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孔子與辯日

明代《笑林》借孔子之名寫了一個小故事。

兩道學先生議論不合,各自詫真道學,而互詆為假,久之不決,乃共請正於孔子。孔子下階,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二位老先生皆真正道學,丘素所欽仰,豈為偽哉?”兩人各大喜而退。弟子曰:“夫子何諛之甚也?”孔子曰:“此輩人哄得他去勾了,惹他甚麼?”

說是二位道學先生自認為自己的學問才是正確的,互相爭執相互詆誨。誰也說服不了誰,決定找孔子請教。

孔子聽了大意,忙下階鞠躬致敬,說;“我的道甚大,不盡相同。二位老先生都是真真的道學,是我平時最敬仰的,怎麼可能是假的呢。”

二人大喜而退。

弟子不解,問道;“老師,何必對他們如此奉承?”

最後一句,用現代的解釋;“鍵盤俠惹不起。”

另有一篇《列子》中的文章——《兩小兒辯日》,不知大家記得否。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這裡的孔子就可愛多了,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也不知道,比及前面“下階,鞠躬”更多了些趣味的真實感。

不過,若是腦洞大開,將二篇文章中孔子的形象竄連起來,就別有風味了。

兩小兒辯日,所分辨的僅僅只是太陽遠近的問題,不汲其它。孔子面對這著單純研究問題的態度,會給出自己最真實的回答。

可若是碰上了二位“道學家”,若只是想到不認可對方的"道學“還罷了,可二人還”互詆為假“。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學術探討了,更多夾雜著自身感情,要將對方”罵“倒。如此情況,夫子也只得下階鞠躬致敬了。

雖說如此“孔子”是令人感到冰冷可怕,完全一副熄滅了熱情世故老人的形象。

可如果我們從網絡閒言碎語般的語言來看,完全就可以理解”孔子“因可如此了。從面對兩小兒的“笑”,年輕化,不擺出一副名師的樣子,是知則知,不知就不知;到閱盡世俗滄桑,缺少熱情、世故圓滑的“老人”形象,可謂一覽無餘。

我就在楨;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一副謙謙君子的形象,為何在網絡的世界裡又成了“鍵盤俠"了?僅僅只是人情世故的約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