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為何要“一心求死”?對“洞穴喻”的進一步詮釋

在上一篇《柏拉圖的“洞穴中的囚犯”究竟是誰?》

中,我從“洞穴喻”的角度上分析了下為何“洞中的囚犯”不應該是蘇格拉底。在小文發表之後,也有些讀者質疑過我的解讀,其理由有如下幾點:將“囚犯出走洞穴”比喻為人的死亡讓人很難理解;蘇格拉底曾說過自己聽到過神的聲音,因此有可能就是囚犯;無法理解囚徒為何要返回到“洞穴”之中。

就第一個疑問來說,只要閱讀下《斐多篇》蘇格拉底關於“死亡”的觀念,就不難理解我為何會認為“洞穴喻”指的是人的死亡。在《斐多篇》62b中蘇格拉底就直接說了,塵世是一所監獄(φρουρά),眾神擁有(ἐπιμελέιν)我們,而人是眾神的財產(κτήματα)。這在原文上是顯而易見的,但我想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接受這一說法,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大多默認柏拉圖是一名“現代意義上”的哲學家。然而,柏拉圖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人,如今在學術圈早就公認柏拉圖有可能是古希臘的某種秘密宗教(例如,奧爾菲斯教)的信徒和修行者——這種學說是“不當公開說的”(ἀπόρρητος),這也是蘇格拉底的原話。

關於第二點,我反而想多談一談,那就是“蘇格拉底之死”究竟是什麼樣的?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囚犯”就是蘇格拉底主要就是因為以下這個場景:“囚犯”返回到洞中之後,他想要“啟迪”眾人,眾人卻想捉住他並殺死他。這難道不是蘇格拉底的境遇麼?

蘇格拉底為何要“一心求死”?對“洞穴喻”的進一步詮釋

蘇格拉底之死

不,還真不一定是。

我想說的是,這可能只是很多人的一種“刻板印象”而已,即我們習慣把“蘇格拉底之死”想象成了一個大眾聯手殺死哲學家的故事。然而,真相卻並非如此。關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之死”的描寫需要參考的是《申辯篇》,而如果稍微認真的閱讀下該篇作品,就會發現它跟之前的那種“刻板印象”還是很有差距的。

首先,這兩個故事之間最不符合的地方就在於《申辯篇》中並非所有的人都想殺死蘇格拉底!在“洞穴喻”中,洞中囚犯幾乎都想殺死這個歸洞之人,但是《申辯篇》中至少有接近一半的“陪審團”成員不認為蘇格拉底有罪——如果不是對方聯合控告他,他是有機會翻盤的。

其次,從法律到人情上,蘇格拉底都是可以不死的。雅典的制度是允許一個類似“保釋金”的制度:蘇格拉底若是繳納一定數額的罰款,就能免死。雖然他宣稱自己是個窮人,無力支付這筆贖金,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他是有很多富裕的學生和朋友的,他並不是無法湊齊這一筆錢。因此,即便是眾人制定的法律上也沒有一定強制他的死亡。另外,在蘇格拉底被判刑之後,他的好朋友克里託和很多人都是可以賄賂獄卒的,幫助他逃走的,但是他仍然拒絕了(

見之後的《克里託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雅典並不是一個“洞穴”,也並非所有的人都想要蘇格拉底的命,而是他簡直可以說是“一心求死”。

第三,蘇格拉底為何想要求死,這才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對於哲學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眾神派來的一隻不友善的“牛虻”。很多人都會從政治哲學的“正義”角度去詮釋蘇格拉底的行為,即他認為自己的死亡恰好構成了對雅典某些“自以為義”人的嘲諷,他的敵人認為解決掉他這個“有問題的人”,就等於把問題解決了。在這種解釋框架下,蘇格拉底被解釋為了一個慷慨赴死的革命者,他之所以不恐懼死亡,是出於道德上的高尚情操。但是,這種解釋實際上跟第一個疑問犯了相似的謬誤,即我們把蘇格拉底“現代化”了。我們忽略了他本來是一個古希臘人,他之所以不恐懼死亡,既可以說是出於道德的情操,但也是出於他對眾神的信仰——他相信靈魂的永生以及輪迴,也相信死後的審判,即由

那些正直的神靈所主持的真正的審判——我們不能完全忽略了這些因素對蘇格拉底的影響。

蘇格拉底為何要“一心求死”?對“洞穴喻”的進一步詮釋

有人認為,古希臘人的輪迴信仰跟印度人的輪迴信仰有可能同源

如果這樣的一種觀點得到承人,那麼我們對於靈魂為何要返回到洞中其實也就有了一個新的答案。在政治哲學的解釋下,這是一個正義的“靈魂”必然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從宗教哲學的角度來看,那麼實際上這是因為人類靈魂的“輪迴”(κύκλος,《斐多篇》72b)

在柏拉圖的哲學之中,人的靈魂自天界掉落下來,沉溺於“肉體的感覺”之中。很多人類的靈魂由於沒有接受充分的哲學訓練,無法擺脫這種“感覺”的,他們甚至於說是無法走出“洞穴”的,只能在洞穴之中“循環”。然而哲學家的靈魂在眾神的帶領下,則有可能走出“洞穴”一觀,可這也並不能保證靈魂忘記自己在洞中的“感覺”,因此一部分哲學家的靈魂仍然會有可能返回到洞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