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一、定義


如果把莊園從無到有一點點呈現出來,那麼常見的路徑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鏡像模式,一種是考古模式。


鏡像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按照既定的圖紙來建設,最後的呈現和最初的設計出入不大,如同鏡子裡的物體影像投射。


考古模式則不同,在挖掘(建設)之前,最終會呈現出來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最多就是想象和猜測。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對於鏡像模式的建設思路而言,照著圖紙執行就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最終一定會呈現出來。


對於考古模式的建設思路而言,沒有圖紙可以執行,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多少金錢,統統是未知數。


二、鏡像模式


以我掌握的數據而言,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都大有人在,而且,不分伯仲。


拿鏡像模式來說,曾幾何時,規劃先行,幾乎是業內公認的金科玉律。但隨著大量的實踐證明,按照規劃設計圖紙來建造一個新增的莊園空間,如同將一段原木雕刻成一個木頭人。木頭人的雕刻並不難,照著圖紙去雕刻就是了,難得是如何讓木頭人運轉起來。


在這裡,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化。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有些木頭人用的是諸如金絲楠木這類名貴稀有材質雕刻而成,不需要木頭人運轉,但憑其材質就能引起圍觀,雕刻只是錦上添花而已。這就是那些自然資源斌賦極佳的莊園,他們可以打造類景區性質的園區。


有些木頭人是普通木材甚至是朽木雕刻而成,只能化平凡、腐朽為神奇,以巧奪天工之能事,在木材上盡展圓雕、透雕、浮雕之工法,輔以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之圖案,成就一個藝術神話。這就是那些莊主本人極具藝術天賦,或者莊主重金聘請了設計師來打造的園區,這些園區在移動互聯網的加持下,成功的營造了網紅效應。


有些木頭人,無論是材質,還是雕工,都泛善可陳。但擁有木頭人的主人本身就是公眾人物,他們可以憑藉個人IP引流,然後賦予木頭人以故事(品牌),靠不斷製造話題來讓木頭人不斷曝光,進而神話木頭人。

這類園區是莊園界的“仙班”,基本上跳出了“五行之外”,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內。


不得不感慨,大多數的木頭人,都是普通的材質、普通的雕刻、普通的主人,僅僅就是一段具備了人形的木頭。這類莊園,就是俗稱的那些千篇一律的園區。這類木頭人(莊園),人模人樣,看著特別像木頭人(莊園),就是沒有任何特質,淹沒在了茫茫“木頭人海”中。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這類木頭人(莊園)要想火,或者說要想擁有類生命力(持續運營下去的推動力),必須具備特異功能。比如,讓木頭人會唱歌、會跳舞、會飛、會游泳等等。


“特異功能”就是為木頭人(莊園)賦能。


只可惜,這類木頭人(莊園)既然在規劃設計的最初連材質、款式都沒有充分考慮,那麼就更別提賦予其類生命力,為其賦能了。


而類生命力,或者說莊園的獨特稟賦、差異化賣點、市場引領等賦能,決定著木頭人(莊園)存在的價值。


三、考古模式


再拿考古模式來說,此時此刻,我既佩服又擔心的就是這部分群體。每每提及這部分群體,我的腦海就湧現出來一句話: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雖然都要面對未知,但鏡像模式是提前把未知勾勒成已知,而考古模式是拿想象中的已知來憧憬未知。


很佩服以考古模式開發莊園的莊主!汶川地震後,為了救災,空軍空降兵15勇士冒著生命危險從5000米高空奮不顧身跳下,這是一次自殺式的傘降,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的三無條件下傘降,世界軍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


我們可愛的以考古模式開發莊園的莊主,就是莊園界的“空降勇士”。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我之所以擔心這類莊主,是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就像一隻貓,在牆角老鼠洞口看到一段細小的尾巴,他們以為是發現了一隻老鼠,可以大餐一頓,不料,拉出來的是一條毒蛇。


以考古模式開發莊園的莊主,一部分人可以理解成摸石頭過河、探索、試錯,一部分人完全是原動力開發。


所謂原動力開發,就是不以市場為主導,而是以自身的感知為主導,憑著內心的感覺,任性決策,隨意改變,糊塗執行。


四、攻城模式


老實說,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我都不贊成,我比較認可攻城模式。


攻城模式,首先這是一個隱喻。


站在城市的視角下,莊園存在的價值是解決城市消費外溢對戶外空間的開拓,是體現消費升級下新興消費群體對場景消費、體驗消費、健康消費、休閒消費的追求,是個性消費、多元消費下消費者對基於鄉村田園所營造的生活美學、生活儀式和田園藝術的追捧。


站在莊園的視角下,就是要滿足城市人群的消費需求,將城市人引導到莊園來消費,這無疑就是“攻城”,讓城裡人“淪陷”。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都江堰青城灣溼地莊園,成為城裡人打卡的網紅地


攻城模式,其次是戰爭語境。


面對一座需要攻破的城,首先要了解城裡的情況,越具體越好;


其次要在城外做好佈防,做好兵力、武器、糧草的調運和儲備,甚至做好圍城打持久戰的準備;


然後要尋找攻城的時機,至於水淹、放火就不要用了(對於莊園來說要的是城裡的人),要琢磨諸如離間計、美人計、聲東擊西、暗度陳倉等可能採取的戰術;


再然後,要派人城牆下叫陣,要想辦法擾亂對方的軍心、瓦解對方的實力。


當然,對於攻城而言,最好就是不攻自破,迫使對方開門投降。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我們如果把戰爭語境換成商業語境,那就是:


在建設一個莊園吸引城裡人來消費的時候,首先要做好市場分析,要充分了解所依託的城市;


其次是做好資源分析,要充分挖掘在地資源以及可能整合的資源;


然後要做好商業定位和內容匹配,採取有效的營銷策略,要琢磨打綠色健康(養胃養心養肺)牌、晴耕雨讀(自然教育)牌、田園詩畫(康養)牌、男耕女織(朋友圈曬圖)牌;


再然後,要會講歸耕田園的故事,要會拍李子柒風格的視頻,要懂得營造口碑和IP,進而徹底瓦解城裡人堅守城市消費陣地的意志。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溱源洞穴民宿,洞主北斗和YOYO


攻城模式兼具了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的特點,攻城模式需要鏡像模式下的提前規劃設計,也可以理解成必須的提前制定的攻城計劃;需要考古模式下的情懷、摸索和堅守,也可以理解成當失去情報、指揮和糧草後的獨立判斷和對戰機的搶奪。


攻城模式不是照葫蘆畫瓢,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動態的機變。


在攻城模式下,為了瞭解敵情(城裡消費者的需求),時不時需要派出無人偵察機飛到城市上空去搜集情報,然後根據掌握的實時城市數據,及時對城外駐紮的兵營(莊園)做出調整。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外的兵營(莊園)不是提前規劃出來的,而是為了攻城而不斷調試出來的。


有時候,怕城裡人忘記你的存在,還需要到城牆下叫陣(做廣告)。


這是一個交互的過程,也是自然進化的過程。


莊園建設,80%的莊主毀在“鏡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現實中,諸葛亮這樣的指揮很罕見,他可以在出徵前給將領三個錦囊妙計,提前預知戰事的過程,在關鍵時刻給將領以扭轉乾坤般的幫助。


現實中,諸葛亮聯繫不上,身邊缺兵少糧,面對敵人偷營,或突然蹦出來的戰機,孤立無援的將領還不得不打。


城外的兵營(莊園),就是在攻城(吸引城裡人到莊園消費)這一精準目標的推動下,不斷調試,最終演變成了一個新城。


在中國的版圖上,多的是帶“營”的城市,這裡面,很多都是在古時攻城的時候,由城外的兵營最終演變成了城市。


莊園,亦然。


作者:木堯

原創來源:參見莊主(id:cjzz3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