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收入有多少?看完涨知识了

农民是咱们国家的基础,相当于收入的最底层了。那么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究竟有多少,让我们来了解了解吧。

听我的爷爷奶奶讲,在他们那个年代,农民完全没有自己的土地,那个时候,好像正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家家吃食堂饭。而且要想吃饭,还得挣工分。不只是男人要出力,家里的女人也要去挣工分。听爸爸说起过,那时他才十五六岁,但是却跟着大人们在外面修建水库了。因为不出去挣工分的话,一家人就得饿肚子。

农民的收入有多少?看完涨知识了


而且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购买东西都是需要粮票的,吃饭有饭票、买油有油票。可以说那个年代是无工无商的,因为都是集体生产,放工一回来。大家就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吃饭的场景了,大家都是不在家里吃饭的,而都是端着大碗聚在门口、路边吃,十户八家都是一样的饭和菜,当然了基本上都是以咸菜、红薯这些为主。

在我姑的个年代,还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一工人,二农民,打死不嫁当兵的,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那个时候农民是非常光荣的,以八辈贫农为荣。

而在现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农民的地位又处在了社会的最底层。那些在城市里干着最累的活的永远都是农民工。如果他们不出去打工,光靠这种地的收入,可能一年也就几千块钱。就拿种小麦来说,一亩地也就一千多斤,现在小麦的价格也就是一块多钱一斤,一亩地也仅是一千多块钱,但是就这,你还要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的钱。这就是农民忙碌半年的收获。说实话,现在种地真的收获不了什么,所以现在在农村,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种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种地真的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但凡有点能力的,都不会一直在家里种地,所以现在在农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那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什么?

1.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仍很大,增幅缓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己种地除上交一部分给国家剩下的基本上自己享用,积极性因此被大幅度调动起来,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问题严重,.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不仅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还面临市场风险。农业收益减少,生产成本却在不断提高,诸于地价,肥料,生产工具等成本均在增加。进入21世纪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相依为命。多数地方农业用地基本不再种植作物,已成为荒地。少数种地的地区农民大多数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用于全部自享的占 40%,部分自享部分出售占60%。而全部用于出售的竟无一人。

2.工资性收入比例越来越大,逐渐占据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又叫做劳动报酬收入,一般而言,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本地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而是进城务工所得的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农民收入构成中45%为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农民新增收入中,又有70%来自非农业务工增收。这说明我国农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而农民在城市中大多数由于知识的欠缺而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外出务工农民不足 200万人,1988年超过2000万人,1993年后增至6000万。 700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进入21世纪,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队伍更加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对全国农村住户和行政村进行抽样调查,200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为1.006亿,2004年为1.200亿,2006年为13212万。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2542万人。国家统计局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农民统计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在返乡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分别占2.40%、14.80%、65.80%、11.10%、4.00和2.00%,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比例最大。新华网北京2006年4月 16日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0%,31-40岁的占23.0%,40岁以上的16.0%。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这些数据表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主要是农村的青壮年,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学历,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和留守儿童,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在城务工的子女,而城市中务工的农民大多数从事的是低端体力劳动,工资收入相应的必然很低。作为比较的城市居民由于素质较高,从事的大多是工资福利待遇好的工作。长此以往,城乡居民收人的差距必然越来越大。

3.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

农村的农业用地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基本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农业用地所得的收入的比重在下降。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已经超过在家耕地的收入,自家耕地多数无人打理,逐渐变成荒地,少数以低价或是免费租给他人使用。农村不合理征地也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收入减少。

农民的收入有多少?看完涨知识了


解决农民增收的基本对策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全面提升农村未来人口素质增强其竞争力最直接的方式。之所以会出现农村农民收入低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农民朋友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通过对农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朋友的思想境界,开阔农民朋友的视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加他们的一技之长,增强自身的本领。为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关注孩子的基础教育,也应该对成年人进行再教育。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网络、电视、舞台节目、专家讲座、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传播知识和文化,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形成一大批农村科技人才。

2.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盲目性,风险性较大。必须通过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将生产、加工、销售连接为一体,延长产业链。鼓励建立一批重点、龙头的乡镇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出路。乡镇企业要与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应该充分吸收农村人才,同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到乡镇企业工作。农业的科技人才可以建立研究站继续研究作物种植培育。农村具有销售管理才能的人才可以到乡镇企业工作。这样既留住了农村的人才,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规范中小企业的管理和分配制度

农民工进城就业大多以私营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往往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很少考虑到员工的合法权益。他们往往是长期压低劳动者工资。农民工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得到很少的回报。因此需要规范中小型企业管理和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降低农民的工作风险,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4.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力度

在农村,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发展,农业用地有的被低价征收用于发展工业以及建筑,有的被农民用于盖房,还有的由于农民到城市务工而被弃之不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我国农村经济长远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粮食的生产稳定。因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的农业用地,加快农村征地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打击侵犯农民利益的违法征地用地的行为,处理好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

结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人构成中的各项收入是保证农村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之举。通过加强农村教育,推进农业产化经营,规范中小企业管理和分配制度以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力度,农民朋友们或许就能提高收入水平,缩小一点与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