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收入有多少?看完漲知識了

農民是咱們國家的基礎,相當於收入的最底層了。那麼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究竟有多少,讓我們來了解了解吧。

聽我的爺爺奶奶講,在他們那個年代,農民完全沒有自己的土地,那個時候,好像正是人民公社的時候,家家吃食堂飯。而且要想吃飯,還得掙工分。不只是男人要出力,家裡的女人也要去掙工分。聽爸爸說起過,那時他才十五六歲,但是卻跟著大人們在外面修建水庫了。因為不出去掙工分的話,一家人就得餓肚子。

農民的收入有多少?看完漲知識了


而且那個時候,也不像現在,購買東西都是需要糧票的,吃飯有飯票、買油有油票。可以說那個年代是無工無商的,因為都是集體生產,放工一回來。大家就都聚在一起吃飯,說說笑笑的。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吃飯的場景了,大家都是不在家裡吃飯的,而都是端著大碗聚在門口、路邊吃,十戶八家都是一樣的飯和菜,當然了基本上都是以鹹菜、紅薯這些為主。

在我姑的個年代,還流行這麼一句話,叫做一工人,二農民,打死不嫁當兵的,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時候農民是非常光榮的,以八輩貧農為榮。

而在現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年代,農民的地位又處在了社會的最底層。那些在城市裡幹著最累的活的永遠都是農民工。如果他們不出去打工,光靠這種地的收入,可能一年也就幾千塊錢。就拿種小麥來說,一畝地也就一千多斤,現在小麥的價格也就是一塊多錢一斤,一畝地也僅是一千多塊錢,但是就這,你還要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的錢。這就是農民忙碌半年的收穫。說實話,現在種地真的收穫不了什麼,所以現在在農村,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種地,在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種地真的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但凡有點能力的,都不會一直在家裡種地,所以現在在農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那農民收入低的原因是什麼?

1.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仍很大,增幅緩慢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己種地除上交一部分給國家剩下的基本上自己享用,積極性因此被大幅度調動起來,家庭經營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後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供大於求,結構性過剩問題嚴重,.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不僅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還面臨市場風險。農業收益減少,生產成本卻在不斷提高,諸於地價,肥料,生產工具等成本均在增加。進入21世紀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相依為命。多數地方農業用地基本不再種植作物,已成為荒地。少數種地的地區農民大多數從田間收入一些傳統的糧食作物,用於全部自享的佔 40%,部分自享部分出售佔60%。而全部用於出售的竟無一人。

2.工資性收入比例越來越大,逐漸佔據農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又叫做勞動報酬收入,一般而言,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獲得的勞動報酬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本地鄉鎮企業獲得的收入,而是進城務工所得的收入。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我國農民收入構成中45%為外出務工的非農業收入,農民新增收入中,又有70%來自非農業務工增收。這說明我國農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農民進城務工的收入。而農民在城市中大多數由於知識的欠缺而從事低端的體力勞動。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外出務工農民不足 200萬人,1988年超過2000萬人,1993年後增至6000萬。 7000萬人,約佔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7。進入21世紀,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隊伍更加巨大。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隊對全國農村住戶和行政村進行抽樣調查,2002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為1.006億,2004年為1.200億,2006年為13212萬。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國農民工總量為 22542萬人。國家統計局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農民統計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在返鄉農民工中,文化程度為不識字或識字很少,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以上的返鄉農民工分別佔2.40%、14.80%、65.80%、11.10%、4.00和2.00%,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比例最大。新華網北京2006年4月 16日國務院研究室發佈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指出,全國農民工中16-30歲的佔61.0%,31-40歲的佔23.0%,40歲以上的16.0%。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這些數據表明,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主要是農村的青壯年,文化程度多為初中學歷,留在農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和留守兒童,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在城務工的子女,而城市中務工的農民大多數從事的是低端體力勞動,工資收入相應的必然很低。作為比較的城市居民由於素質較高,從事的大多是工資福利待遇好的工作。長此以往,城鄉居民收人的差距必然越來越大。

3.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重較低

農村的農業用地自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基本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農業用地所得的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已經超過在家耕地的收入,自家耕地多數無人打理,逐漸變成荒地,少數以低價或是免費租給他人使用。農村不合理徵地也導致農民利益受侵害,收入減少。

農民的收入有多少?看完漲知識了


解決農民增收的基本對策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

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是全面提升農村未來人口素質增強其競爭力最直接的方式。之所以會出現農村農民收入低的現象,根本原因還是農民朋友的知識文化水平較低。通過對農民的知識技能的培訓,這不僅可以提高農民朋友的思想境界,開闊農民朋友的視野,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創新能力,還可以增加他們的一技之長,增強自身的本領。為此,國家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關注孩子的基礎教育,也應該對成年人進行再教育。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網絡、電視、舞臺節目、專家講座、農業技術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傳播知識和文化,同時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模範帶頭作用,從整體上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形成一大批農村科技人才。

2.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

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具有盲目性,風險性較大。必須通過農產品產業化經營,農產品深加工,將生產、加工、銷售連接為一體,延長產業鏈。鼓勵建立一批重點、龍頭的鄉鎮企業,打造自己的品牌,拓寬銷售渠道,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出路。鄉鎮企業要與農戶形成一個整體,應該充分吸收農村人才,同時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或到鄉鎮企業工作。農業的科技人才可以建立研究站繼續研究作物種植培育。農村具有銷售管理才能的人才可以到鄉鎮企業工作。這樣既留住了農村的人才,又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3.規範中小企業的管理和分配製度

農民工進城就業大多以私營企業和中小規模企業為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只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很少考慮到員工的合法權益。他們往往是長期壓低勞動者工資。農民工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得到很少的回報。因此需要規範中小型企業管理和分配製度,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待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降低農民的工作風險,加強農民工的社會保障。

4.加大農村土地流轉的改革力度

在農村,農民擁有對土地的使用權,然而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得發展,農業用地有的被低價徵收用於發展工業以及建築,有的被農民用於蓋房,還有的由於農民到城市務工而被棄之不用。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我國農村經濟長遠的發展,也影響到我國糧食的生產穩定。因此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範農村的農業用地,加快農村徵地和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打擊侵犯農民利益的違法徵地用地的行為,處理好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係。

結論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提高農民收人構成中的各項收入是保證農村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必要之舉。通過加強農村教育,推進農業產化經營,規範中小企業管理和分配製度以及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改革力度,農民朋友們或許就能提高收入水平,縮小一點與城市居民間的收入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