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通品嚐一場舌尖上的“春日盛宴”

又到一年春暖花開之時,記者蒐羅通城大街小巷,幾道美味,帶您一口咬住春天——

圖片

圖片

圖片

時令鮮貨:春魚餛飩

如果說江南春天的味道是碧螺春和太湖白魚,那麼對南通人來說,一定是一碗春魚餛飩了。記者專門採訪了美味“創造者”——左申前、陳玲夫婦,探尋通城春日美味背後的奧秘。

左申前夫婦的這碗春魚餛飩,個大料足,配料格外講究。嘬開餛飩皮,就能吃到一整片魚肉。春筍和豬肉一比一,雪裡蕻先剁碎炒熟,按肉餡兒的四分之一比例放入。攤開一張餛飩皮,一勺筍肉餡,疊上一片小春魚,再捏緊包起,一個餛飩就完成了。

“這一碗春鮮與海鮮的組合,只有這個季節在我們長江入海口這裡才有,過了清明就不好吃了。”曾在德國從事餐飲行業長達6年之久的左申前對食材要求極高,夫婦倆介紹,春魚和小黃魚都是這個季節的鮮貨,但春魚更為鮮嫩,所以他們只選用當天最新鮮的春魚做原料。一條春魚片兩片,也就是說,一條春魚只能包兩個餛飩。

為了保證質量,他們每天只處理200條春魚。魚肉調味上漿做餡,片下來的春魚脊骨則用油煎,煎到些微金黃,開水下去大火燒開,30分鐘後,奶白色的魚湯頓時味香撲鼻。另燒一鍋水下餛飩,熟餛飩撈出後放入魚湯中,放幾粒蔥花,趁熱咬上一口,春的滋味便在這味蕾中綻放,足以讓人“鮮掉眉毛”。

自然饋贈:冷蒸、枸杞頭

春天,萬物生長。對於吃貨來說,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好吃的。

每年這個時候,港閘區唐閘鎮街道長岸社區居民顧漢章都會做上幾鍋冷蒸,與家人、朋友分享。田埂上,挖上一勺綠油油的冷蒸,撒上白糖,便一口咬住了春的氣息。

顧漢章介紹,做冷蒸的原料是元麥,採摘時間特別有考究。採早了麥粒還只是漿汁,採晚了又過了最鮮嫩的時節,只能磨粉。也就是說,一年中適合做冷蒸的也就二十幾天。而對於顧漢章來說,冷蒸只有當天做當天吃,才能品出麥子的清香。因此,他清晨就要起床,去自家的田裡掐下初熟的大麥頭,除麥芒、麥殼兒,脫粒、篩留。接下來的炒麥粒環節特別關鍵,顧漢章做了幾十年,才越來越嫻熟。他說,炒麥粒必須在柴火灶上進行,煤氣灶可拿不住那火候。文火炒制一刻鐘左右,青麥仁就可以拿去脫皮,冷蒸也就製作完成了。剛製作完的冷蒸色澤青碧,麥香濃郁,質地鬆軟,入口糯韌,風味獨特。

不起眼的野菜也是春天的美味,一種名為枸杞頭的植物成為南通人餐桌上的時令美食。春天的枸杞頭鮮嫩、味淳,確實是一絕美野蔬,得到了不少方家的青睞。枸杞頭的吃法其實簡單,開水焯過、瀝乾,堆在白瓷盤中,淋上麻油、醬油、醋,加了胡椒末,最好撒點白糖,去其微微的苦澀,馬上就有一股清香滋味直往鼻孔裡鑽。夾上一口,細細品味,頓覺齒頰留香。也有清炒的,無非是油鹽爆炒,剛斷生,馬上裝盤,上桌,碧綠生青,堆在藍花瓷盤裡,熱氣騰騰中,活色生香,吃上一回,就心甘情願地愛上它了。

街頭美味:雞蛋餅

隨著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通城的街頭巷尾又熱鬧了起來。藏匿在各處的小吃店又紛紛開門迎客,使出十八般武藝挑動著人們的味蕾。對於老南通來說,有一道春天專屬的美食令人期待,那就是雞蛋餅。

說起雞蛋餅,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嗎?在市區東大街的一間早餐店,老食客告訴記者,最最傳統的老南通雞蛋餅只有春天才賣,“春天雞蛋多,又便宜,所以我們小時候只有這個季節才能吃上雞蛋餅。一口咬下去,就滿足了。”

下午四點,記者在這家早餐店看到,已經有不少顧客在排隊購買蛋餅了。傳統的南通雞蛋餅不是雞蛋灌餅之流,亦不是煎餅果子之流,而是攤雞蛋與油餅的組合。每天晚上,老闆都要連夜和麵,經過整整一晚的發酵,麵糰蓬鬆暄軟。早晨賣完油條,剩下的麵糰裹上蔥花,下午就可以做雞蛋餅了。顧客點單後,老闆娘取一塊麵團擀圓,一拉一抻之間,一張薄薄的圓餅就做好了。圓餅攤在鐵板上,受熱迅速“長胖”。隨後,老闆娘轉身拿起一個雞蛋在碗上一敲一放,蔥花和鹽往杯裡一撒,拿起筷子快速攪拌好之後把蛋液往鐵板上一倒,待微微凝固後,將熱氣騰騰的油餅往上一放,伴隨著“滋滋滋”聲響,香氣撲鼻。老食客說,雞蛋餅還有一種“奢侈”的吃法,由單面蛋升級為雙面蛋,一口咬下去,雞蛋的鮮香搭配麵餅的鬆軟,心情瞬間就愉悅了起來。

本報記者黃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