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晨宇歌曲的評價兩極分化?

gaoyan1989pm


出道7年來,華晨宇的聲名漸大,對其音樂的評論兩極分化也愈發明顯:喜歡的人甘之若飴、稱其“鬼才”;不愛的人則認為他注重技巧和多嘶吼,劍走偏鋒、難以接受。

其實,這完全符合一個才華音樂人的成長軌跡,如果單純是為了迎合大眾興趣進行創作,他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這句話也適合龔琳娜、薩頂頂等人。同樣,只有接受和包容多種“個性”和“風格”的音樂,流行樂壇才能持續保持活力、精彩紛呈。

13年《快樂男聲》,華晨宇攜《無字歌》參賽,因為尚不會寫詞,這首歌沒有歌詞,甚至沒有歌名,從那時起,音樂就只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當時臺上作為評委的陶晶瑩和尚雯婕,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陶晶瑩率先叫停,並直接發問,你的人生快樂嗎?她的心裡,《無字歌》這首歌怪,華晨宇這個人更怪,或者說,她在沒有真正進入到歌裡的意境前,就已經否定了這種風格,也不會繼續給演唱者機會。

尚雯婕卻堅持讓華晨宇繼續唱下去,很明顯,她感知到了《無字歌》裡帶有的靈魂。從對華晨宇的點評也能看出,被稱為“異類”“電子音樂先鋒”的歌手尚雯婕,對音樂人有著更加敏銳的嗅覺。她對華晨宇的認同,並非只是簡單的惜才愛才,更準確的說,是來自同類人的惺惺相惜。

如果沒有尚雯婕,《無字歌》的表演就會中斷,陶晶瑩也就沒有機會看到完整的華晨宇。最後她評價華晨宇是“最獨特”的,也給了他“通過”,這也表明,通過《無字歌》,陶晶瑩或許並未真得開始欣賞華晨宇,但她或多或少已經感知到,這個人的音樂創作是厲害的。

陶晶瑩彼時對待《無字歌》的態度,與如今很多人對華晨宇的認知,非常相似:還沒有代入式地欣賞,便過早下了定義。

演唱《無字歌》前,華晨宇說,他的音樂不會抒寫親情、友情和愛情,就是在唱自己。既然是表達自我,音樂中帶有的“嘶吼”和表演形式,就是本真、自然的情緒彰顯。不能沉浸到華晨宇營造的聲光世界,永遠站在局外人的視角,所謂“炫技”評判,這是來源。

而欣賞華晨宇的人,也不只是單純沉醉於他的音樂魅力,而是通過他的音樂,多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好像愛這個世界啊》是感同身受的痛,《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是設身處地的愛;《煙火裡的塵埃》是孤獨、也是放縱,《齊天》是桀驁不馴,也是萬象皆空。

在所有的原創曲目中,華晨宇都寫入了自己的解讀,然後用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做出了呈現。他的音樂是一個小宇宙,有光、有愛、有冷漠、也有溫暖,只有真正進入他的思想,才能體會到他的磅礴。

“如果你不喜歡我的歌,請閉上耳朵;接下來要大開殺戒,穿透你的耳膜”。《異類》這首歌的歌名,貼切地道出了華晨宇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而這句唱詞,則十分霸氣地說出了他的追求。

曲風上的獨樹一幟,在聽眾已經習慣的流行音樂這條路上,華晨宇幾乎是在逆流而上。即便出道數年之後,他的歌依然被認為是“小眾”,但這絲毫沒有更改他的初衷,生活中的安靜少年,早已成為自己舞臺上的鬥士,一邊繼續吟唱自我,一邊開始大殺四方。

搖滾樂初興起時是“叛逆”,周杰倫剛唱歌時是“念詞”,就連鄧麗君的歌也曾被叫做“靡靡之音”。音樂喜好上的兩極分化,從來不代表沒有生存空間,而恰恰說明了它有繁衍生息的無限可能。




在家的生活


華晨宇的歌曲評價兩極分化的情況,從上了這季的《歌手》以後,越發明顯了。


而華晨宇又來參加《歌手》呢,據說還是臨危受命,被請來救場的。


本以為觀眾們依舊像之前一樣期待華晨宇的表演,沒想到在節目播出後,華晨宇的歌曲評價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


華晨宇第一場表演了《寒鴉少年》,這時還沒有受到太多批評,並且還奪得了第一期的冠軍。


普通觀眾也表示這一首《寒鴉少年》真的很不錯。


不過從第二期,華晨宇表演了《鬥牛》開始,就逐漸出現了說“華晨宇唱歌不好聽”的聲音。


而這期的《鬥牛》,還讓華晨宇以409票的絕對優勢打敗了奇襲歌手劉柏辛,


最後還又奪得了冠軍...


知名樂評人耳帝寫了一篇樂評,誇讚《鬥牛》這首歌的優點


評論中大部分都是空瓶的粉絲們,看到這段小主只想說,你們不去做樂評人也太虧了吧!


翻過粉絲的評論以後,終於看見一條路人回覆的評論


還有人在感嘆華晨宇粉絲那極強的空瓶能力:


於是,#華晨宇難.聽#也慢慢刷上了熱門,


順著這個話題,小主還發現華晨宇竟然都有黑粉bot了


三萬的粉絲數是不能和嘲羊區bot比,不過更讓人在意的還是這個bot以前的名字,是叫花子bot...網友們都是起名鬼才嗎?


看了看這個博主發佈的圍脖內容,除了發一些華晨宇唱歌的視頻外


更多的則是在討論華晨宇的粉絲?


有一說一,華晨宇的粉絲,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評價華晨宇的歌難.聽這件事上,做出了很大貢獻。本來大家都對華晨宇還有些好感,結果粉絲整天給華晨宇帶上“華語樂壇領軍人物”“華語樂壇領軍唱作人”的title


當有人說華晨宇難.聽時,他的粉絲就會在下面評論


正是粉絲的種種行為引起了路人的反感,在看了《歌手》以後,聽過華晨宇唱的歌,再想起粉絲吹過的牛,能不讓路人們氣憤嘛


如果說每個人審美不同,讓大家不能接受華晨宇“華語樂壇領軍人”這個稱號,那麼“華語樂壇領軍唱作人”這個稱號可能就更要受到質疑了


有網友扒譜了華晨宇的《失戀無字歌》和齊柏林飛艇《天梯》,


這兩首歌的相似程度也讓一些網友們直接表示華晨宇抄襲


再說回對華晨宇的評價,有網友說華晨宇唱歌總是用一個模式唱所有歌,吟唱、高音、rap、吟唱,最後結束。


但在《歌手》第五期,華晨宇做出了大膽的改變,在一個固定鏡頭面前演唱了陳奕迅的《我們》


這種像是直面觀眾訴說著自己的故事的演唱方式,讓單身已久的小主也有一丟丟感動了呢,不過看看大家的評論,感覺好聽的都覺得很感動


小主認為華晨宇還不像一些流量明星歌手那樣,出的專輯和歌曲只有粉絲買單。華晨宇的歌曲都在表達一定的主題和內容,向聽眾們傳達著他的思想。


而他本人也在嘗試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搖滾、重金屬、雷鬼等,都有涉獵。


至於為什麼他的歌曲評價兩極分化如此嚴重,大概正如這位網友說的,是實力還不夠吧,沒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出圈的作品。


就算是粉絲一直吹上天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銷售的專輯裡有多少是真正的純歌迷(非刷榜死忠粉)買的呢?


而且在這種理性討論的帖子下總是這樣吹業績有多厲害真的很敗好感誒...


現在提到華晨宇,小主印象最深刻的歌曲還是當初那首《煙火裡的塵埃》呢...


一首歌好不好聽,大家還是見仁見智,畢竟音樂圈也存在鄙視鏈啊,喜歡什麼都是自己決定的。如果不喜歡,那就切下一首歌就好啦!


深夜八卦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一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愛華晨宇的歌。

一.他獨特具有極強的辨識度

第一次認識華晨宇是《天籟之戰》張藝興作為嘉賓的一期,我是去看張藝興的。

聽到花花改編的《爸我回來了》,真的驚了。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每一句唸白都很能打動人,在高亢的時候聲音通透又有一定厚度。

音樂有態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他一下子被我記住了。

如果你看音樂類節目,一定常聽到評委點評說“你的聲音很有辨識度”。辨識度能讓聽眾迅速記住你,華晨宇便擁有極致的辨識度,這份辨識度維度更寬,體現在他對音樂的整個理解。

花花自己說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但是與眾不同的人又會被別人嘲笑是怪物。他的心中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不會因為外界的聲音而改變,這樣一份強大才讓他保持了獨特,不隨波逐流。

每個人都渴望堅守本心,但是生活讓我們不敢堅守,所以人們更珍惜華晨宇的獨特。

二、他的音樂風格變幻多端

從那期認識華晨宇後,我就開始追《天籟之戰》,他的每一首改編讓我驚喜。

他本身也像個寶藏,你以為他是擅長搖滾的,他下一首抒情歌曲唱得潸然淚下,你驚訝他兩種風格都能駕馭,下一首發現他的說唱也很棒,還會寫歌會改編。

三、他在舞臺上全身心演繹歌曲

對比一下,更發現他的舞臺是與別人不同的。

有些歌手的歌傳唱度高,也很打動人心,但是更適合在家裡打開音樂app戴上耳機慢慢欣賞,屬於唱片質嗓音,放到舞臺上整體表現力會打折扣,比如毛不易。

但華晨宇是屬於舞臺的。他的每一場live,除去聲音,他每一個眼神、表情、動作,都在為了傳達歌曲情緒服務,他的全身心都在表達歌曲。如果你投入的欣賞,就會被他帶動情緒的起伏,這也是為什麼在現場的觀眾總是很多人流淚。

他的技巧可能沒到極致,他的音色可能不是唱片質,但他在舞臺上能夠輕易掌握觀眾的情緒。

跟第二點一起總結一下就是,他是唱rap裡唱功最好的,是唱功好的裡最會寫歌編曲,是會寫歌編曲裡舞臺最炸的。

四、他始終堅守初心

一些歌手取得一些成就後,會轉戰影視圈,影視歌三棲大有人在。同年出來的快樂男生,歐豪、於朦朧,都轉到影視圈了。

可華晨宇跟卻還是13年那個華晨宇,音樂初心始終沒變。

只要他始終是那個堅持初心的華晨宇,那麼他的音樂道路就是不可估量的。

浮躁的娛樂圈裡,能這樣堅守初心真的很難得。

再來說說為什麼有人對他的歌曲欣賞不來。

一、他的音樂不符合大眾已有經驗

2013年快樂男聲,華晨宇在全國總決賽9進8的表演前說起他音樂的興趣啟蒙,是在6歲的時候打開電視聽到一首交響樂,他聽哭了。

6歲的時候我們在聽什麼?聽得懂交響樂?這份音樂感知力,你品,你細品。

不誇大的說,他是音樂上的天才。

哥白尼40歲時提出日心說,遭到了教廷的強烈反對,因為他的理論不符合人們經驗,甚至是顛覆性的,人們對顛覆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

周杰倫的音樂一開始也被人們稱為“大舌頭”“詞都聽不清唱得什麼”,隨著時間流逝才漸漸接受,他成為了一個標杆一樣的人。

音樂就像是一種語言,表達著喜悅、興奮、悲傷、苦痛,但是很多聽眾只關心第一耳聽得符不符合主流標準的好聽。

《快男》海選時蔡國慶、陶晶瑩在聽到《無字歌》時,一樣在沒認真感受前便以自己的主觀經驗武斷下判斷,皺眉叫停,不是他們不懂音樂,是經驗固化讓他們一時理解不了新鮮的表達。

好在華晨宇聰明的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將自己的音樂用一種適合更多人審美的方式呈現,評委們開始接受了他的獨特。

也有很多聽眾聽懂了他的表達,感受到了那份情緒,自然就很愛他。

二、他的歌曲有大愛

現在音樂的主流都是歌頌小愛,最多的是歌頌愛情,然後是歌頌親情、友情,或者生活中的喜悅與悲傷。這些都是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

而他呢,《鬥牛》表達了對鬥牛賽場的敬意與哀嘆,《好想愛這個世界吧》又是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愛,《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鼓勵了在疫情中被病痛折磨的人,而更厲害的是《降臨》《神樹》《新世界》,更像是跳出世界俯瞰大地的悲憫。

於是聽懂了他宏大格局的聽眾沸騰了,找不到共鳴的聽眾便否定了。

三、他的歌曲不是完美的

他的歌曲不是每一首都完美,就像你不可能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

就像丹丹姐在《歌手•當打之年》對花花說的,你還年輕,音樂需要閱歷積累,你現在受點挫折沒什麼不好,你得給以後攢一點。

可太多人愛華晨宇,他的人氣太高,導致人們對他的期待也更高,一旦不符合他的期待,便會產生失望感,加上他的音樂不符合人們慣有經驗,便會加以否定批評了。

四、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不同

這就像你喜歡吃辣他喜歡吃甜,有人愛古風有人愛搖滾,有人天生吃不了香菜,有人覺得他的音樂就是欣賞不來也是沒有錯的,只是個人喜好不同而已。

總結

他的先鋒他的宏大,讓懂得的人愛慘了,也讓不懂的人退避三舍。有人覺得欣賞不來也沒關係,不愛可以,但請不要攻擊,請尊重。

音樂市場之所以多種風格的音樂,多種類型的歌手,就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還有其他歌手其他音樂風格,總有一款適合你。

(說點題外話,我其實是因為答題去仔細瞭解了下華晨宇,結果有點掉坑裡出不來了,要讓我誇他,我估計又能寫一篇文了。從人格魅力,到音樂,可說的太多了。反正就是我現在也好愛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