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圍城》之“謎”

【內容提要】

20世紀40年代,錢鍾書以湖南安化藍田“國師”生活經歷為原型,寫下了舉世聞名的文學經典《圍城》。70多年過去了,人們在研究《圍城》和“圍城文化” 留下了許多空白和謎團。本文作者在收集和閱讀大量研究《圍城》和“錢學”的文史資料之後,分別從“地名:‘平成’與‘安化’之謎”、“校名:‘三閭’與‘國師’之謎”、“園名:‘花園’與‘李園’之謎”、“城名:‘藍田’與‘上海’之謎”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從而獨闢蹊徑,透過70多年的歷史風雲與層層疑竇,揭開了錢老先生的《圍城》給後人留下的四大謎團。為研究《圍城》與“錢學”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與缺憾。


【引言】

錢鍾書以他來湖南安化藍田(今湖南省漣源市)旅途中和國立師範學院執教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為背景和原型,寫下了文學名著《圍城》,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小說中的“平成縣”暗喻當時管轄藍田的“安化縣”;“三閭大學”即錢老先生執掌教鞭的“國師”(今湖南省漣源一中)。當地一直以錢鍾書在此執教為榮,《圍城》研究熱潮方興未艾,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圍城文化”。2006年9月22日,中央電視臺四套《走遍中國》欄目曾以長達三十分鐘的專題記錄片《說不盡的圍城》熱播,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效應。記錄片中的“錢鍾書”由我父親——時任漣源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詩詞楹聯協會主席李鬱林擔任再現錢鍾書的演員。同時,他也是長期研究“錢學”和“圍城”文化的學者。我出生和生活在漣源,曾在錢老先生執教地——現漣源一中就讀。且我家住在《圍城》中“花園”的原型地“李園”(今湖南省漣源市委機關大院)院內。自幼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圍城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都從各個方面對《圍城》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其論文專著和學術成果堪稱汗牛充棟。我則藉助諸多研究成果、查閱大量文史資料、另闢蹊徑撰寫此文,來解讀《圍城》中的幾個“謎”。

探究《圍城》之“謎”

  20世紀40年代,是中華民族國難當頭、風雲突變的動盪年代。在中國文學史上,湖南的湘西、湘中相繼崛起兩座不朽的“城”:一座是沈從文的《邊城》,一座是錢鍾書的《圍城》。前者取材於湘西鳳凰,從而使這座邊陲小鎮聲名鵲起,風靡世界;後者孕育於湘中藍田,同樣蜚聲中外、享譽文壇。錢鍾書的《圍城》是“五四”以後新文學中的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在當今文壇上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譽。《圍城》雖成書於上海,實際構思在湖南安化藍田(今湖南省漣源市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執教期間。《圍城》於1947年在上海初版,1948、1949年連續再版,先是“牆內開花牆外香”,被翻譯成10多種文字在國外廣為傳播,轟動世界文壇。由於歷史原因,國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解凍”再版,後被拍成同名電視劇,風靡中國大陸。至今,國內外諸多學者熱衷於研究“圍城文化”,《圍城》熱仍長盛不衰。由此可見,《圍城》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非常地位已有定論。事實證明:錢鍾書得藍田的靈氣與“國師”的源泉,創作出《圍城》鉅著;而這部鉅著的非凡魅力與深遠影響,卻讓錢鍾書大名如雷貫耳,響徹中國,傳遍世界,成就了他人生的燦爛與輝煌!究竟“玉種藍田”的文化底蘊和一川靈氣是怎樣觸發了錢鍾書的靈感,從而孕育和誕生了《圍城》這部不朽之作。隨著這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文化崑崙”的逝世,他的文學鉅著《圍城》留下許多不解之謎。本文擬從以下方面來探究錢鍾書《圍城》之“謎”。

探究《圍城》之“謎”

一、地名:“平成”與“安化”之謎

錢鍾書在小說《圍城》中是怎樣設計“平成”與“安化”之謎的呢?

他在《圍城》中描寫到“三閭大學”選址“平成縣”:用“平安成化”暗喻安化縣。這安化縣其時管轄藍田,而藍田地處湖南中部的漣水源頭,故解放後藍田成為漣源市治。據《安化縣誌》、《漣源市志》記載:“因宋代張拭遊歷此間留下‘此地宜藍’的讚歎而得名。”今漣源市藍田原為邵陽、湘鄉、安化交叉管轄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和本土梅山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交相輝映,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是一處物華天寶的熱土,更是一方“玉種藍田”的文學溫床。三國蜀漢名相蔣琬出生於此,並在七星街天子堖留下衣冠冢;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此地——湄江國家地質公園觀音崖下出家修行、坐化歸真。清代重臣、兩江總督、太子太保陶澍曾在此求學,並留下大量詩篇佳作。晚清“中興名臣”、太傅大學士、一等毅勇候曾國藩遊歷此間也留下“湘南孕育”的感嘆。 同盟會元老、民國開國元勳、光復軍北伐總司令、長江水師總司令李燮和誕生於此。青年毛澤東曾三次到這裡遊學。本土文化源遠流長、人文底蘊十分深厚。特別是屈原、賈誼、周敦頤、朱熹、張拭、王夫之、魏源、曾國藩等湖湘文化名人都曾對藍田影響深遠。

錢鍾書究竟因何與“平成”——“安化”結緣的呢?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大舉南侵,大片國土淪喪,“偌大一個華北平原竟然容不下一張課桌”。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為了收容流亡教授、學生,決定選址湖南安化藍田創辦國立師範學院,開全國師範學院獨立主辦之先聲。同年,7月27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電聘著名教育家廖世承為國立師範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在廖世承等人的操辦下,一批有名望的教授冒著艱險從全國各地日夜兼程趕到藍田。經教育部批准,“國師”接收了安徽大學和山東大學因戰亂停辦而存在湖南桃源的圖書儀器設備,經過21天水運,320箱圖書及260張鐵床到達藍田。學院於12月1日正式開學。1939年1月14日,補行隆重的開學典禮。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顧樹森司長致賀詞:“‘玉種藍田,古所著名,秦楚異地,事有同情;師資培養,眾志成城;復興事業,樂觀厥成,’國師承載了國民政府重興高等師範教育的厚望。”①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與廖世承同為“國師”創辦人之一。其時錢翁受聘出任“國師”國文系主任、並被聘為導師。1939年8月錢鍾書同時接到“國師”聘書和父親的來信。於是他便歷盡艱辛趕到湖南安化藍田,出任“國師”英文系主任、受聘為導師。楊絳先生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一書有簡要提及:“鍾書九、十月間回國,在香港上岸,轉昆明到清華任教。那時清華已併入西南聯大。他父親原國立浙江大學教授,應老友廖茂如先生懇請,到藍田幫他創建國立師範學院;他母親弟妹等隨叔父一家逃難往上海。一九三九年秋,鍾書自昆明回上海探親後,他父親來電來信,說自己有病,要鍾書也去湖南照料。師範學院院長廖先生來上海,反覆勸說他去當英文系主任,以便伺候父親,公私兼顧。這樣,就未回昆明而到湖南去了。”②因此,便與他以後創作的小說《圍城》中的“平成縣”結了緣。

錢鍾書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世代書香門第,一家叔伯出過三位翰林,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與太倉唐文治,餘杭章炳麟,吳江金松岑同為我國20世紀30年代四位國學大師。南通名士稱其為“大江以北,未見其倫。”錢鍾書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學薰陶而成長為清華大學文學學士、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後成為光華大學講師、西南聯大教授。歷史的巧合讓錢鍾書這塊“璞玉”落到藍田,沾上了這方福地的靈氣,汲取了這片沃土的營養,與享有“小南京”之稱的藍田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而構築了《圍城》這部不朽的文學鉅著。因此,錢鍾書對藍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況且,小說中“湘行路上”的描寫所經歷的線路非常清晰明瞭。由上海出發,經寧波、溪口、金華、鷹潭、寧都、興國、吉安至邵陽,沿途均為真實地名,離開邵陽赴藍田就將地名虛化了。《圍城》裡的主人公方鴻漸是迫不得已而去三閭大學的,他去三閭大學的原因很簡單:“失戀繼來失業,失戀以致失業。”③而現實生活中的錢鍾書來藍田國師也並非心甘情願。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主要原因是兩個:一是盡人子之道,接受年老多病的父親的召喚;二是“國師”院長多次來電來信並親自上門相請,盛情難卻。於是便公私兼顧來到藍田。

錢鍾書從上海到藍田師院路上走了三十四天。後來他把這段艱辛歷程都寫進了小說《圍城》中。與錢鍾書同行的張貞用在他的《前後相形百絕》自序寫到:“己卯秋,應國立師範學院之聘,以來湖南之藍田,院長嘉定廖公茂如實招也。......會廖公千里馳郵,一言為約,拜命之辱,束裝以趨,深秋戒途,浮海而北,抵浙之鄞縣,及誕登於陸,自奉化之西溪口,走嵊縣、長樂、永康、金華,以達贛之上繞、貴溪、鷹潭、臨川、南豐、廣昌、寧都、太和、吉安、遂入湘,而歷茶陵、耒陽、衡陽、寶慶以至藍田,經三省五千裡,歷一月又四日,路非不遠,時非不久也。”④小說《圍城》的行程路線與張貞用所記敘的大致相當。小說中描寫船從上海口岸開出,駛向寧波。書中寫道:“晚飯後,船有點晃。鴻漸和辛楣並坐在釘牢甲板上的長椅子上。鴻漸聽風聲水聲,望著海天一片昏黑,想起去年回國船上好多跟今夜彷彿一胎孿生的景色,感慨無窮。”⑤對這次湘行,錢鍾書的好友徐燕謀在其1870言的《紀湘行》有如實記載,錢鍾書對徐燕謀的詩的評價在他為《徐燕謀詩草》序寫道:“《紀湘行》滔滔莽莽,尤為一篇跳出。”⑥這徐燕謀乃錢鍾書的同窗好友,亦是錢基博的高足。他的《紀湘行》與錢鍾書的《圍城》中“湘行路上”的描寫同出一轍。兩相對照讀來妙趣橫生、相得益彰。小說中描寫方鴻漸、趙辛楣等五人從上海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平成縣的路線與現實生活中錢鍾書、徐燕謀等五人從上海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安化縣藍田的路線完全一樣。錢鍾書給親戚的信中提及:“十月中旬去滬入湘,道路阻艱,行李繁重,萬苦千辛,非言可盡,行三十四日抵師院,皮骨僅存,心神交瘁,因之臥病,遂闕音書。”⑦徐燕謀在《紀湘行》中寫道:“一岡復一岡,長路忽已達。......師友喜我至,勞問殊親切。我懶示之履,趾穿踵且決。”⑧兩人在湘行路上歷經艱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奔赴安化藍田。而小說中描寫方鴻漸、趙辛楣等人歷經艱辛的目的地是平成縣。由此印證:“平成縣”就是“安化縣”毋庸置疑。

在安化藍田的日子裡,雖然條件艱苦,但錢鍾書樂在其中,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據錢先生的得意弟子許國璋回憶:“錢師講課從不滿足講史實、析名作。凡具體之事概括帶過,而致力於理出思想脈絡。所講文學史,實是思想史。課前必精心寫出講稿,但課堂上絕不翻閱。既語句灑脫,敷陳自如,又禁邪制放,無取冗長。學生聽到會神處,往往停筆默記。‘蓋一次講課,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聽過課的學生都這樣感嘆:‘錢師是當年課講得最好的老師之一!’” ⑨60多年過去了,中央電視臺四套《走遍中國.說不盡的圍城》欄目組記者採訪當年錢先生的學生──湖南師大張文庭、周令本夫婦時,他們回憶起先生,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錢先生風度翩翩,是當時衣著最講究的年輕教授,課上講得精彩極了,是學生們崇拜的偶像,課餘同學們總是圍著他轉。最精彩的莫過於聽錢師神侃。晚飯後,三五好友往往聚到一處,聽錢先生談古論今。他才思敏捷,富有靈感,又具有非凡的記憶力和敏捷的幽默感。每每容顏煥發,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聽其清談,也是一種享受。一次,他與好友吳忠匡等一干人前往徐燕謀住處神侃。只見他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地神侃海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娓娓道來。說到忘情處,他竟然揮著手杖將徐燕謀的蚊帳戳了好幾個窟窿。隨後大笑著拉著吳忠匡一溜煙跑了。”這些關於錢鍾書的軼事,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博學多才且有演講天份的錢鍾書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錢鍾書在《圍城》中用“平成”來隱喻“安化”意即“平即安也,成者化之”,“平安成化”暗喻安化縣。所以“平成縣”即安化縣,謎底昭然若揭。把安化縣以“平成縣”隱喻,別具匠心,可見錢鍾書對藍田印象之深、感情之厚。

探究《圍城》之“謎”

二、校名:“三閭”與“國師”之謎

錢鍾書在創作《圍城》時是怎樣設計“三閭大學”與“國立師院”之謎的呢?

因國立師院創辦在古時楚國之地,錢鍾書在《圍城》中便巧妙地將這所大學命名為“三閭大學”。“三閭大學”典出於屈原曾任楚國三閭大夫,而“國師”創辦之地亦是屈原行吟之地,故以“三閭大學”隱喻“國師”。當時“國師”師生創辦白雲詩社,寫下了許多抗日救亡、憂國憂民的詩篇。古今愛國詩人的心是相通的,情是相融的。當年,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被流放楚地寫了熱情奔放、光耀千秋的抒情長詩《離騷》、《天問》等15篇。而錢鍾書雖然不是被流放來楚地的,但也是在國難當頭之際,被逼迫來到這裡的。“無騷不成詩”這段時期是他創作舊體詩的高峰期,錢鍾書的《中書君近詩》也是在這時期由他的好友、父親錢基博的助教吳忠匡在藍田求知書屋印刷刊行的,收1939年冬他由滬赴湘途中舊體詩。後來他又把在藍田時期創作的幾十首舊體詩都收錄在他的詩集《槐聚詩存》中。 這些詩作大都抒發了他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鬱悶之情。這也是他創作《圍城》時將“國師”隱喻為“三閭大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父錢基博來湘應老友廖世承懇請,不顧病痛,思欲“精忠耿耿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骨嶽血淵之中”。抵湘後,在“國師”期間潛心研究湖湘文化,深為湖湘近代以來“獨立自由之思想,堅強不磨之志節”所感動,著有一部《近百年湖南學風》由湖南藍田袖珍書店印行。他在導言中寫道:“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蓋四塞之國。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嶺,灘河峻激,而舟車不易為交通。頑石赭土,地質剛堅,而民性多流於倔強。以故風氣錮塞,常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或風氣自創,能別於中原人物以獨立。人傑地靈,大儒迭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宏識孤懷,涵今茹古,罔不有獨立自由之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節。湛深古學而能自闢蹊徑,不為古學所囿。義以淑群,行必厲己,以開一代之風氣,蓋地理使之然也。”⑩錢基博在書中寫了湖南湯鵬、 魏源、羅澤南、 李續賓、 王鑫、胡林翼 、曾國藩 、左宗棠、劉蓉、 郭嵩燾、鄒代鈞、 羅正鈞、王闓運、 閻鎮珩、譚嗣同、 蔡鍔、 章士釗等17人,大多均為藍田及周邊地區學有成就的風雲人物。父親的這本書對錢鍾書影響極大。當年,在“國師”的院門兩邊張掛著錢基博老先生親筆題的對聯:“山對光明,毋玩日曷月;士希聖賢,好由義居仁。”在師院大禮堂的門框上,亦掛著錢基博老先生書寫的對聯:“河山誠大好,衡嶽陵,湘水清,匡廬秀,贛流長,鍾南州靈淑之謂材,陶鑄群倫歸我範。問學亦何常,屈原騷,鐮溪易,永叔文,陸子理,合兩省聖賢以景行 ,從容中道作人師。”⑪老先生的這兩副對聯激勵和鞭策著全院師生奮進,同時,也對兒子錢鍾書鼓舞極大。“國師,國師,文化的先進,國民的導師”;“國師,國師,青年的先導,建國的良師。”⑫當年的這首“國師”校歌亦是激勵錢鍾書人生的號角。“國師”是他人生歷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驛站,為他創作《圍城》提供了豐富素材和文化養料。

“國師”中的人和事在小說《圍城》中描寫“三閭大學”時都可以找到影子。“三閭大學”推行的“導師制”源於“國師”推行的導師制。書中的方鴻漸一聽就大發議論:“鴻漸笑道:‘導師制有什麼專家!牛津或劍橋的任何學生,不知道得更清楚沒?這些辦教育的人專會掛幌子唬人。照這樣下去,還要有研究留學、研究做校長的專家呢。’”“導師制是教育部的新方針,通知各大學實施,好象反應不太好。咱們這兒的高校長是最熱心奉行的人......我們這種導師制責任大得多了,隨時隨地要調查、矯正、向當局彙報學生的思想。這些都是官樣文章,不用說它,他還有得意之筆。英國導師一邊抽菸鬥,一邊跟學生談話的。這最違背‘新生活運動’,所以咱們當著學生的面,絕對不許抽菸,最好壓根兒戒菸。可是他自己並沒有戒菸,菜館裡供給的煙,他一支一支抽個不亦樂乎,臨走還帶走了一匣火柴。英國先生只跟學生同吃晚飯,並且分桌吃......”“乾脆跟學生同床睡覺得了!”⑬關於師生同吃飯的描寫:“李梅亭心思周密,料到許多先生陪學生捱了半碗飯,就放下筷溜出飯堂,回去舒舒服服地吃。他定下飯堂規矩:導師的飯該由學生同桌學生先盛,學生等候導師吃完,共同退出飯堂,不得先走。看上去全是尊師。外加結合了孔老夫子的古訓‘食不語’,吃飯時不得講話,只許吃啞飯,真是有苦說不出。”⑭在當時“國師”確實有導師制,他們定期召開會議。據《國師檔案》,會議時間是“民國三十年一月十六日下午三時半”,地點是聯誼社,出席者有廖世承等55位導師。會議通過的紀要的第七項“各位導師與指導的學生談話時請注意以下各點:1.提高愛國情緒;2.發揚服務精神;3.愛惜公共物資;4.維持飯堂秩序(現正添出一年級與先修班學生飯堂,寒假後新廚房落成,擬請一部分教職員與學生會食);5.注意集會時紀律;6.注重禮節。”⑮據國師學子謝力中先生《光明山點滴:一九三九—四0肄業藍田國師回憶》中寫道:“訓導主任任孟閒仙,此仙第一特徵是莘莘學子,無人敢向他的個子看齊。好事者叫他‘人愛之’,乃取‘任矮子’諧音,任仙聞之,核‘大不敬’!他服膺生活教育,推行‘食不語、寢不言’諸守則,師生會餐,只見埋頭大嚼,不許出聲。錢鍾書教授(英語系主任)則持不同觀點:‘飲食乃人生一樂,席間不自由交談,必為人生一苦,焉足為訓?’英語系諸生,則唯錢鍾書仙之馬首是瞻,大餐廳中,乃見雜音。”⑯可見,小說《圍城》中所描述的導師制與訓導處所作所為在當時“國師”有目共睹,並非錢氏空穴來風、信手杜撰。

書中描寫的“三閭大學”,至今在“國師”遺址——現湖南漣源一中校園內,仍能找到許多原型:“三閭大學圖書館”就是“國師圖書館”。“三閭大學聯誼社”正是“國師聯誼社”,現為漣源一中的老年俱樂部,保存完好。書中描寫:“汪家租的黑磚半西式平房是當地最好的建築,跟校舍隔一條溪”。⑰這房子就是當年汪梧封教授租住的與學校隔河相望的“德志園”。歷經百年滄桑,這建築雖已人去樓空而破損,但仍還保存著原貌,尚未拆除。2008年8月,汪梧封的公子廣州中山大學教授汪新生夫婦尋根來到漣源藍田,看到搖搖欲墜的“德志園”,看到呀呀學語時住過的房子,不僅百感交集、感概萬千:“這就是《圍城》裡的德志園呀!《圍城》可是錢鍾書老先生給漣源藍田留下的一份無與倫比的寶貴遺產啊!”錢鍾書在小說中還描寫到:“水涸的時候,大家都不願走木板橋而踏著石子過溪……”⑱這木板橋如今已變成水泥鋼筋結構的公路橋,這過河的石墩子惜已在建攔河壩後被河水淹沒。書中的“大操場”即今日的光明山市民休閒廣場。昇平河邊的園林處原苗圃是“國師”音樂系所在地,現在漣源一中校門處的單車棚是“國師”的體童科,現在漣源一中的科學樓處的樟樹後是“國師”的校門,現在的漣源一中中山樓就是當年“國師中山樓”的原名原址,現在的“三閭鐘樓”是當年“國師”的圖書室,現在女生宿舍處是“國師青年服務部”,現在的男生宿舍處是“國師”的女生宿舍處,現運動場後面是“國師”的男生宿舍處,現在的樟樹樓是“國師郵局處”,現在的運動場是“國師教師新村”。現禮堂是“國師”的禮堂原址,禮堂東南角處是“國師”的“金盆園”。與“金盆園”相距僅50米的“譚家花屋”是錢鍾書租住了一年零九個月的“國師”教師住所。這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百年老屋,雖然經歷了近200年的滄桑歲月,仍保存十分完好,成為探究“三閭”與“國師”之謎的重要歷史文物。

綜上所述,“三閭”與“國師”之謎不揭自明:小說中描寫的“三閭大學”就是現實中創建於湖南藍田的國立師範學院。

探究《圍城》之“謎”

三、園名:“花園”與“李園”之謎 

錢鍾書在構思《圍城》時是怎樣設置“花園”與“李園”之謎的呢?

《圍城》中刻意描述了“三閭大學”是一座人才“搖籃”:“這‘搖籃’選得很好,在平成縣鄉下一個當地財主的花園裡,面溪背山。”⑲這“花園”就是“國師”創辦地“李園”,是同盟會元老、民國開國元勳、光復軍北伐總司令、長江水師總司令李燮和的故居;這“溪”就是學院旁邊悠悠流淌的漣水源頭的支流昇平河;這“山”則是風景秀麗的光明山。書中對“三閭大學”的生動描寫,是錢鍾書對“國師”生活的細微觀察、切身感受和真實寫照。為了設置這個“謎”,錢鍾書特意將“李園”設置成“花園”。意即為“培桃育李花滿園”,取暗喻“李園”之意。

“國師”創辦於“李園”應從1937年說起:7月7日,日寇軍悍然挑起“盧溝橋事變”,我國被迫發動全面抗日戰爭。但抗戰之初,我軍節節敗退,上海、南京先後失守,敵機對我大後方進行狂轟濫炸。因當時局勢,“國師”籌辦選址時:一是要考慮相對安全,不能處在戰略要地;二是交通不能太閉塞,以便疏散或搬遷;三是環境應當清淨而隱蔽,以供教授及學子們安心學習。“國師”籌委們曾考慮過四川的成都、雲南的昆明、甚至湖南的長沙,但都因故沒有中選。他們尋尋覓覓、找到離長沙西南約400華里的藍田,進而又發現了光明山“李園”。大家驚呼:“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創辦“國師”的院址了!”“李園”建在風景宜人的光明山,院內外蒼松翠柏,茂林修竹,花木扶疏,環境非常幽雅寧靜,其名取自李白之“會桃李之芳園,敘天倫之樂事”的詩句。李園初建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又於二十世紀一十年代擴建,這在當時是一棟相當先進的建築,有房屋二百餘間,佔地總面積約200餘畝,大致能滿足“國師”最初建校的需要。當國師籌委會向當時“李園”的主人李雲龍表示擬以“李園”為院址時,他欣然答應並無償供應,隨即動員全家子弟上下百口搬出“李園”。關於此事,後來錢基博老先生有這樣一段記述:“......維將軍敬教勸學,讓宅以居,世之所謂李園者也。......空室而徙,羈旅如歸,而後學院得以締造......響風慕義,多士景從,以宏國家之作育,而成抗戰之遠模。”⑳據已故臺灣老教授梁世德先生生前曾撰文回憶當年他陪同廖世承、錢基博等老先生到藍田為“國師”選址時寫道:“基於六十年前,筆者甫從中大畢業,欣獲廖院長意外之知遇,乃樂於隨行趕回藍田,首先確定光明山李園為院址,繼而分向鄰近田地、丘陵、山坡主人,進行租賃、買借,就原有建構、整修裝隔,闢成課室、禮堂、操場、辦公處所,一應俱全,續即鳩工庇材,與建師生宿舍、實驗室、圖書館,不數月而如期招生開課者,頗得地方人士明智開朗,民風淳厚而具前瞻,大小事宜商洽必成,抑聊盡人緣、地緣之運作,而顯見事功也。”㉑另據廖世承院長向國民政府教育部呈文時也寫到:“世承又向安化縣屬藍田地方尚有房屋可租,因親往視察,與該地人士接洽,奔走兩日看屋數處,非太狹小即太陳舊,均不能用。最後介紹李園房屋一棟,李園距鎮市一里餘,四周喬木蔚然,樓房四行分列,前後走廊連成一氣,大小達百間,前後草坪后土山,右有小園餘地,房屋夠用而又完整,修理省費。因與園主李卓然幾經磋商,成立契約,遂即遄返長沙,另籌院務進行事項。敬將院址設安化藍田情由,具文呈請鈞部迅予核示,一面由世承先行規劃修建,以免緩不濟急,除另附草圖暨說明外,俟後將預定校舍攝影再行呈請監察。”㉒原湖南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授、國家史志列傳書法院士劉紹東先生在他的《李園記》中雲:“李園大院,上下三正兩橫,大小房屋百多間,內涵高阜花苑、低窪池亭、鹿柵,牆內外精培松、竹、柞、桂等常綠喬木,全仿蘇杭園林規劃,登阜樓縱覽興坳頭含,龍山尾接、藍河北潤、漣水南朝,東奔馬頭牛牯......乃乾上龍尾發祥之地。”㉓

“李園”確實是一座培蘭植桂的“花園”、一個培養人才的“搖籃”。到1943年全院學生總人數達2000多人。先後有87名教授、46名副教授任教。著名教授有江蘇的錢基博、錢鍾書、廖世承、孟憲承、儲安平、鍾泰、汪德耀,浙江的高覺敷、謝扶雅、朱有獻、金兆均、黃子通,安徽的有楊善基、李修睦、程宗潮、章元石,湖南的有馬宗霍、皮名舉、李劍農、李達、梁希傑、駱鷗凱、周邦式、塗文、劉佛年、顏息庵,江西的有郭一嶺、伍仲、孫光佑,以及其他地方的汪梧封、朱有光、黃渭川、梁國東等。由於有這麼多名師執教,儘管當時國統區一片白色恐怖,但“國師”的學術空氣仍然十分濃厚;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它還是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子投奔它。正像“國師”學子伍大希在《山溝裡有一群名教授》一文中所說的:“藍田光明山,這塊並不富饒的土地,哺育國師好幾年,國師也用辛勤的汗水澆灌了這塊土地,為藍田增添了光彩。50年物換星移,事早已成陳跡;但是這段崢嶸歲月所創造的百年樹人的業績是與日同輝的。”㉔

後來的事實證明,選“李園”為院址,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抉擇。因為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為止,或因其戰略地形,藍田始終未被日寇佔領,而日機也從未轟炸過“李園”。由此看來:把“李園”描寫成小說中的“花園”,還有“世外桃源可避秦”之寓意 ;把“花園”隱喻“李園”,實乃錢大師別具匠心也!令人惋惜的是,當年錢鍾書筆下的“花園”即“李園”已不復存在。在它一百年的生命中,可以說是歷盡滄桑。它已功德圓滿地完成了它的四大歷史使命:“一是繁衍使命。它孕育了李家幾代卓越人才,在這座院子裡走出了民國開國元勳李燮和,誕生了民國一位上將、兩位中將;二是軍事使命。戰時先後作過國民政府的陸軍暫五師師部、野戰醫院和新兵訓練所;三是教育使命。先後創辦過廣義小學、光明山小學、國立師範學院、省立十五中和漣源一中。其中錢鍾書筆下的“花園”——漣源一中已成了三湘名校:在半個世紀裡,就有4萬多學子從這裡脫穎而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四是政治使命。這裡先後作為藍田地方政府機關、漣源縣政府和漣源市政府所在地。”㉕如今,“李園”的宅院已先後被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高達八層的政府辦公大樓——“八角大樓”。“李園”雖不復,“花園”依舊在,風韻卻長存。在這神奇的光明山上繼續演繹著“李園”與“花園”的故事。

錢鍾書在“李園”居住期間還寫下了許多應景即時的舊體詩,收在他的詩集《槐聚詩存》裡。他寫窗外之景“上窗寫影幾竿竹,葉葉風前作態殊”,㉖“吟風叢竹有清音,如訴昏燈掩抑心”;㉗寫田野蛙鳴蟲叫“閣閣蛙成市,點點螢專夜”,㉘ “蛙喧清雨邀天聽,蟲泣知秋吊月亡”;㉙寫傍晚景色“漸收殘照隱殘巒,鴉點紛還羨羽翰,暝色未昏微逗月,奔流不捨遠聞湍”。㉚這些詩句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李園”的情景,與小說《圍城》中關於“花園”的描寫相映成趣。

探究《圍城》之“謎”

四、城名:“藍田”與“上海”之謎

錢鍾書筆下的“圍城”究竟指的“藍田”還是“上海”?《圍城》中沒有說,錢鍾書也沒有說。老先生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看來只有探究史料才能解開這個“謎”了!

事情還得從1941年暑假說起。錢鍾書回到上海,正值珍珠港事件發生,他就淪陷在上海出不來了,於是就開始在藍田“國師”孕育構思的小說《圍城》的創作。1944年開始動筆到1946年完成,用了整整兩年。據此,有人說:“‘圍城’指的是上海,而不是藍田。”“圍城”究竟是指上海還是藍田?在錢夫人楊絳先生在《錢鍾書寫〈圍城〉》一文中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註解:“鍾書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的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㉛這熟悉的地方就是藍田;這熟悉的社會階層就是“國師”的眾生相。更何況《圍城》共九章,其中有四章分別描寫計劃赴湘、湘行路上、三閭大學及離時情景,均與藍田有關,而這幾部分恰是全書的核心內容,也是全書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第五章寫一行人從上海來“三閭大學”途中的故事。第六章至第八章寫“三閭大學”教授的眾生相。關於小說中的方鴻漸、趙辛楣、李梅亭、顧爾謙等人物,都可以在錢鍾書去湖南執教同行的人中找到一些影子;至於“三閭大學”中的袞袞諸公,如高松年、汪處厚、劉東方、韓學愈、范小姐等,也不可能不打上國師的烙印。為此,楊絳先生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一文中說這樣一段話:“高明的讀者承認作者不能和書中人物等同,不過他們說,作者創作的人物和故事,離不開他個人的經驗和思想感情。這話當然很對。”㉜不僅如此,錢鍾書的筆記體詩話《談藝錄》也是在國師時開始起草,並完成該書的一半。錢鍾書在《<談藝錄>序》中說:“《談藝錄》一卷,雖賞析之作,而實憂患之書也。始屬稿於湘西(當時人認為藍田屬湘西——引者注),甫就其半。養痾返滬,行篋以隨。”㉝他生前的好友吳忠匡回憶:“《談藝錄》也是在這一時期草創的,用的是小鎮上所能買到的極為粗糙的直行本毛邊紙。他每晚寫一章,二三天以後又修補,夾縫中,天地上,填寫補綴得密密麻麻。他每寫完一章,就交我閱讀,陶潛、李長吉、梅聖俞、楊萬里、陳簡齋、蔣士銓等的章節我都有過錄本。”㉞在戰時的藍田,日寇的鐵蹄蹂躪到了周邊的邵陽、益陽、寧鄉、湘鄉、新化等地,藍田事實上也成了一座“圍城”。

《圍城》雖撰寫成書於上海,實際孕育構思在藍田。湯宴先生在其著作《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中寫道:“錢鍾書在藍田時間雖短,嚴格說來不到兩年。但對錢鍾書一生都極為重要。比較起來,在藍田是他多產時期。他在藍田著手寫《談藝錄》,出一冊《中書君近詩》,並撰寫了半部《寫在人生邊上》。最重要的是在藍田構思、孕育了小說《圍城》。他是不心甘情願去藍田的,在路上又吃盡苦頭,受盡折磨,心情亦極為惡劣。但事後證之,吃了些苦頭是值得的。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錢鍾書在湘西(藍田)窮山溝裡收穫無比的豐富。所以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也許錢鍾書撰寫《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只是遲早的問題,但可以肯定說,如果沒有藍田之行,錢鍾書絕對不會有《圍城》。如果沒有《圍城》這部鉅著,那麼中國文學史就要寒愴得多了。故藍田雖小,但對錢鍾書及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卻無比的重大。”㉟所以說藍田和“國師”的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為他創作《圍城》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這段話也充分證明“圍城”指的是藍田,而不是上海。

當年,廖世承院長跑了許多地方都不中意,但到了藍田後,一眼就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再加上當時藍田屬安化縣管轄,安化有“安定文化”之吉利,而藍田又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吉兆,於是乎,國師終於“玉種藍田”而落戶此間。藍田是一座千年古鎮,是戰時湖南文化中心。這裡學校林立,商賈雲集,市面繁榮,盛極一時,復有清嘉慶年間“小南京”之美譽。這情景給錢鍾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小說中描寫“三閭大學”所在小鎮:“這鄉鎮絕非戰略上的必爭之地,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嗇的東西──炸彈,也不會浪費在這地方。所以離學校不到半里的鎮上,一天繁榮似一天,照相鋪、飯店、浴室、地方戲院、警察局、中小學校一應俱全。”㊱書中對“三閭大學”與平成縣鄉下小鎮景物的生動描寫,是他對藍田和“國師”生活的細微觀察、切身感受和真實寫照;更是他對人生的感悟。可以說,是藍田滋生了《圍城》,是“國師”孕育了《圍城》,是《圍城》成就了錢鍾書。正如湖南師大副校長蔣洪新教授說:“如果說沒有藍田和“國師”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錢鍾書絕對創作不出《圍城》。沒有《圍城》,錢鍾書的文學成就會大為遜色。”

還有一點值得說明,在安化藍田一帶民間流傳著一個風俗習慣,這就是用溼報紙包著雞蛋在炭火或柴火中煨熟吃。一來可以充飢,二來可以滋補身子。這個法子也被錢鍾書和他的同事們學會了。在藍田“國師”期間,擔任錢基博的助教吳忠匡與錢鍾書一處讀書,同桌進膳,他回憶錢鍾書在國師的情景:“老先生(指錢基博)每天自清晨到深夜,總是端坐在他的大書案前無間隙地、不倦怠地著書立說,編撰中國文學史,寫讀書日記。中書也是整天埋頭苦讀,足不出戶。一般午前的時間,他都用它來閱讀外語書籍,大部分是他從國外帶回來的。剩餘的時間,他閱碑帖,臨寫草書。”㊲他們當時苦志讀書,冬季嚴寒,屋內都用木炭盆生火取暖,每至午夜,我們就用費舊紙包裹雞蛋,用水溼透,投進炭火,蛋煨熟了,我們一人一枚用它作夜宵。”在鄭朝宗先生《懷舊》集《不一樣的記憶》一文中寫道:“1980年《圍城》重印出書,徐先生(燕謀)來信告訴我:‘鍾書君《圍城》一書雖成於滬,而構思佈局實在湘西(藍田)窮山中。四十年前坐地爐旁,聽君話書中故事,猶歷歷在目。’信末附一絕句:‘灰裡陰何拔未成,君來叩首說《圍城》。十年劫火詩書盡,故事偏傳海外名。’”㊳這詩中說的:“ 灰裡陰何拔未成,君來叩首說《圍城》”,說的就是雞蛋煨在爐火中的灰裡,為何沒有來得及撥出來呢?因為錢鍾書趕來敲門了,他急著要將剛剛構思的《圍城》故事,說給徐燕謀等人聽哩。這也說明錢鍾書《圍城》的故事梗概確實是在藍田孕育構思的。“圍城”究竟指的是“藍田”還是“上海”,錢先生生前雖然沒有明說,但謎底已不言而喻了。

關於錢鍾書的《圍城》之“謎”,其夫人楊絳女士在《錢鍾書與〈圍城〉》中已有詳盡敘述,這裡就不累贅了。聰明的讀者不難看出,錢鍾書在《圍城》裡傾注了他的思想感情:“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小鎮的“圍城”是這樣,三閭的“圍城”也是這樣,人生的“圍城”又何嘗不是這樣!也許,錢鍾書為我們設計的“圍城”是一座人生的“圍城”。不管怎麼說,《圍城》是一代宗師錢鍾書為古鎮藍田留下的無比珍貴、無與倫比的文化遺產 。解讀錢鍾書的《圍城》之謎,對於研究“圍城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探究《圍城》之“謎”

【參考文獻】

①孔春輝:《國立師範學院辦學述略》。見邱超文主編:《<圍城>之城——國立師範學院史料集》,第7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1月。

②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見錢鍾書:《圍城》,第380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在該書中作為附錄錄用。

③錢鍾書:《錢鍾書集》4,《圍城》,第135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④劉中國:《錢鍾書:20世紀的人文悲歌》上卷第358頁,花城出版社,1999年。在該書中作為附錄之七錄用。

⑤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14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⑥錢鍾書:《錢鍾書集.寫在人生邊上的邊上》,第185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1月。

⑦楊絳:《楊絳作品精選》散文(Ⅱ),第201-202頁,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⑧錄自《徐燕謀詩草》,轉引自劉中國:《錢鍾書:20世紀的人文悲歌》上卷第367-368頁,花城出版社,1999年,在該書中作為附錄之八錄用。

⑨許國璋:《外語教育往事談》,第209頁,轉引自張文江:《文化崑崙錢鍾書傳》,第56頁,(臺灣)業強出版社,1993年。

⑩劉夢溪主編:《錢基博卷》,第568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⑪袁峰:《書海制鯨龍:錢鍾書的讀書生活》,第202頁,中原農民出版社,2001年。

⑫邱超文主編:《<圍城>之城——國立師範學院史料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在該書中作為卷首彩頁之一錄用。

⑬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230-23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⑭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237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⑮湖南省檔案館藏:《國立師範學院》61-1-8,第49-51頁。見邱超文主編:《<圍城>之城-國立師範學院史料集》,第315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1月。

⑯謝力中:《光明山點滴:一九三九—四0肄業藍田國師回憶》,見《國立師範學院創校六十週年紀念集》,第27頁,湖南師範大學,1998年12月1日。

⑰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24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⑱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24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⑲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20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⑳李忠熙:《歸來重拾李園夢——記湖南藍田、國師李園》,見《湖南師範大學校友》,湖南師範大學校友總會編,2003年下期。

㉑梁世德:《國師今昔索談》,見邱超文主編:《<圍城>之城——國立師範學院史料集》,第91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1月。

㉒蔣洪新:《<圍城>內外的故事:錢鍾書與國立師範學院》見邱超文主編:《<圍城>之城——國立師範學院史料集》,第308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1月。在該書中作為附錄之二錄用。

㉓劉紹東:《李園記》,見李舉民編:《李燮和、李雲龍研究資料彙編之李園點滴》,第16頁,漣源市湘中印刷廠承印,2005年5月。

㉔伍大希:《山溝裡有一群名教授》,見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湘潮》,《湘潮》雜誌社,第54頁,1993年Z1期。

㉕李舉民主編:《李燮和、李雲龍研究資料彙編之李園紀略》,第23頁,漣源市湘中印刷廠承印,2005年5月。

㉖錢鍾書:《錢鍾書集.槐聚詩存》,第4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0月。

㉗錢鍾書:《錢鍾書集.槐聚詩存》,第48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0月。

㉘錢鍾書:《錢鍾書集.槐聚詩存》,第52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0月。

㉙錢鍾書:《錢鍾書集.槐聚詩存》,第5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0月。

㉚錢鍾書:《錢鍾書集.槐聚詩存》,第50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0月。

㉛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見錢鍾書:《圍城》,第38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在該書中作為附錄錄用。

㉜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見錢鍾書:《圍城》,第38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在該書中作為附錄錄用。

㉝錢鍾書:《錢鍾書集.談藝錄》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

㉞吳忠匡:《憶錢鍾書先生》,見沉冰主編:《不一樣的記憶》,第138頁-139頁,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㉟湯宴:《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第226頁,(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㊱錢鍾書:《錢鍾書集.圍城》,第20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㊲吳忠匡:《憶錢鍾書先生》,見沉冰主編:《不一樣的記憶》,第138頁-139頁,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㊳鄭朝宗:《懷舊》,見沉冰主編:《不一樣的記憶》,第115頁,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