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熱”起來的村莊

在春天“熱”起來的村莊

現在家家戶戶都住進了乾淨整潔的磚瓦房。本報記者 程宦寧 攝

雖說時令已過陽春,可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還是時風時雪。4月8日,驅車來到烏蘭縣柯柯鎮中村,村民曹生榮和妻子許小青早已圍著自家的農家樂,熱火朝天地忙乎開了。

曹生榮一邊擦桌子一邊笑著說:“天氣慢慢熱起來了,國道上過往車輛越來越多,趁著現在人手不緊張,先提前準備一下,過幾天就可以開門營業了。”

2015年,依託村裡的能人經濟協會,曹生榮借到了5萬元啟動資金,開起了這家農家樂。在夫妻二人的悉心經營下,生意越來越好,每年到夏天旺季,一個月就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5萬元的借款也早就還清了,現在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曹生榮的賬算得很清。與銀行借款相比,向能人經濟協會借款手續簡便、門檻低,這樣就能幫助像自己一樣有創業想法,但手頭缺錢的鄉親們。

曹生榮口中的能人經濟協會其實是中村探索發展的村民服務組織。協會將柯柯鎮中村40名致富帶頭人組織在一起,按照“急民所想,幫民所需”的原則,充分發揮協會橋樑紐帶作用,探索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子,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領頭雁”。能人經濟協會也是先進技術的引領者,利用閒餘時間組織會員外出取經,學習先進地區的技術、好經驗、好做法,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奠定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中村的能人經濟協會只是柯柯鎮中村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柯柯鎮中村兩委以強村富民為目標,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發揮支部核心作用,通過村產業發展推動,“能人經濟”帶動,以入股企業保本分紅、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引導發展服務產業為路徑,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企業推動、能人示範、群眾參與的黨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動雙贏的良好格局,走出了鄉村振興的“中村模式”。

“中村是1992年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實施的‘3557’項目,從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腦山地區搬遷到烏蘭縣柯柯鎮的調莊村。剛來的時候真的是‘一窮二白’,經過多年的發展,村子變得越來越好了,目前村集體資金583.75萬元。”中村黨支部書記、中村能人經濟協會創始人雷有德說。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為了讓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012年7月,雷有德看準了生產磚塊的項目,整合東、中、西、新村扶貧項目資金,投資2260萬元,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建立了烏蘭縣環宇新型建築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成立後從四個村招收長期職工83名,短期職工26名,職工月平均工資3000元,每年帶動四村村民增收230萬元。

村民宋倉家6口人,因為有一個重病的孩子,一家人徘徊在貧困的邊緣。夫妻倆沒什麼手藝,靠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2017年,雷有德主動邀請宋倉到公司上班,一開始每個月工資5000元,還讓公司裡的師傅教他電焊手藝,很快宋倉就出師了。現在宋倉的工資也漲到了每月6000元,還可以維修鍋爐,幾個月下來也能掙3萬多元。

看著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好,中村又整合了村集體資金437.5萬元作為股金,集中投入到該公司,按協議比例7%-10%入股分享收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形成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每年固定分紅30餘萬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村民們的獲得感也是越來越多。這幾年,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大背景下,中村建設了一批群眾看得見、得實惠的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工程,全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提升,初步建成了“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風尚美、創業美、產業美、生活美、心情美”的高原八美新農村。

閒不下來的雷有德對今後村子的發展計劃胸有成竹:“茶卡鹽湖景區現在越來越好,我覺得我們村應該建賓館,肯定穩賺不賠。村子裡還有很多閒置的土地,再修建一個生態園,搞採摘、餐飲、娛樂一條龍,到時候委託專門的公司負責管理,應該是個不錯的項目……”

作者:程宦寧 來源: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