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不孤》

自古以來,杭州就有“三大怪”——“ 斷橋不斷,長橋不長, 孤山不孤”。斷橋不斷,只是白素貞的肝腸斷; 長橋不長,只是“十八相送”情誼長。那麼,孤山,為什麼不孤呢?

今年三月疫情期間的一天,我去爬山,恰巧登上了龍井寺後的棋盤山。

從棋盤山頂向西眺望,但見一島孤峙於西湖水中,我知道這座島叫孤山,因為在西湖周邊的一百餘座群山中,坐落在湖水中的只有孤山這一座。


《孤山不孤》

從高處看過去,小島被密密匝匝的叢林所覆蓋,像一隻巨大的黛青色的螺螄靜靜地漂浮於水中,既美且仙,正如白居易在《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中所云——“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水中央”。

不過,這湖中小山看起來著實孤單,只能和它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相依相伴,一副形影相弔的樣子。

到了四月初,疫情緩和,公園陸續開放,突然間又想起了孤山。


《孤山不孤》

從杭州的城西去孤山,要先到北山路;北山路,是杭州最美的街路,人們甚至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道路之一。

《孤山不孤》

從北山路的東端,上斷橋,到白堤。沿白堤走了半晌,發覺路邊的畫風突變,之前右邊的湖水,突然間變成了陸地。抬頭細看路牌,發現這路已不叫白堤,而叫孤山路了。我這才知道,這孤山路和白堤,原本是連在一起的,難怪,老杭州人也管白堤叫孤山路。


《孤山不孤》

白堤與孤山路交界處,是“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背倚孤山,面臨外湖,是真正的依山面水;再加上接白堤、斷橋,守著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一年四季出盡了風頭!

不過,“平湖秋月”最美的時候要數秋日。秋高氣爽之時,西湖水平靜如鏡,皎潔的月亮悄悄地爬上高空,滿懷熱忱地把月光灑滿湖面。月光與湖光,愛憐地交織在秋色裡,真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啊!


《孤山不孤》

這樣幽靜迷人的景色,不看著實可惜。不過,就算不能親臨,聽聽平湖秋月的古箏曲、鋼琴曲、二胡獨奏曲,或者是鋼琴古箏簫,也是極有意蘊的!

我從“平湖秋月”沿孤山路向西行,路上的遊人如織,和白堤、斷橋上一樣熱鬧。每隔幾米,道路右邊就會見到一個深宅大院。這樣,我路過了浙江博物館 、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舊址、蘇白二公祠…….孤山,果然是不孤的!

《孤山不孤》

孤山路的31號,是西泠印社的南門。印社在一片片梧桐林蔭掩映中,白牆黛瓦,牆上黛色的圓形門洞和同樣是黛色的方形鏤空窗框相得益彰。


《孤山不孤》

進入大門,是一蓮池,池後有一飛簷翹角的堂屋,因屋旁蒔有兩棵柏樹,故叫“柏堂”;“柏堂“的西邊,有一硃紅色閣房,因四周多竹,叫“竹閣”。


《孤山不孤》

看到“柏堂”和“竹閣”,便想到“孤山寺”。


《孤山不孤》

“孤山寺”,為南朝陳文帝天嘉元年天竺僧所建,是西湖湖畔有文字可考的最古老寺廟。那時候,它叫作“廣化寺”。《鹹淳臨安志》中有記載曰:“陳文帝天嘉二年建廣化寺,寺有當時所植二柏……僧志詮作堂於其側名曰柏堂。”


《孤山不孤》

我沒見過孤山寺,只知道它在歷代文人雅士中極受寵,元稹、蘇東坡、林和靖、俞樾都撰詩文讚頌過它。最有名氣的,莫過於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句句皆為經典,堪稱是千古奇文!


《孤山不孤》

大概是愛屋及烏,人們也特別喜歡寺廟旁的“柏堂”和“竹閣”。蘇東坡曾作《孤山二詠並引﹒柏堂﹒竹閣》,其中《柏堂》曰:“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姿尚宛然……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竹閣》曰:“海山兜率兩茫然,古寺無人竹滿軒。白鶴不留歸後語,蒼龍猶是種時孫……”

“竹閣”,據說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所建。那時候,他因忙於公務至深夜,不便回家,夜宿於這“竹閣”中。他曾作《宿竹閣詩》曰:‘晚坐松簷下,宵眠竹閣間”,還作《竹樓宿》曰:“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可見他對這“竹閣”是愛至深賞至真,情至真賞至深!


《孤山不孤》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孤山寺”大殿因大梁被白蟻蝕空而拆除,但人們只一看到“柏堂”與“竹閣”,依然會想起曾經的那座古老的寺廟!

現在,孤山寺所在的地方叫“西泠印社”。


《孤山不孤》

人們常說杭州有“三西“——西湖、西溪和西泠。西湖,不說你也明白;西溪,說的是杭州城市中的一塊”綠肺“——西溪溼地;而西泠,便是這“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孤山不孤》

“西泠印社”是中國印學的發源地,自清光緒三十年創建以來,天下文人雅士就經常聚集在孤山這裡切磋琢磨。而今,園內,閣、樓、亭、坊、塔、館樣樣俱齊,皆是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山壁上摩崖石刻,俯仰之間盡是草木碑亭,儼然是江南特色園林之中的極品。


《孤山不孤》

但在這樣的地方,我的興致全然不在這些草木山水和花鳥魚蟲上,滿腦子只是這園裡的人:“西泠四君子”,印社發起人丁仁、王褆、葉為銘、吳隱;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他們募資收購,修室造閣,把流失在海內外的金石篆刻保存在這裡,他們研究印學,兼及書畫,每有大型活動,遍及海內外的四百餘名會員齊聚孤山,孤山,何曾孤獨過?


《孤山不孤》

在這裡,我看到很多真正的“寶物”:在漢三老石室裡,有距今1900年前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以及十餘塊自漢魏以來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在印學博物館裡,“天下第一印”的漢白龍印鈕章、罕見的先秦陶拍、封泥、秦漢古璽絕品、存世最早的明代顧氏集古印譜、明清以來各印章藝術流派大師的原物……

《孤山不孤》

在西泠印社半山腰鴻雪徑旁的石壁上,有一佈滿青苔的石匣,裡面藏著李叔同的93枚印章。


《孤山不孤》

弘一法師出家之前,將這些印章贈與西泠印社,葉為銘仿昔人“詩冢”、“書藏”之意,在鴻雪徑的石壁上開鑿庋藏,外覆石碑,鐫陰文小篆“印藏”二字,並石壁旁邊雕刻六行隸書跋文曰:“同社李君叔同,將祝髮入山,出其印章移儲社中,同人用昔人詩冢書藏遺意,鑿壁庋藏,庶與湖山並永云爾。戊午夏葉舟識。”


《孤山不孤》

看著這些古樸的藏寶石屋,就想到方才在遁庵西邊牆下鑑亭內石柱上由吳隱撰、吳昌碩題書的對聯——“攬景鑑湖同鷗鷺盡堪尋舊侶,成仁泰山重松筠猶自仰清風。”在這個紅塵世俗裹挾著的地方,尚有這樣的一座藝術的孤島,它在這裡靜靜地佇立了一百二十年,堅守著中國士大夫的金石精神和孤傲信仰,——孤山,確實是孤清自傲的!


《孤山不孤》

路蜿蜒著,繞孤山南麓而去。在路西端的盡頭,是中山公園的南門。


《孤山不孤》

中山公園也叫孤山公園。南宋時,理宗皇帝在山上興建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去了作御花園。後來,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宮。


《孤山不孤》

這風景優美的孤山,一直被孤家寡人所擁有,難怪明末·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說——“孤山不孤,君心孤。”


《孤山不孤》

孤山上的亭有很多。北麓的“雲亭”是清末民初詩詞書法金石名家許炳璈建造的,亭的名字取自不遠處敬一書院內一堵石牆上雕刻的一行大字——“孤山一片雲”; 南麓的“六一泉亭”,取名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他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而清行宮內的“西湖天下景”,亭名則來自蘇軾的“西湖天下景”詩句。


《孤山不孤》

位於孤山之巔的四照亭,建於清雍正七年,清世宗雍正皇帝曾為之御題“雲峰四照”四字,乾隆皇帝南巡時,又御題其為“行宮八景”之一;中山公園內的“南洋華僑賑災紀念亭”,其實有兩座,西邊為“武亭”,東邊為“文亭”,是為紀念南洋華僑資款救濟浙江水災而建。


《孤山不孤》

“中山紀念亭”是為紀念孫中山而建,萬菊亭為紀念在杭州舉辦第一屆菊展的張又萊而建,團結亭是為紀念闢建中山公園而建,而坐落在敬一書院東南面的範公亭,是杭州第一個紀念范仲淹的景物……

在孤山大大小小十多座亭裡,我以為最有趣的當屬放鶴亭。


《孤山不孤》

放鶴亭坐落在山的東北角,初建於元代,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式建築。


《孤山不孤》

我喜歡放鶴亭,不單單是因為這座“放鶴”的亭,更是因為亭子裡這個“放鶴”的人——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他的詩好,有三百餘首,有很多收藏於故宮繪畫館內。他寫的《山園小梅》膾炙人口,其中有一句沒有人不喜歡——“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古往今來,關於梅花的詩詞數不勝數,卻再沒有比這一句更傳神的了!只有和梅樹朝夕相伴的人,才能寫出這樣意蘊深遠的千古詠梅絕唱!


《孤山不孤》

林和靖在孤山蒔植梅樹三百多棵,養了兩隻鶴, 他常駕小舟訪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如有客人來訪孤山,他的童子就把籠子裡的鶴放出來,林和靖見鶴,便調船而歸。宋朝的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人事二》中記載:“林逋 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遊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


《孤山不孤》

我這時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幅“梅林歸鶴”的畫面來:雪白粉紅的梅林上空,一隻美麗的鶴翩躚著、飛舞著、縈繞著……

放鶴亭內,置有南北朝鮑照所著的《舞鶴賦》刻石。賦文中的舞鶴眼帶硃紅,頂凝丹紫,伸頸放歌,纖細婉轉;它往復徘徊,飛騰摧折,跳躑如飄蓬,舉翅似飛雪;它輕盈凌亂,晃影交錯,一團煙霧,若無毛羽;它面臨蕭瑟的驚風,望著流瀉的月光,時而收攏白翅對水弄影,時而抖動玉羽俯視丹頂;它早晨嬉戲於崑崙的芝田,黃昏又在仙家的瑤池飲水; 它勢如風去雨來,星散雲飄,令舞姬神情沮喪,叫歌童心裡自愧……好一幅妙曼悽婉的舞鶴圖啊!

全賦466個字,為清康熙帝南巡杭州時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字跡亦龍飛鳳舞,同這文中的舞鶴一樣栩栩如生。

曾以為這個林和靖是個薄情寡義之人,他結廬於孤山之上,一生不娶不仕,植梅養鶴寫詩,還自謂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然而,讀了他的《長相思》——“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便覺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卻是一種最深沉的情懷!

站在放鶴亭遠眺,想著這古往今來,有多少雅人韻士喜歡這座孤山啊!

白居易喜歡它,稱它是“蓬萊宮在水中央“;蘇東坡也喜歡它,並賦詩曰:“柏堂南畔竹如雲,此閣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鶴氅,不須更畫樂天真。“錢塘絕代佳人、才女蘇小小喜歡它,在生前說:“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負一生愛好山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喜歡它,在她的遺願中說:“若不幸犧牲,願埋骨西泠。” “西泠印社”的文人雅士們喜歡它,弘一大師李叔同喜歡它,理宗皇帝喜歡它,康熙皇帝喜歡它,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歡這座小山,在他古稀之年,最後一次來到孤山,望著孤山秀麗的風景,吟誦道:“常涵古往今來月,不異雲容水色天。” 他還把他的文學寶藏——由他親自主持修撰的《四庫全書》贈與孤山,收藏於文瀾閣內……

《孤山不孤》

這些名人志士們,給孤山留下了三十多處好風景!看來,這座名叫孤山的小島,從來就沒有孤獨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