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在朋友圈分享女兒讀詩打卡,看見陽陽媽的留言:“真羨慕!我家陽陽死活不願意讀,他爸都揍他好幾次了!”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陽陽還不到3歲!陽陽媽說,他們在電視上看到,有的小孩3歲都認識很多字、會背很多詩了,還有的小孩四五歲就能用英語流利表達了,所以也想讓陽陽早點啟蒙。

現在陽陽每天不僅有讀詩打卡,還有英語打卡,以及線上邏輯思維課打卡。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習慣要從小養成。”陽陽媽說。

才3歲的孩子,能聽懂什麼呢?我女兒可是該上小學啦。

好幾次打卡小視頻,我都能聽到陽陽或抽泣或帶有哭腔的學習。“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逼迫不懂事的孩子學習,這份苦心,我們做父母的都理解。但教育不是“拔苗助長”,很多事都急不得、逼不得。

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完整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和節奏。忽略這一點,強迫孩子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結果可能事與願違。

6歲之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01 逼孩子堅強

很多成年人見不得孩子流眼淚,有時候是捨不得,有時候是憤怒。因為哭泣也被視為軟弱的標誌,特別是對男孩子,父母尤其嚴苛:“男子漢要堅強,不能哭。”

曾經在某論壇看到一位年輕爸爸分享故事:

小時候手被割破了,哭得上氣不接不氣,父母到處找創口貼,處理好傷口,看到他還在哭,爸爸說:“至於嗎?這麼點小傷!男孩子流血不流淚!”

媽媽也幫腔:“是啊, 男孩子還哭,不覺得丟人嗎!”

那時候他也不過才6、7歲, 無非因為他是男孩兒,連哭泣的權利都被剝離。

這種刻板印象的教育下,他學會了儘量隱藏的自己脆弱情緒,長大後在婚姻家庭中面對於妻子和孩子的情緒化,他也很難處理好。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美國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書中寫道: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哭都是非常正常的,他們往往無法通過精準的詞彙詮釋自己的感受,哭就是很好的表達方式。

當你難過想哭的時候,你肯定也不希望最愛的人衝著自己吼:“不許哭!”這隻能加重你的羞愧感。

孩子也是一樣,哭的時候,他們期待父母的擁抱和接納,而不是呵斥。

02 逼孩子聽話

養孩子最痛苦的是什麼?

也許不是經濟壓力,而是孩子不!聽!話!

讓他好好吃飯,就不!我就要吃肉不吃菜。

讓他把玩具收好。就不!我就要亂扔亂放。

讓他乖乖躺下睡覺,就不!我就要蹦蹦跳跳!

……

“乖”“聽話”,這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誰家若有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一定羨煞旁人。然而,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越辛苦。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有著“天才美少女作家”之稱的蔣方舟,從小就是一個聽話乖順的孩子,但她說這是自己最大的性格弱點。因為她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想著順從迎合別人,不管自己快樂不快樂。

有一次,她和男友發生矛盾,明明自己很煩,卻還是不停道歉。男友不依不饒地打了十幾個電話,以至於她看到電話就發抖,不知道該怎麼應付。

心理學家認為,過於聽話的“乖孩子”容易陷入兩個困境: 叛逆,或是缺乏主見。

第一種孩子自我意識較強,不喜歡管束,從小就很執拗。若被父母逼著聽話,進入青春期後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表現得特別叛逆。

第二種孩子性格軟弱,容易服從。父母若逼著他們聽話,小時候他不敢為自己做主,長大後則不習慣做主了,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更危險的是,這種孩子在家聽從父母,在外聽從別人,極易被煽動、慫恿。

武志紅說: “逼孩子聽話,就是在給孩子喂毒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可以為他的一生引路,卻不能代替他們走路。

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可能沒出息。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獨特的真實,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就讓他活出真實的自己。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03 逼孩子外向

如果問大家孩子外向好還是內向好,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會選擇外向。

與膽小一樣,人們對內向的孩子也充滿了偏見。一個孩子一旦被打上內向的標籤,就意味著這孩子木訥、孤僻、難相處、沒什麼出息。

內向的孩子,小時候沒少聽這種話:

“你要活潑一點,扭扭捏捏像什麼樣子”

“你就不能像隔壁XXX嘴甜一點,多喊喊人!”

“你這樣的性格,以後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怕是要吃虧的!”

.....

在大多數父母眼裡,一個孩子不夠開朗、不愛說話,這是性格中缺點,甚至是缺陷。

《虎媽貓爸》中有一幕,外孫女茜茜不敢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姥爺覺得這是她的缺點,為了鍛鍊茜茜,姥爺帶著她去菜市場給陌生人表演節目。

茜茜很害怕、很緊張,哆哆嗦嗦地唱了,姥爺又覺得聲音太小,要求她聲音再大點。

這一幕讓人感到熟悉,生活中很多大人就是這樣逼孩子的,逼孩子在別人面前表演,逼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逼孩子合群......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不接納,也直接影響了孩子自我否定。性格都是有兩面性,外向者有外向者的優勢,內向也有內向的力量。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寫道:“ 內向者更喜歡刺激較少的環境,並傾向於安靜專注,聽得多說得少,在開口之前會思考。相反, 外向者在社交場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堅定自信,能夠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反應迅速。”

擔心孩子內向,無非是擔心孩子未來在社交問題上碰壁,然而內向的孩子好好引導,也可以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節奏與社交模式,未來照樣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相反,一直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簡單粗暴地逼迫他們外向開朗才會真的傷了孩子。

04 逼孩子獨立

閨蜜最近剛剛結束了一場“分房大戰”。

她婆婆說:“3歲4歲不分房,5歲6歲毀斷腸。”勸她與4歲的兒子分房。閨蜜想:反正現在放長假,孩子即使偶爾休息不好也不影響白天玩耍,就同意了。

結果一到睡覺時間,孩子就開始哭鬧:“媽媽不愛我了,不要我了……”婆婆拉孩子去自己房間睡,他撒潑打滾嗷嗷叫,弄得全家不得安寧。

婆婆勸閨蜜狠狠心把臥室反鎖,別讓孩子進來,而且還說:“該分不分,他對媽媽越來越依賴,影響獨立。”

教育孩子獨立,這本無錯。但前提是, 不能讓孩子感到孤立無援,沒有安全感。心理學家認為,6歲之前,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於父母的愛。

足夠的愛換來足夠多的踏實,孩子心裡踏實了,才能對世界產生信任,才能學著獨立。內心還沒長大的孩子,即使學會了獨立,也是脆弱的。

演員王子文在單親家庭長大,父母從來不問她辛不辛苦、冷不冷、累不累,她早早就學會了獨立。

可長大後她說:“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因為沒有人關心。這個創傷這輩子自己都帶著。”

王子文自述,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6歲之前,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

被迫獨立的孩子,看似堅強,其實非常缺愛。真正的獨立,應如中科院博士侯瑞鶴所說:“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愛的照顧,獲得對這個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愛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內在需求。”

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把手放開,而是即使放開雙手,孩子也無所畏懼。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身後都有父母託底。在孩子翅膀還未長硬時,千萬別急著逼他飛翔。

養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不能催,不能逼,不能吼。因為那個小小的孩子,已經流著汗、喘著氣,盡力跟上我們的腳步了。此時不妨停下來等一等,在等待的間歇,感受一下花的香、蟲的鳴、微風的溫柔,以及相伴的美好。

文章來源:明博苑兒童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