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封建王朝的“二代難”定律

在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至公元1912年宣統帝退位,總共有500多位皇帝。

皇帝之位自然高大無上,尤其是每朝每代的開國之君更是天下權勢在手,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大多朝代的二代皇帝登基手段和登基之後總是風波不斷。

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這幾個,一是,權臣當政,皇權旁落。例如秦二世胡亥李斯趙高黨政、康熙皇帝早期四大輔臣把持朝政。二是,登基艱難或者手段難堪,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隋煬帝楊廣。三是,皇權不穩或無實權,例如明惠宗朱允炆和漢惠帝劉盈。


淺析封建王朝的“二代難”定律

玄武門


其實不難看出,皇二代們登基及登基之後的種種艱難無不體現著皇權大小之變,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就是圍繞著皇權的大小進行一次次的改朝換代。

但是皇權的大小並不是由某位皇帝的做法而發生改變,像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兩位開國皇帝為了使繼任者更好地登位施政,大殺開國功臣,希冀為後代留下一片沒有霧霾的天下。但是適得其反,功臣們的威脅是沒有了,但是其他黨派和集團迅速崛起,無人牽制。

漢朝呂后當政,後黨把持朝政,漢惠帝劉盈僅在位七年便早早地去世了,後面繼任皇帝的廢立完全被後黨控制。同時,明朝朱元璋大殺開國大將,使得明成祖朱棣靖難勤王之時根本無人能制約他。

當然,像秦始皇那樣一位功臣也不殺也不行,秦二世被擁上大位,但是完全被架空,以至於大秦的亡國來的如此之快。


淺析封建王朝的“二代難”定律

嬴政


那麼如何在殺功臣與不殺功臣之間做出最好的取捨呢?

這就不由開國皇帝們選擇了,這得看二代們自己努力了。被大家廣為詬病的唐太宗宋太宗隋煬帝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先這三位二代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法定繼承人,威名遠揚天可汗是在弒兄逼宮的情況下坐上皇帝位的,宋太宗趙匡義更是燭影斧聲的主角,隋煬帝奪宗太子玩得更不不亦樂乎。但是這三人除了隋煬帝不太行,另外兩個倒是做的風風火火。

打鐵還需自身硬,人算不如天算,即使前代君主給後人留下一個看似無虞的江山,繼任者如不能力不夠還是會遇到各種困難。


淺析封建王朝的“二代難”定律

燭影斧聲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二代皇帝們坐不穩,坐不長,費盡心力才能坐上這皇位呢?

首先我們談一談坐不穩的原因,一個王朝傳至二代就意味著國家性質開始由合夥人制度轉向家天下,當然,封建王朝一直都是家天下,只不過歷朝歷代創業之始都帶有一點合夥創業的味道。這也是為什麼劉邦、朱元璋一定要殺功臣,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臨朝之時沒有那麼大的阻力。家天下的開始意味著權力已經開始了碰撞,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必定要有其他權力對其相讓,相讓的代價就是殺戮,就一定要分出個你死我亡。所以就像建文帝削藩,就是皇權和藩王之間的一次殺戮,藩王們的選擇只有接受和反抗,於是就出現了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皇位。

其次是坐不長,同樣也是二代皇帝面臨著維護皇權打壓權臣的情況,稍微做不好就面臨著被迫退位和亡國的風險。

最後,因為皇權的至高無上,吸引著眾多皇室之人的目光,在其自身利益壯大到可以和皇權相爭之時,玄武門之變和燭影斧聲就歷史大劇就上映了。這些依靠非正常手段奪來皇位的人通常要比順位的皇帝工作做得好,他們自身不甘落後的性格和能力就為自己的國家帶來一股強大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