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寶雞自古是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帶,早在遠古時期,炎帝就發明農具教民稼穡。

今天就來說說,那些年陪伴寶雞人的農具。這些久違了的“老夥伴”,你還能認出幾個?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根據民間傳說,犁的發明靈感來源於

炎帝生活在清姜河畔,一天,他發現野豬用嘴,在土地上拱來拱去,那些被拱過的土壤,竟然變得鬆動了。

炎帝受到啟發,發明了用來耕地的犁。要知道,在那個落後的原始時代,犁的出現對當時的農業進步,簡直是一大飛躍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犁在耕地時,將兩頭牛分別戴上牛籠嘴,再用韁繩連接在一起,牛套好就可以開始耕地了。這種耕作方式,在我國曆史上,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

到了20世紀90年代拖拉機逐漸取代了牛耕。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耱是什麼?

見過農村用手扶拖拉機種地嗎?站人的那個“傢伙”就叫耱。耱能將土地磨得平平整整,是過去人們種地時,必備的農具。

耱是用一種長在山崖邊的植物——實骨條編織而成,這種植物是一種帶刺的藤條,質地非常堅硬。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過去在關中農村,春季每逢古會,就有會編耱的手藝人,用驢馱或者人背的方式,將編好的耱運到集市上賣。

在農耕中,犁和耱是一對“好搭檔”,後來,犁逐漸消失了,耱也落寞了。

  • 鐮刀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大麥、小麥、油菜、豌豆等農作物收割時,都要用到鐮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莊稼收割,主要靠人工用鐮刀

早在人民公社化時期,鐮刀由供銷社專門供應,家裡有幾個勞力,就要準備幾把鐮刀。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鐮刀上有一個像直尺一樣大小的刀片,下田之前要先磨刀。我小時候家人堅決不讓碰鐮刀,怕誤傷小孩。

陽曆六月是關中人割麥子的季節,大概5月下旬,在一些農村的集市是,都可以看到賣鐮刀和修鐮刀的攤子。

這些買鐮刀、修鐮刀、磨鐮刀的事情,常由上了年紀的老人料理,記憶中我們家這些事,以前都是爺爺做。

  • 碌碡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以前小麥的打碾,主要靠牛或者拖拉機,拉著碌碡在場裡碾,一天碾一場。生產隊時,碾場要進行40多天,有時八月中旬才能將麥碾完。

石頭碌碡在農業上,沿用了幾千年,主要作用是光場碾場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光場時,兩個強壯的男子,用一根木棍套上碌碡,在前面掀著碌碡跑,後面再跟一個女性,用罩濾不斷往下過濾灰,主要是為了讓場更光滑平整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田裡的麥子割完,就要運回打麥場打碾,期間要用杈翻攪1-2次,除此,在碾完麥子,還要用它摞麥草

杈是打麥子的主要工具,所以在夏收前的一些古廟會上,就有許多買杈把、掃帚、推把、簸箕、口袋、鐮刀、刃片的生意人。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後來,收割機出現後,收小麥成了“一條龍”作業,杈逐漸退出“舞臺”。

  • 揚場掀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將場碾完,麥草搭好,還不算完。接下來還得揚場,揚場的木鍁就叫揚場掀。木頭掀輕便又光滑,很容易將麥子揚出。

揚場是個技術活,第一,要風好,第二,要揚得好。有人能碾場,但不一定能揚場,俗話說:“婦人家怕罵娘,男子漢怕揚場。”

它們陪伴了幾代寶雞人,如今卻被冷落!

如果抓不住風吹的機會,或者技術不好,那麥子就要在場裡等待,期間要是下雨麻煩就大了。

為了藉助風力,很多家庭都會買2-3把揚場掀,風好時幾乎全家男女一起上,揚的揚,略的略(寶雞方言),很快就能將麥子揚出。

時代變遷,這些農具早已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卻留在了關中人的記憶裡。你還知道哪些經典的農具呢?咱們評論區見!

注: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究,違者責任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