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原創 BioArt BioArt 今天


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糖的味覺是對於人類與動物來說最基本的感官知覺之一。毋庸置疑的,人類對於糖的強烈喜好傾向(糖是人類的主要營養來源)在人類的演化史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然而,現今社會中,過度攝取糖分卻可能會引起許多健康上的隱憂,例如肥胖、糖尿病等等。


為了健康考慮,人們開發了許多代糖用於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造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s) 。這些人造甜味劑雖然能“欺騙”我們舌頭味蕾的甜味受體而產生貌似糖的甜味,但效果卻不能真正地代替“真糖”,這背後的機制是什麼呢?


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2020年4月16日,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課題組(共同一作為博士生陳輝宇 (Hwei-Ee Tan) 和Alexander Sisti)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研究人員利用c-Fos免疫組化和fibre photometry 發現了一個只對糖(而不對代糖)有反應的大腦區域。藉助於斯坦福大學駱利群課題組研製的TRAP2小鼠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在‘糖神經元’表達TetTox( tetanus toxin light chain),發現當抑制該腦區域裡對糖有反應的神經細胞時,小鼠不再對糖產生渴求與偏愛。為了更深入地解剖糖信號的根源,研究人員利用了兩種示蹤技術,包括將pseudotyped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 (EnvA-RABV) 注入大腦和將逆行運輸性cholera toxin subunit B 蛋白結合熒光團(CTB-conjugated fluorescent dye)注入小腸的相關方式,以及針對迷走神經的神經元施行了在體鈣成像的方式,發現這些‘糖神經元’從迷走神經以及小腸接收信號,揭示了腸道-迷走神經-大腦途徑。最後,研究人員利用化學遺傳技術在小鼠的‘糖神經元’裡表達了有激活性的人工設計受體(

hM3Dq,一種人工設計的受體只被人工設計的藥物激活,Designer Receptor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英文簡稱DREADD),並在飲水中添加了一點DREADD系統中人工設計的藥物(氯氮平,Clozapine),通過DREADD系統,研究人員就能以Clozapine小分子化學物操控小鼠的‘糖神經元’和相關行為讓小鼠對一個原本無偏好的飲料口味產生新偏好。第一作者陳輝宇說:“當我們在飲料裡添加一種可以特異性激活‘糖神經元’的化學物質,小鼠竟然表現得好像在攝取真正的糖分子一樣!”


總之,研究人員不僅揭示了人體對代糖與糖不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也首次揭示了一條糖成癮的環路即腸-迷走神經-大腦通路。


原文鏈接:

doi.org/10.1038/s41586-020-219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