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所展現的人生態度,讓我們生活的更美好

儒釋道所展現的人生態度,讓我們生活的更美好

梁啟超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看一圈考察,說我到你們西方來尋找真理,歐洲人笑起來了,我們就要到你們那裡尋找真理呢,你看看我們歐洲這個樣子哪裡有真理?梁啟超回來寫了本書叫1920年撰寫的《歐遊心影錄》,要重新恢復我們的文化自信。梁漱溟的兩句話,一句話是對西方文化要全盤承受,但根本改其過,就是態度要改一改。這句話很對,我們不能拒絕西方文化,但不得不全盤承受他,改其過,就是對他的態度要改一改;第二句話,要批評的把中國原來態度重新拿出來。在梁漱溟看來,儒家的許多具體的政治的事情安排都過去了,但儒家最終是中國人的人生的態度,儒學最根本的是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問題,我們不要從西方那裡影響我們的人生態度。對中國思想和境界要重新批評拿出來,避免冥頑不化和食古不化,重建我們精神家園的偉大目標,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的努力,毛澤東主席那句話說的很好,佔全世界總人口1/4的中國人,應當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對西方和其他民族的智慧的啟發。這種人生態度就體現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

改革開放後,資本來了,市場經濟展開了,但我們不能被資本邏輯所誤導,儒家的基本人生態度是讓我們對家庭的親情對家園承擔責任,這是我們人生意義的落實點,我們的人生意義不可能落實在對上帝的信仰上,因為我們不是西方人,我們人生的意義也不可能落實到資本數量和金錢多少等實際的目標上,目標很大,但非常空虛,再多的錢買不來生活的意義,所以我們中國人是儒家的基本人生態度,首先讓我們認識到親情的真實性,我們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我們都是父母生養出來的,這件事情無論如何不能否定的。假如你一味的進入到道家思想裡面去,得個人的自在,如果你這樣理解道家的話,你在根本上是矯情,其實你還是對你的父母,你將來成家立業你的丈夫、妻子、孩子的親情和倫理責任,這是我們的但當,也是我們的意義所在,我們說的簡單一點,我們如果沒有儒家,我們中國人怎麼生活?人生的意義就是一句話,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需要你牽掛的,你也不怕死,信不信!你為什麼怕死,因為你還牽掛這些人,或牽掛父母、或牽掛孩子、或牽掛你所愛的那個人,你不捨得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你有所牽掛,你一無牽掛你還怕死嗎?不可能的,所以儒家思想是真理,儒家讓中國人永遠站在大地上,不要被仕途政治目標所迷惑,西方人導致了禁錮的強制,你不能停下來,你一停下來你就是失敗者,你不能解脫他,我們中國人有解脫的思想根基,儒道佛。佛家是教我們得解脫的,解脫生死之煩惱,人都面對死亡的,那是終極關懷。道家是讓我們得自在的,對世界採取審美的態度、自由的態度,儒家呢,教我們有德行,對家國天下承擔責任。這三者的關係,第一,佛學是藥,來治我們的病,人生在世精神上會有病,佛學是最好的藥,有病了要服藥,找到了最好的藥是佛學;第二但人不能靠藥活著,人靠五穀的,儒家就是五穀,你站在大地上,你在親情傳遞給你的溫暖和責任,由牽掛傳遞的意義之中,你就在五穀之中了,人要靠五穀活著,但人吃五穀哪能不生病呢?生病的時候,你就拿一本佛經來讀讀,那叫治病,如果你老是讀佛經那是你的病還沒治好,治好了你就不需要佛經了,那麼道家呢,你吃五穀這麼吃法,要吃的有滋有味吧,那叫美學、那叫藝術,中國人有道家思想讓我們對世界有一個藝術的視角,這是日本人所沒有的,日本人在公元300年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他們就學到了儒和佛,就沒學到道,他們不能對世界採取藝術和審美的態度,後來理解原因了,日本在海上像一條蟲,道家讓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日本再退退到海里去了,如此嚴酷的生存空間,不可能學習道家,他學儒家學習儒家的整體精神,讓每一個人為整體承擔責任,佛家讓他們對生死這種苦惱的超脫,日本的藝術和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傷感,這個民族缺乏幽默感的原因就是道家思想,所以儒道佛對於中國人一個是五穀、一個是美味佳餚的烹調,還有一個是藥,但是我們的人生一步步走的,還是孔子有道,假如你15歲的時候就致力於佛,不是志於學,那你很不簡單,那是《紅樓夢》裡的“惜春”,王國維說這種人是天然的生靈,不需要人生的折騰,在紅塵裡滾一番、折騰一番,象“寶玉”那樣才看透一切,那叫“慧根”,我們人人15歲慧根呈現出來,這個民族積極的進取就沒了,所以15志於學,學什麼?學做神仙,30而立,三十而立不是說你能做老闆了,而是你真能承擔責任,到了四十歲不惑,不惑什麼意思,不是你沒迷惑了,而是大概知道自己這輩子能跳多高了,明白了,四十歲你還不明白,你悟性太差,五十知天命,你這時候你知道這輩子你到世界上來是做什麼事情的,其他事情都與我無關,不知老之將至,五十歲後的人生是最精彩的。我完全明白了我不可能做企業家,我也不可能做政治家,做哲學才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事情,把它做好,讓我感到愉悅,其他事情與我無關。孔子開始是到處遊走,讓小國的國君接受他的學說,結果“惶惶如喪家之犬”,政治的事情不歸我孔子管,做學問吧,50而志於學,發奮努力,不知老之將至。60而耳順,是指60歲了,不單單講可以聽見不同的話了,對世界就是審美的態度了,和天地一體了,而是道家的思想,不是讓每個人都得自在,而是要建立美麗的家園,不是讓每個人都瀟灑自在,道家思想很重要,在他看來要到60歲,才能對世界有藝術的態度,對世界的和解,70呢,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60歲而欣欣然,還有所得的感覺,有時候還有爭辯的意識,但是轉念一想,聽聽他的建議,是否是有點傻的可愛,有點啟發,就是耳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