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古代錢幣可分為兩種:傳世品、出土品。出土品大部分為地下發掘出來的,有的在地下沉睡了上百年,也有的千年以上,錢幣上長滿綠鏽。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常溼下不易生鏽,只生成一種薄薄的氧化層,在泥土中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所處條件不同,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因此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顏色。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入土年份越久,鏽層堆積越厚,形成的顆粒板結異常堅硬,稱為“硬綠”,任你在沸水中長時浸泡也決不會脫落,且從水中撈出後很快水氣揮發,即不吸水。假鏽則不然,撈出後吸水性大,不易幹,若用指甲輕推鏽層一碰即脫落。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綠鏽的形成又有南方與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銅鏽堅硬,南方多雨且潮溼,氧化層較松多呈藍綠相間二色。建炎重寶錢發行於南方,出土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均呈藍綠鏽,如發現淺綠鏽者,鑑定時應詳細觀察。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如果入土區域地氣燥熱,銅鏽會呈紅紫色,但是這種鏽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必伴有綠鏽混雜一起 ,稱為“紅綠鏽”。如發現錢體通體紅鏽者,應屬假錢,實為造假者將偽品入爐中煅燒,使之起一層氧化銅,但此鏽膚淺,明眼人很易看穿。還有一種呈黑色或灰白色的鏽,有時銅鏽中會泛出一片片的水銀光澤,俗稱水銀古,“小泉直一”常見“水銀古”者。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當然以鏽色鑑定古錢,不應形而上學絕對化,更不能認為只有年代久遠的才會出現硬鏽,銅是穩定的金屬,雖處常溫常溼仍不易鏽化,而鑄古錢的原料中摻雜了鉛、鋅、錫等其它金屬,而使銅質起了變化,通過各種不同的條件,氧化過程也有快慢,含錫、鎳多的不易生鏽,唐、宋、金時代的白銅錢,歷經千載寒暑,只有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含雜質多的古錢入土不久就會嚴重氧化,距今最近的清光緒、宣統小錢也有綠鏽滿身的。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不能單純看到一面,而不顧及其餘,應在不同的情況下,區別對待具體分析。以上所談均為以銅鏽來鑑定古錢,在辨偽過程中最難辨別的是無鏽古錢。有些從北方河底沙中挖出的古錢,光潔似舊(不能說光潔如新因它已在河底沉睡百年),從鏽色上看很難推斷時代的早晚,如發現無鏽古錢,可按照錢面銅色去鑑別。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古錢不論在水中或河底沙中,均會產生一種色澤,俗稱“包漿”,這種包漿深於銅色,年代逾久顏色越深,雖是極薄的一層,但如用大姆指和食指用力捻一下,也不會捻掉,這時我們要根據錢面文字來鑑定真偽,真品文字要富有時代風韻,形制也要符合其時風格。

古幣銅錢鏽色的成因與南北方坑口特徵


近代錢幣清康熙通寶多為傳世品,珍貴錢幣如背寶福穿上子、醜、寅、已等,均未經入土,這就給造偽者開了方便之門,對於以上珍貴錢幣更應頭腦清醒,注意正、背面文字是否一致,文字與地章之間的深度,有無腐蝕,改刻的痕跡,與流通品的厚度是否相同等。還有一種是真錢被古錢商動過手術,古錢商購進一批古錢,有些鏽結成塊或文字被鏽包住,為了淨化品相,用刻刀將餘鏽剔去由於無雕工技藝,被刻刀剔的四處露銅,這一類古錢雖是真品,但外觀又與真錢兩樣,但它不屬偽品之列。(文章參考相關古幣書籍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