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浦東故事|只有3000萬,自己去闖

導言

今年,我們迎來

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

而立之年的浦東

早已“脫胎換骨”——

從蛙聲一片的浦東稻田

到高聳雲天的“大廈森林”

再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跑出的

“上海速度”

令人驚豔的鉅變

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30年·浦東故事|只有3000萬,自己去闖

人民網上海攜手浦東檔案館推出系列稿件

#30年·浦東故事#

隨小編一起來感受浦東三十年的鉅變

浦東故事|三大開發公司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這四大開發區被喻為浦東開發之初的“四大金剛”。其中,前三大開發區比張江開發區早兩年,於1990年9月11日向世人亮相。然而,面對浦東開發這麼大的工程,當時每家公司僅得到3000萬的撥款,這該如何解決呢?

30年·浦東故事|只有3000萬,自己去闖

三大開發公司成立大會

| 要開發,錢從哪來? |

1990年6月,上海市政府基於去新加坡等地考察的經驗,同意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個開發區的先行開發且三大開發區均由開發公司運作。但是,面臨浦東建設工程的巨大資金需求,市裡經費不足,只能通過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出資給每個開發區3000萬元開辦費,實際開發的資金需自行籌措。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浦東開發的初始階段,如何解決“錢”這個大問題成為各方籌劃的焦點。經過思考,上海拿出了一個在當時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方案:一是按照浦東新區允許搞土地批租的政策,在土地使用權轉讓中獲取資金,這是對當時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個歷史性突破;二是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大開發區公司進行招商引資,通過實行股份制吸引資金;三是利用浦東新區開辦證券交易所的政策,讓三個企業儘快上市融資。

在這個方案獲得通過的基礎上,1990年7月下旬,上海宣佈了金橋、外高橋、陸家嘴三大公司領導班子,開始公司籌備工作,9月,三大開發公司正式成立,並按照計劃,三管齊下,多措並舉籌措資本金。這些做法突破了開發區的發展瓶頸,為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寶貴的啟動資金。

| 賓至如歸,自由自在|

30年·浦東故事|只有3000萬,自己去闖

“四大金剛”的宣傳冊

當時,為了早日掛牌,三大開發公司在夜以繼日籌備,頻繁接待蜂擁而至的客商的同時,也在到處尋覓合適的辦公地點。這時,位於塘橋的川沙縣由由飯店竣工了,10層高的大樓在整個浦東很顯眼,交通方便,離浦東開發辦也不太遠。於是,三家開發公司各組一層,把客房改建為辦公室。

“由由”二字,取自《孟子·萬章句下》,原文為“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有賓至如歸、自由自在、捨不得離去的意思。

當初租用由由飯店,也許真應了賓至如歸、自由自在、不忍離去的期望,後來,看好浦東的中外有識之士、商業老闆先後在各開發區找到了中意的投資寶地,三大開發公司也迅速成長,繼續為“金剛”變成浦東開發的“支柱”而忙碌奮進。而這種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模式也在浦東開發中得到普及,張江高科技園區、花木世紀公園住宅區的開發也都採用了這種辦法。

到2000年,三大公司都成為了資產規模上千億元的大型公司,而浦東通過土地批租、股票市場、外資、內資及金融機構融資貸款籌集了至少5000億元以上的開發資金。此時的浦東,已然煥發出發展龍頭的潛力,正壯志勃勃地邁入新世紀。

儘量不要去這個地方!新冠病毒蔓延有多猛?最新研究:只要1分鐘!30年·浦東故事|楊高路,上海第一個“一號工程”

來源:浦東檔案館

編輯:陳逸飛、陳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