反差實在太大,在場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可是李世民突然聯想到前面那個謠言,這個武將叫五娘,再一查發現李君羨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有一個武字。他是武連縣人,又有一個武字。他封爵武安縣公,還有一個武字。李世民覺得他雖然是個男的,但符合“武氏女王”的特徵,後來就把他殺了。

唐太宗覺得大患已除,就讓當時非常著名的占星學家李淳風看天相,結果是這個隱患仍然沒除掉。他跟李淳風說,實在不行我把所有有嫌疑的全部殺掉。李淳風說,千萬不要這樣,天命不可違逆,星相已經形成了,只能順勢而為。如果濫殺無辜,勢必會有更大的報應。最終,李世民沒有大開殺戒。

這個故事,司馬光他信不信?這屬於典型的“怪力亂神”,他都不相信。而且這個故事一定是後人編的,因為唐朝的時候,“五”和“武”這兩個字的讀音不一樣,聯想不起來。那麼司馬光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是想表達,李世民再厲害,也不能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濫殺無辜,否則一定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這就是告訴以後的帝王們,手握生殺大權,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殘害別人。儒家學者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間最大的美德是生,你要給人希望,給人生命的意義,給人以生的價值,不能濫殺無辜。所以即便這個故事不真實,但司馬光認為它值得講,它對於手握生殺大權的人來說有教育意義。

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讀歷史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怎麼讀包括《資治通鑑》在內的史書。

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除了瞭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當然是最簡單的讀法。第二種讀法就是通讀,藉以瞭解宋朝以前的歷史,但像《資治通鑑》這樣的大部頭,即使一天讀一卷也要294天,往往看完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效果不會太好。第三種讀法,就是做研究,這是專家們的事情,和普通讀者沒太大關係。我認為要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鑑》這樣的史書。

司馬光最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他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司馬光就寫過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會危機,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張,反對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變法的策略與具體內容。

反對失敗後,司馬光離開京城開封來到洛陽,一住就是15年,而這15年就是《資治通鑑》完成的重要時期。一位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考的政治家,在編修歷史的時候絕不會只講故事,一定有深思熟慮的用意。

《資治通鑑》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念,司馬光試圖告訴我們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不要光想著求真,而要求得三者的平衡。今天的科學教育,特別注重對大家求真的訓練,這點沒有錯。但我們今天的教育,在幫助、引導大家走上求真道路的時候,容易忽略對於求善和求美的教育,導致很多缺失。只有讓人們在內心有一種人文關懷,有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善良的心靈,我們的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學、文學和藝術才實現了應有的功能。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