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對我們當代人修身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從此句話的意義,我們就可以窺之大概:與其說在人前被誇讚,倒不如在人後不被詆譭;與其說肉體上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而在當代,人們都更為普遍的會遭遇這樣的情況,不論你是一般普通人還是明星大腕,都是無法避免的。在這個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在背後詆譭你的也不再侷限於你所生活的圈子或者你所認識的人。

那麼我們還需要修身嗎?我以為這依然是必要的,而我們修身不再是僅僅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而更應該為了追求內心深處的平靜。要將自己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坦然面對一些刁難與不公,斯方為當代人修身的實際法則。


徜徉在生命裡


“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說的是如何看待譭譽的問題,也就是看待名聲的問題。

“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說的是如何看待憂樂的問題。

這兩句都講的是如何修身做人的大問題。下面分別來分析。

世人皆被名利累。

所謂“名韁利索”一詞,把名和利比喻成束縛人的韁繩和繩索。

老子《道德經》裡說:“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世人皆然。幾人能看破?

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視劇《渴望》主題歌唱得好:

悠悠歲月,

欲說當年好睏惑,

亦真亦幻,

難取捨,

悲歡離合,

都曾經有過,

這樣執著,

究竟為什麼?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誠的生活。

這首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困惑。其實就是在名利之間難取捨。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方仲永就是個少年成名,最終平平的例子。

現在是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這其實是不對的。

尤其是娛樂界的炙手可熱催生了大批的追星族,一夜成名,大批網紅,無數明星,年少成名,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高處不勝寒!所謂爬得高跌得重啊!放眼娛樂圈,晚節不保者比比皆是啊。

所以,“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誠乃金玉良言。

再說第二句“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這對那些追求享樂或及時行樂的人也是炎夏中的甘霖。

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立論站位極高,以天下蒼生為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我們當代人,作為平凡的老百姓,“位卑未敢忘憂國"之外,也要有憂患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尤其是要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樂極生悲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的。





蒹葭堂主人


這兩句話,出自明朝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意思是:與當面受到讚譽相比,不如背後不受詆譭;肉體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也可理解為與其事前稱讚,不如事後沒有批評;得到身體上的快活不如心裡沒有憂愁。

若是說這兩句話對我們當代人修身的意義,個人認為真的很難,在這個求名求利,物慾橫流的時代,要想做到如此,何其之難。我就從這個“難”來反面闡述其意義。

第一句 誰人人前不說人,哪個背後無人說!由於各種利害關係的制約,人們往往會在人前說一些虛假的讚譽,得到他人的好感,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事後脫離了利害關係,就容易講出自己的真正感受。這是名利所累,受讚譽方求得當面的名聲,讚譽方得到自己的利益。如果受讚譽方是修身而來的實至名歸,也難防讚譽方的利益驅動,況且十事九善,一事未成,則毀言必來。如果讚譽方實譽不毀,當屬君子所為,可事實是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團體,畢為了自身的名利詆譭對方,這是矛盾的規律。故唯有“從善得譽,不懼有毀”“當譽則譽,非虛偽矯情,阿諛假譽”才是受讚譽方和讚譽方的修身標準。

第二句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心情不好則食不甘味,寢不安枕,即使在一個歡樂的氛圍裡也是享用無味;若是心情愉悅,則眼中所見都是快樂,人生處處是好風景。由此可見,心樂大於身樂,心苦多於身苦。但人生於世,要做到心中無憂何其之難。憂因何來?無非還是名利二字,總以為要得到物質的享受,才能獲得快樂,但什麼量的物質才是終極或是心中所要,無人能滿足。物質總量就在那裡,一方得到則必有人得不到,必定有人也是不快樂的。如若沒有私心和慾望,知足常樂,那麼蘿蔔鹹菜吃起來也是津津味美,麻布粗衣穿起來也是瀟灑自在的,簡單的家庭過起來也有滋有味,眼中所見、耳中所聽的都是快樂。心中沒有憂愁,無牽無掛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

如何無憂?---心境的澹泊。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歷過世事的空白,而是經歷任何聲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著於心。有的人在貧窮中守得住,在富貴中卻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貴中守得住,在貧窮中卻守不住。澹泊之心,有的是天性如此,有的是從修養中得。 

無名利,不世界,除非桃花源中。有名利在,譽後必有毀,只是非當面而已,有名利在,人必有憂,只是孰輕孰重而已。正所謂“何其難”,所以才是人生修身的方向與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