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小狐狸對王子說:“我是自由的,如果我願意聽你的話,就說明我被你馴服了;我被你馴服,因為我心甘情願。愛,是一種相互的馴養。”——《小王子》

法國非常著名的童話人物“小王子”,因為一隻小狐狸的出現,明白了什麼是愛。相信很多人都曾在心裡默默等待,有一天也可以遇見一隻懂事的“小狐狸”。

電影《狐狸與孩子》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小王子》,於2007年上映就創下兩千多萬美元的票房。電影講述了一個10歲小女孩與一隻狐狸之間的奇妙情感故事,雖然故事的主要內容來源依託於兒童文學小說,但影片在表達主題思想上有更親近自然且極具人文關懷的突破。

這是一部如童話般美好的電影,影片以生動細膩的鏡頭、精美絕倫的畫質、以及人與動物之間的純真情感讓觀眾深深痴迷。今天我將從影片創作者、孩子與自然生靈的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三個方面來談談這部充滿綠色生機、唯美迷人的“自然童話”的獨特魅力。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一、電影導演呂克·雅克:從自然學家到電影人,在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中表達情感,激發觀眾心中的愛

說起這部與動物有關的電影,我們就不得不聊到導演呂克·雅克。

15年前,一部《帝企鵝日記》將自然紀錄片帶進了電影院,並獲得第78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也讓導演呂克·雅克成為了法國“大自然派”電影詩人。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兩年後,呂克·雅克又帶來了由原班人馬製作的古靈精怪的《狐狸與孩子》,再次喚醒了觀眾內心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只是,這一次的鏡頭中出現了人類的身影。

其實,呂克·雅克在大學期間所學的專業是關於生物與環境的自然科學,但他最感興趣的是將有關自然科學和影像藝術交織在一起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他曾說:“是對大自然的痴愛,將我領進了電影這扇藝術大門。自然科學教會我方法觀和一種看世界的態度,同時,在觀察世界的過程中釋放出自己飽含情感的一面,這令身處電影當中的我感受非常開心。”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電影《狐狸與孩子》主要在兩個地方進行拍攝,一個是法國的汝拉山區,也是導演從小長大的地方,呂克·雅克對每一寸土地都瞭如指掌,陽光幾點鐘將移動到哪個位置都清清楚楚,這樣的經歷也讓他對這部影片信心十足。此外,劇組還安排一個拍攝小組在意大利阿布魯澤山區蹲點,專門捕捉野生狐狸的生態活動。

當我帶著孩子們觀看這部影片時,就被眼前安寧壯闊的自然景色所震撼,無可挑剔的森林風景讓人心曠神怡。從冬日裡的白雪皚皚,到春夏交接時的旖旎色彩,情不自禁地隨著小女孩走入了狐狸生活的純淨畫面,心靈也彷彿獲得了片刻的澄淨時光。

或許,這就是導演呂克·雅克一直堅持拍攝自然題材的初衷。他將視野放入到廣闊的大自然裡,那麼,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虛實也就不足掛齒了。

盧梭曾在《新愛洛綺絲》中寫道:“當我們越來越接近蒼穹時,人的心靈就會濡染蒼穹的永恆的純潔。”而所有事物真正的美,就美在它本身能顯出奕奕的神采。

《狐狸與孩子》憑藉清新自然的風格和美輪美奐的景觀再現,導演給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還原了早已難覓蹤影的原生態美景,生動浪漫地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同時,也勾起了人們返璞歸真的童年記憶。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二、孩子與狐狸的愛:小女孩的愛簡單直白,但缺乏“距離感”所蘊含的自由讓她失去了狐狸朋友

《狐狸與孩子》是一場森林與鄉村、生命與自然的壯美呈現,全片並沒有太多的對白,貫串整部電影的旁白就像一首柔美的散文詩,緩緩地敘述著小女孩和狐狸的故事。

1、好奇心與痴迷激發出了小女孩麗拉對大自然的愛與欣賞

10歲的小女孩麗拉是護林人的女兒,在秋天金黃色的森林裡偶遇了一隻正在抓松鼠的狐狸,小女孩被狐狸的靈動與美麗震撼了,併發自內心的愛上了狐狸。

我和孩子們也被影片中的狐狸震撼了,從沒想過狐狸也可以這麼美:夕陽為它火紅的皮毛鍍上了一層金邊,眼神銳利得好像兩顆寶石,動作機靈又輕盈,孩子們都發自內心地讚歎著狐狸的漂亮。迷人的狐狸就像一隻自由的精靈,在森林裡自得其樂,並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聰明地應對各種危險。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麗拉千方百計地尋找狐狸,甚至在冬天追尋狐狸腳印時因遇上狼而摔壞了腿,被禁足養傷的麗拉沒有忘卻她的狐狸,在家度過漫長冬日的同時,閱讀了很多動物百科,並將一本關於狐狸的書看得能倒背如流。

麗拉與狐狸的偶遇源自導演本人在童年與狐狸邂逅的情結,從小居住在風景優美的汝拉山脈附近並與狐狸等小動物們親密接觸的童年經歷,成就了呂克·雅克這樣一位大自然的捍衛者。

可以說,小女孩麗拉延續了呂克·雅克的童年夢想,好奇心與痴迷讓她忘記了恐懼,想方設法一點點靠近狐狸。導演用這種好奇與痴迷喚醒了人們對身邊存在的事物及可能存在的事物的“關心”,呼籲現代社會里日益對外界冷漠、感覺遲鈍的人們對周遭世界懷有發自內心的愛與欣賞。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2、引人深思的情感:愛是平等與尊重,而不是圈養與束縛

當春天來臨,小女孩麗拉終於又踏上了追尋狐狸之路,在麗拉想到用麵包片吸引狐狸時,那隻眼神裡滿含著警惕的狐狸也如期而至。麗拉再次見到狐狸時,臉上那帶著滿足的甜美笑容和閃著純真光彩的眼睛,將觀眾的心都要融化了。

麗拉先近近地觀望、慢慢地接近,小心地試探,很快,狐狸和麗拉開始彼此信任和依戀。狐狸帶領麗拉開始奇妙的森林大冒險,麗拉也帶著狐狸坐在山頭的落日下訴說她的家與生活。我們並不知道麗拉與狐狸之間是否完全理解彼此,但正是這種簡單的愛與依戀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那麼美好。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漸漸地,麗拉不想要狐狸再離開,她的內心因不再滿足而悄然發生了變化。麗拉用絲巾綁成項圈套在狐狸脖子上,並且想要用繩子將狐狸馴養在身邊,狐狸自由的野性迫使它反抗、掙脫、逃離。

我想,這或許就是生命原始的驕傲和原生態的自由,可以相愛、可以依戀,但不能剝奪這份自由。我願意和你在一起僅僅是因為我願意,但你不能將我束縛在你的身邊,愛需要平等和尊重。

回到家的麗拉吹響了木笛,狐狸再一次來到麗拉的家門口,麗拉欣喜地帶狐狸來到房間裡開心地嬉鬧、捉迷藏。可是,當麗拉想留住狐狸而關上房門時,侷促空間裡的狐狸驚慌失措、到處亂竄,甚至用身體撞開玻璃窗跳了下去。那一瞬間,狐狸衝碎的不僅僅是玻璃,更是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愛。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麗拉將狐狸送回它自己的家,狐狸最終活下來了,回到森林裡的狐狸又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但它看向麗拉的眼神裡再次流露出一絲警惕,從這之後,麗拉也不再去找狐狸了。小狐狸教會了小女孩一樣重要的東西:愛不是佔有,愛需要距離。

在人和自然生靈的關係中,我們應該懂得,有些動物是屬於大自然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自以為是地認為所有動物都會喜歡被馴養,以為我們給予動物衣食無憂的日子就是我們口中的“愛”。“擁有”其實不過是人類自身的一種安全感,可是這種佔有卻會帶給動物恐懼感。要知道,動物需要愛,但更向往自由。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三、父母與孩子的愛: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父母的愛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影片結尾,熱愛大自然的小女孩麗拉長大了,成為母親的麗拉給自己的孩子們講述她和狐狸的往事,她告訴孩子們,那些活潑可愛的狐狸朋友並不是擺放在玩具櫃裡的絨毛玩具,童年時期的自己把“愛”和“佔有”搞混了。

愛通常被認為是最高尚純潔的情感,因為在真愛的定義中,只有付出沒有回報。而人類的愛一旦萌芽、肆意生長,便容易結出佔有的果實。反觀我們在親子關係中的愛,有時也像小女孩麗拉一樣,和佔有混淆了。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將對孩子的“愛”變成對孩子的“佔有”呢?

我覺得,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武斷地認為,我做的都是為你好,你必須接受,那樣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的心門永遠向你關閉。

我的經驗是,父母在家庭親子教育中需要樹立“兩顆心”:

  • 第一顆心:平等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以一顆平等心尊重他們自身的成長規律和內在生長秩序,如果打破了他們的規律和秩序,就容易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儘管父母的主觀願望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如果將孩子當做是被自己圈養的寵物,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權力,不平等地對待孩子 ,那便不是真正的愛了。

這樣的父母通常有以下三種類型:

① 孩子是奴隸。通常這種類型的父母都很強勢,孩子在父母面前唯命是從,這類父母既不尊重孩子、也不相信孩子,實際上,是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成長、嘗試、探索的權利。

② 父母是奴隸。這類家庭往往物質生活豐富,家長圍著孩子轉,對孩子的事情不論對錯全都大包大攬,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責任心、凡事依賴父母。

③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類父母通常讓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沒有完成的夢想,期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自己小時候未得到的補償。事實上,這些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在他們心中只是附庸,是實現父母夢想的工具。長此以往,孩子的個體意識、獨立意識與創新意識都會被一一扼殺。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 第二顆心:平常心

我能理解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夢想,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錦繡前程。在這種心態下,有些家長給孩子施加無形的壓力,同時,將自己的焦慮、緊張傳遞給了孩子,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親密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生命線,當父母無法走入孩子的內心時,一切教育都將是無效的。

父母應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未來與問題,較為科學的心態就是“望子成牛”:牛的善良、勤奮、堅韌和意志力才是成功的最有力保證。

有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孩子的主宰,卻親手將孩子越推越遠。只有像懂得愛之後的成年麗拉一樣,以“平等心”和“平常心”與自己的所愛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尊重、理解、包容,才能讓愛永駐。

《狐狸與孩子》:自然科學與藝術的交織下,蘊含著溫馨的情感表達

結語

電影《狐狸與孩子》的故事簡單而自然,就像一本緩緩打開的森林童話相冊,彷彿在霓虹閃爍、汽車呼嘯和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裡,讓對大自然如飢似渴的我們,遇見了一泓甘冽的清泉。

影片用詩一樣的語言和畫卷為我們呈現出最簡單的愛與溫暖,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通過麗拉的成長經歷告訴了我們愛和佔有的界限,並警示我們:無情的佔有只會讓那份感情傷害到所愛的人或其他生靈,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

當我帶著孩子們再次回味這部影片,一股來自內心深處的愛的溫暖充滿了我們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