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故事——雙瞽

我弱我有理

明朝某地的城市中,有一條熱鬧的街道。

街道中有一名瞎眼的乞丐,為人十分暴戾。

行乞於道中,人們要是沒有給他讓路,便會大罵;"你眼也是瞎嗎?"

民眾覺得他是盲人,多半不會計較。

一日,街上新來了一名瞎子,性格更為暴戾。

行乞於街中時,與老瞎子相撞,皆跌倒在地。

新瞎子不知相撞的也是一名瞎子,起身忿然罵道;"你眼睛也是瞎的。"

老瞎子也不是蓋的,二者互相詬罵。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這趣事是明朝劉元卿寫的,篇名為《兩瞽》,瞽意為盲人,白話的意思就是二個盲人。

但我認為若用今天的語言表述,莫如——我弱我有理。

老瞎子行乞於市,本就生活無著落,再加上生理的缺陷。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同情的。因此,民眾多是對他犯而不較。

可他卻將自己的痛苦轉化為對外面一切事物的仇恨,對撞到他的人,都罵別人"眼瞎",人們同情而避讓,反而助漲了他的氣焰。不料遇上自己的複製品,二人針尖對麥芒,惹的眾人哈哈大笑。

這事如果移植到現代社會,好多都可以類比,如廣場舞媽,仗著自己相對弱勢群體的特徵,強佔廣場跳舞,將聲音開到最大,惹得周圍鄰居敢怒不敢言。若是再來一群同樣的大媽,二者會不會同故事中的瞎子一樣——針尖對麥芒。

不過依我的看法,這二群大媽可能會組合起來,雙倍的音響,雙倍的噪音,還有忍受更大一倍噪音的鄰居。

這種事情能大量的出現,還是得利於古代傳統——孔融讓梨。

你是弟弟(幼),所以你先吃。

你是哥哥(老),所以你先吃。

……

你弱,所以你先吃。

所以說傳統不一定是美好的,我想吃梨,可前面有"弱老"者,道德要求必須給他們;我要是不給,就會被加上道德的袈鎖。

"弱老"者從被給予梨吃,到理所應當這個梨是"弱老"者的;你要不給就是侵犯他們的"權利"。

所以,躺在地上的不一定是弱者,坐在車上的也不一定是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