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門傳喜)

倔老頭的科技創業之路

門傳喜是人們眼中的“怪老頭”。平時沉默寡言,又拗的要命,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和原則;耿直的很,喜歡討厭都擺在臉上,“不想說的時候誰也別想從我嘴裡撬出一句話”,遇到投機的人想說的時候一定是有滔滔不絕。

倔脾氣的怪老頭愛幹一些又倔又怪的事。在搞農業種植的過程中,門傳喜注意到了熊蜂和熊蜂授粉技術,敏銳的覺察到這項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前途和益處。從此,門傳喜投入自己的身家到熊蜂研究中。他獨自在秦嶺和太行山上待了四年,只為研究熊蜂習性。至今二十多年,門傳喜一直堅持推進熊蜂技術的研究和社會化應用,提出了四項全新的生物學理論,獲得科學進步獎,並且技術支援國家研究的建設。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熊蜂 圖源網絡)

與熊蜂結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社會煥發出全新的活力,思想的解放和政策的支持使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中獲取了新的激情和動力。頗具眼光和長遠思維的門傳喜開始搞育苗、微肥,是當地第一個開家庭養雞場的人,響應國家“先富幫後富”的號召,他成為了改革開放第一批萬元戶,而且是“當地數得著的、有很多萬的那種萬元戶”。思維活躍的人總是不安分的,他們總是嚮往更廣闊的的天地。1995年,門傳喜來到海南搞農業生產建設。在種植荔枝的過程中,他注意到蜜蜂授粉對荔枝種植影響的重要性,對蜜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觀察蜜蜂,閱讀有關蜜蜂相關的資料。熊蜂,這種蜜蜂的亞種闖入了他的視線。

熊蜂是一種社會化昆蟲,熊蜂授粉在農業生產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比較蜜蜂,熊蜂已經成為溫室中更為理想的授粉昆蟲。熊蜂產業起源於歐洲,歐洲用了五十年的時間實現了熊蜂授粉的產業化。至今為止,只有荷蘭、以色列、新西蘭等農業發達國家實現了熊蜂授粉產業化。熊蜂授粉對設施農業和保護地種植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熊蜂群 圖源:網絡)

門傳喜意識到,熊蜂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將會是一項顛覆性技術,它將改變現有的種植方式和人們的思維方式,並且減少對環境的汙染,還原原生態。當他得知荷蘭、以色列等農業發達國家已經可以利用人工繁育熊蜂為大棚蔬果授粉,他坐不住了,開始四處尋找跟熊蜂相關的書籍和資料。結果,他發現,除了科普知識,國內真正涉及熊蜂養殖技術的資料少之又少。

燃起了求知慾,萌生了做技術的念頭,為了瞭解更多熊蜂養殖和應用的知識,他開始拜訪從事養蜂的機構和專家,可是無果。門傳喜是老三屆初中畢業生,恢復入學後重回校園取得高中學歷。即使那個年代的高中畢業生也是有文化的體現,但頂著一個高中學歷的農民身份來談研究二字,在這場討教和學習的過程中,門傳喜無疑遭受了不少白眼,吃了不少閉門羹。“一個沒什麼學歷的農民跑過來和教授、科學家們聊研究,那不是笑話嗎?別人會理你嗎?”門傳喜深知自己學歷的短板,學歷的欠缺也給今後的研究和推進帶來不少的困難。熊蜂技術是一項嚴格保密的技術,因為它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技術上的革命,並且背後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在任何一個技術成熟和先進的國家,都不會外傳,況且那個時候國內還沒有成功建設起研究熊蜂的項目和研究所,即使四處討教也不會獲得熊蜂養殖和應用的知識。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熊蜂授粉的優勢)

國家開始熊蜂研究是在1995年,由國家立項中國農科院承擔了熊蜂研究項目,北京農科院和河北農科院也開始做了這項研究。而門傳喜什麼也沒有,沒有教授們的專業實驗室,沒有國家發放的研究基金。在這個空白的領域,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沒有人傳道授業解惑,這項研究從何入手呢?此時的門傳喜已經被小小的熊蜂深深吸引,既然想做就一定要做下去,拜訪無果,他決定自費個人開展對熊蜂的研究。

走上創業之路

從1998年門傳喜在一本雜誌上第一次知道熊蜂起,他的人生就和熊蜂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成了他再也不能也不捨丟掉的牽掛。

本就是個閒不住的人,一心鑽研熊蜂以後更是幾乎把全部心思撲在上面。熊蜂難找,蜜蜂易得,既然熊蜂養殖的知識甚少,便從蜜蜂開始。開始的幾年間,已經年逾五十的門傳喜似乎又回到多年以前的學生時代,拿出當初唸書的勁頭,查閱各種有關蜂類的資料書籍,在蜂房裡觀察蜜蜂的“飲食起居”,筆記記得密密麻麻,像一個恭恭敬敬的小學生一樣到專家那裡討教。埋頭苦幹,東奔西走,更是把自家多年的積蓄不斷投進這項在他人看來既不能帶來什麼收益也看不到成果的所謂研究裡,身邊人越來越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隨著學習越來越深入,這種奔走和書面學習對於真正的熊蜂養殖和運用技術掌握無異於隔靴搔癢,在家人和朋友們看來已經“魔障”的他又做了一個更瘋狂的決定——我要上山,實地觀察熊蜂。野生熊蜂一般生活在深山無人區,為了研究“熊蜂”的生活習性,做到工廠化養殖,門傳喜揹著行囊,離家出走住到了深山老林裡。2002年到2005年,他在山裡住了四年,最開始在秦嶺,後來轉移到太行山。

秦嶺太行山風景秀美,蜿蜒壯闊,賞景抒懷的好地方,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在此,再好的風景也不再是風景。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秦嶺、太行山地勢複雜 圖源網絡)

為了能在山上順利的生活,門傳喜上山之前討教了不少有經驗的駐山人士,如何野外生存如何防止野獸侵害。偌大的山川想要順利找到熊蜂的巢穴也非易事,每當他向當地人打聽山上情況和熊蜂蹤跡時,對方看著這個年紀不算小的外地人都會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從此門傳喜開始了四年“荒野守蜂人”的日子。

熊蜂是單隻蜂王休眠越冬,在來年春天氣溫升高、早春花開放時,蜂王出蟄。在早春花上取食花蜜和花粉,當卵巢發育完全、包含卵粒時,蜂王就找一個適宜的地方做巢。所以,往往半山腰的雪還沒有化,門傳喜就要背上夠吃幾天的乾糧,徒步走上八九十公里,清晨摸著黑上山。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熊蜂 圖源網絡)

溫帶的熊蜂一般喜好地下築巢,通常在一些小哺乳動物如老鼠等遺棄的洞穴內做巢。門傳喜找到蜂巢後需要挖開進行觀察,惹怒熊蜂的時候不在少數,被蟄也成了家常便飯。越是颳風下雨、嚴寒酷熱的日子,門傳喜就更要趴在熊蜂巢邊觀察,這樣的極端天氣日子正是觀察蜂群狀態變化的好時候。冬天,深山老林的風更凌冽,氣溫更是乾冷,老門覺著身上的棉衣棉鞋快成了擺設,手腳凍到沒有知覺已是常事。到了夏天,炎熱和蚊蟲成了最大的威脅,盛暑的時候,扛不住熱乾脆光著膀子,在蜂巢邊邊看邊記,山上的蚊蟲比山下的要毒得多,到了夜晚,勞累了一天的門傳喜又被身上蚊蟲叮咬的大包折磨的翻來覆去。山上山下這條路門傳喜來來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腳上的解放鞋磨破了一雙又一雙,臉上、胳膊經常被山上的樹枝草葉刮出花來。

山野本身就是野生動物的家園,狼、狗熊、蛇,野獸們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每每想到這些隨時可能出現的野生鄰居們,這個夜晚躺在帳篷裡的外來客不禁又把被子裹緊了一點。幾年的野外生活,硬是把一個平原地帶來的農民變成了一個野外生存專家,怎樣防止蛇靠近住所,如何驅趕帶毛的野獸讓它們不能近身,除了取得熊蜂研究成果,這些生存技能門傳喜也是頭頭是道。

後來,門傳喜僱了一個當地村民,請他往山上送食物和生活用品。一次暴雨天氣,瓢潑大雨連續數時,門傳喜沒有及時下山被困山上,村民無法上山送物品,儲備的糧食吃完了,進山以來真正的威脅來了。山風怒號,樹影重重,雨彷彿箭一般插在簡易帳篷上,似乎下一秒頭頂的裝篷布就要迸開,一個人躲在隨時會被山風狂雨掀起的避身所裡,門傳喜心中的怕、悔、恨、憤怒、委屈一時全部湧上心頭,甚至想提著鏟子把門外的蜂窩鏟了去,去你的熊蜂,去你的研究。這個倔了半輩子,堅定了半輩子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助。

出生於1949年的門傳喜吃過很多苦,但是這一次真正讓他心驚。大雨過後,食物飲用水早已耗盡,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來,門傳喜又回到了那個飢餓的年代,為了度過失聯的這幾天,挖野菜飽腹成了唯一的選擇。

野獸、極端天氣、物資缺乏給山上的日子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甚至是生命威脅,但是一個人獨自在山上生活的寂寞是更大的孤苦。門傳喜要求為他送東西的村民一定要當天往返,保證每天夜裡不是自己一個人守在荒無人煙的山上,那次大雨村民無法上山,那種恐懼感遠比野獸的威脅更大。“大山裡根本無法生活,下著大雨,特別恐怖,村民沒能趕回來,只有我一個人,那種感覺……”回想起那時的經歷,門傳喜仍然心有餘悸。一個人在山上的時候,除了寄心於熊蜂,最能讓他寬心的只有酒了,直到現在小酌兩杯成了一個習慣。

對於門傳喜這樣倔脾氣來說,極端的經歷以後,彷彿“好了傷疤忘了疼”,困難、後悔、憤怒又被拋在腦後,拋出去的鏟子又被自己撿了回來。“上山的時候沒想著一定能做成,但是我一直很有信心。尤其是有了第一年的基礎,第二年進山的時候我就覺著一定能成功。”前期的深入瞭解和準備,再加上四年山上的實地考察,門傳喜真的出了成果。

95年由國家立項,投資兩個多億,2000年左右,全國掀起熊蜂熱,全國20多個大學和研究所都沒有成功研究出大的成果,只有一個門傳喜自費研究,創造性的提出熊蜂六項生物學特性,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走向更高平臺

吃了十幾年的苦,家人愛人的不理解,也讓門傳喜陷入“心裡最不平衡的困惑”,“我選擇了我的事業,我想要把這份事業做好,我沒有放棄它。”想要把這項事業做好就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投資,這時僅僅靠個人資金是遠遠不足夠的,需要社會化的參與。2007年,他帶著研究成果來到《贏在中國》的舞臺,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得到更多人的瞭解和支持,可以在農業上有更為廣闊的應用。也是在這一年,家人和孩子們才知道,這幾年不甚著家的門傳喜孤身一人在深山中待了四年。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贏在中國》節目圖 圖源網絡)

《贏在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的一檔全國性商戰真人秀節目,大型勵志創業電視活動,獲勝者可以獲得企業提供的一大筆風險投資。看到節目組的報名信息後,門傳喜要當時在北京的兒子幫他報名。女兒問爸爸,“爸,你去那幹嘛?你知道和你同臺的都是什麼人嗎?”“我知道,博士、海歸都有,但我不怕他們,我有技術,我有這個自信。”帶著這份信心門傳喜來到北京節目組。

布鞋,夾克衫,還是那副在蜂房和田間地頭的打扮,“女兒說我咋不換身衣服,我說我習慣了,我這麼穿舒服。”在眾多參賽者中,門傳喜是與眾不同的那個。

“我當時要坐節目組給參賽者準備的車去現場,還沒上車,工作人員就叫住我,說,‘家屬請坐給家屬們專門準備的車,這輛是給參賽者坐的’,工作人員把我當成家屬,把我兒子當成參賽者了。”門傳喜講到那個時候的小插曲還是會大笑起來。在眾多青年才俊中,門傳喜一副樸實農民的形象,還有年過半百的年紀足夠引來人們的好奇。在候場廳內,不少選手積極地捕捉鏡頭,找到和企業大佬們交流的機會,“我就坐在那等著,有人和我講話我就說幾句,沒人我就等著上場。”等待的過程中,一位特殊的老鄉也來到他旁邊。史玉柱聽說門傳喜來自淮北,特地和他聊了幾句,“聽說你是淮北的?”,“是的,淮北的”,“我是懷遠的”。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門傳喜獲得節目組晉級證 圖源網絡)

《贏在中國第三季》共有十二萬五千人報名,門傳喜進入36強,最終止步於待定賽九進四。比賽中,面對著大多數擁有高學歷的對手,還有比自己年輕得多的導師,門傳喜還是用一貫的樸實和真誠和他們對話,當聽到他的經歷和項目的潛力的時候,導師們甚至還會主動幫著這個淳樸的農民表達。“前幾次和清華大學的梅萌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說,你那個時候要是有現在的表達能力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學歷和表達能力給當時的門傳喜帶來了不少的阻礙。在離開面試室之前,門傳喜很虔誠地說:“老師,你不讓我晉級,千萬別把我這個項目給否定了,我給誰打工都行!你找誰幹都行,我提供技術,咱們把這事當大事幹好了就行!”在比賽當中,評委和導師們也指出,雖然有很好的技術,但是在思路和現代企業的運營上依然有很多的不足。網絡上對於門傳喜和另一位選手的晉級結果上也是議論紛紛,有人對他的晉級頗有微詞甚至有些在攻擊他。“兒子安慰我,讓我不要太在意網上的說法,網上各種看法都會有。我不會因為網上的一些話生氣,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我知道自己的項目是好的。”在接過晉級證的那一剎那,這位五十八歲的老農民哭了:“我拿到這個證,我可以說你把我身上割塊肉,我都不會掉眼淚的。今天我十幾年的苦都沒了……”雖然門傳喜沒有在節目中獲得更高的名次,但他被不少觀眾稱為第三季最讓人感動和敬佩的選手,俞敏洪更要拿出兩百萬人民幣進行投資,“我當時只要了他二十萬,我說你只要給我二十萬就行了”,熊蜂技術是一項資金投入巨大的項目,技術難度大,而且有巨大的保密性,二百萬對於項目進行來說遠遠不足,門傳喜只接受了二十萬作為俞敏洪的天使投資資金。這次《贏在中國》之行,門傳喜也結識和很多優秀的創業者朋友,一些企業家們也進入了他的朋友圈。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門傳喜與俞敏洪和第二季選手竇大海合照 圖源網絡)

200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需要熊蜂授粉技術,門傳喜又來到新疆。兵團提供環境和資金,門傳喜提供技術,也是在新疆這五年間,完成了《新疆野生熊蜂工廠化養殖與授粉應用課題》研究。這項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部主持的科技成果鑑定,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2013年春天,獲得省部級科學進步獎和兩項專利。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門傳喜在檢查蜂箱 圖源網絡)

目前全國只有四所成功建設起熊蜂項目研究的研究所和公司,其中的兩所山東豐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純商業化運作)和吉林蜜蜂研究所(國家一級研究所)都是在門傳喜的技術支持下建成。

人生安排與目標

門傳喜常說,人生安排要和目標相接軌。現在他回到了淮北,他說,現階段的目標就是希望在淮北建設起全國最好的規模化有機農業基地以及最大的熊蜂養殖工廠和有益昆蟲養殖基地。不少研究所和農業科技公司都向門傳喜發出過聘請邀請函,需要技術支持,但是他拒絕了。“我的年紀大了,而且孩子也回到了淮北,淮北是我的家。”門傳喜現在是濉溪縣五鋪農場淮北傳璽熊蜂授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研究所的負責人,他在這裡繼續熊蜂研究。“我現在的目標就是想做技術融合的有機農業,解決現階段有機農業的難題,做出最好的有機農業。為我們的綠金淮北做出一份貢獻。”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農場番茄大棚)

“我們現在組建了非常棒的專家團隊,有非常精彩的團隊和全套的技術。目標建設有機農業基地,爭創熊蜂產業全國第一,帶著農民一起創品牌打市場。”與十多年前在《贏在中國》的舞臺上被評委提出缺少完備的思路和經營模式相比,現在門傳喜的團隊要更加成熟優秀。吉林養蜂科學研究所的所長、山東農大昆蟲學院學院副院長、安徽農科院有機農業基地建設首席專家,還有山東財大產業發展規劃與人力資源專家,從技術到管理,門傳喜的團隊中都有高人相助。

“當時會議就是在我們的農場裡開的,各位專家和教授們甚至不接受我給他們報銷路費,都堅持吃住自費。因為他們覺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和前途的項目,他們聽了我這麼多年的經歷,覺著一個農民自費可以將研究做到這個程度都很有感觸,非常願意加入到團隊建設當中來。”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農場番茄)

在研究所的農場中,門傳喜建了一個小型熊蜂養殖室,還有實驗性的蔬菜大棚。番茄大棚裡的“粉柿”就是門傳喜運用“熊蜂傳粉”培育的番茄品種,採用熊蜂輔助授粉、蟲吃蟲等全有機生產模式。在過去,大棚番茄種植過程中人們常採用人工授粉,但往往都不盡如人意,存在人工成本高、授粉率低、果實易感染、並且營養物質也會降低等問題。採取現在的有機生產模式,不但可以改善果菜品質,更為重要的是替代化學激素坐果,保證了產品的安全,節省人工、避免激素汙染等問題。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蜂箱)

看著大棚裡紅燈籠滿掛的番茄,門傳喜總是欣喜,“省農科院過來參觀的時候,問我怎麼把番茄種的這麼好,我說我給他們吃得好”,老門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正是番茄成熟的時候,番茄大棚裡,放眼望去,大的小的紅的綠的紫的黃的甚是好看,從番茄秧上摘下一個成熟番茄,用手抹抹,就招呼我們趕緊嚐嚐——不打農藥,就不存在農藥殘留,摘下來就進嘴品嚐,就像小時候吃的番茄那個味道,這是門傳喜對自己的番茄的驕傲所在。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成熟的熊蜂授粉番茄)

除了農場大棚的建設,門傳喜也在周邊的菜農中推廣熊蜂授粉技術。張程莊現在有了不少合作菜農,“為了說服菜農們接受我們的技術,我自費請了菜農們不下於十頓飯,給他們免費送蜂,教授技術。”現在張程莊的蔬菜基地建設效果很好,不少菜農也接受了熊蜂授粉的技術。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門傳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獲得科學進步獎的淮北農民

(圖:番茄果肉)

門傳喜今年七十歲了,回想過去二十多年的日子,這個倔老頭也喊了累。“太苦了,太苦了,”一提到那些日子老門連連搖頭,“如果還有來生,一定不再做這個事了”,苦笑大概是門傳喜對研究生涯的評價。“我覺著不該做的我做了,而且現在依然在堅持。我現在已經70歲了,家人也不讓繼續再做下去,朋友也不讓繼續做下去,但是我已經扔不掉了,因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如果扔掉了,首先對不起自己,我也對不起這件事,更對不起支持這件事的人”,門傳喜一談到自己心心念唸的熊蜂技術,七十歲的老漢不由得數度哽咽,“現在我做這個事不為賺錢,我的錢足夠吃飯就夠了。我只希望這件事可以做成,它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也是一項宏大的農業發展工程,但靠一個人是無法實現的。我盡了自己的全力,現在希望社會各界可以關注這個項目。”門傳喜說,現在自己最大的短板是時間,生怕自己時間不夠不能做成自己心目中的事業。把堅持這麼多年的事做成是門傳喜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