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门传喜)

倔老头的科技创业之路

门传喜是人们眼中的“怪老头”。平时沉默寡言,又拗的要命,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原则;耿直的很,喜欢讨厌都摆在脸上,“不想说的时候谁也别想从我嘴里撬出一句话”,遇到投机的人想说的时候一定是有滔滔不绝。

倔脾气的怪老头爱干一些又倔又怪的事。在搞农业种植的过程中,门传喜注意到了熊蜂和熊蜂授粉技术,敏锐的觉察到这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前途和益处。从此,门传喜投入自己的身家到熊蜂研究中。他独自在秦岭和太行山上待了四年,只为研究熊蜂习性。至今二十多年,门传喜一直坚持推进熊蜂技术的研究和社会化应用,提出了四项全新的生物学理论,获得科学进步奖,并且技术支援国家研究的建设。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熊蜂 图源网络)

与熊蜂结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社会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思想的解放和政策的支持使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获取了新的激情和动力。颇具眼光和长远思维的门传喜开始搞育苗、微肥,是当地第一个开家庭养鸡场的人,响应国家“先富帮后富”的号召,他成为了改革开放第一批万元户,而且是“当地数得着的、有很多万的那种万元户”。思维活跃的人总是不安分的,他们总是向往更广阔的的天地。1995年,门传喜来到海南搞农业生产建设。在种植荔枝的过程中,他注意到蜜蜂授粉对荔枝种植影响的重要性,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观察蜜蜂,阅读有关蜜蜂相关的资料。熊蜂,这种蜜蜂的亚种闯入了他的视线。

熊蜂是一种社会化昆虫,熊蜂授粉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比较蜜蜂,熊蜂已经成为温室中更为理想的授粉昆虫。熊蜂产业起源于欧洲,欧洲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熊蜂授粉的产业化。至今为止,只有荷兰、以色列、新西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实现了熊蜂授粉产业化。熊蜂授粉对设施农业和保护地种植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熊蜂群 图源:网络)

门传喜意识到,熊蜂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将会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它将改变现有的种植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原原生态。当他得知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可以利用人工繁育熊蜂为大棚蔬果授粉,他坐不住了,开始四处寻找跟熊蜂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结果,他发现,除了科普知识,国内真正涉及熊蜂养殖技术的资料少之又少。

燃起了求知欲,萌生了做技术的念头,为了了解更多熊蜂养殖和应用的知识,他开始拜访从事养蜂的机构和专家,可是无果。门传喜是老三届初中毕业生,恢复入学后重回校园取得高中学历。即使那个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也是有文化的体现,但顶着一个高中学历的农民身份来谈研究二字,在这场讨教和学习的过程中,门传喜无疑遭受了不少白眼,吃了不少闭门羹。“一个没什么学历的农民跑过来和教授、科学家们聊研究,那不是笑话吗?别人会理你吗?”门传喜深知自己学历的短板,学历的欠缺也给今后的研究和推进带来不少的困难。熊蜂技术是一项严格保密的技术,因为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并且背后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技术成熟和先进的国家,都不会外传,况且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成功建设起研究熊蜂的项目和研究所,即使四处讨教也不会获得熊蜂养殖和应用的知识。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熊蜂授粉的优势)

国家开始熊蜂研究是在1995年,由国家立项中国农科院承担了熊蜂研究项目,北京农科院和河北农科院也开始做了这项研究。而门传喜什么也没有,没有教授们的专业实验室,没有国家发放的研究基金。在这个空白的领域,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没有人传道授业解惑,这项研究从何入手呢?此时的门传喜已经被小小的熊蜂深深吸引,既然想做就一定要做下去,拜访无果,他决定自费个人开展对熊蜂的研究。

走上创业之路

从1998年门传喜在一本杂志上第一次知道熊蜂起,他的人生就和熊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成了他再也不能也不舍丢掉的牵挂。

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心钻研熊蜂以后更是几乎把全部心思扑在上面。熊蜂难找,蜜蜂易得,既然熊蜂养殖的知识甚少,便从蜜蜂开始。开始的几年间,已经年逾五十的门传喜似乎又回到多年以前的学生时代,拿出当初念书的劲头,查阅各种有关蜂类的资料书籍,在蜂房里观察蜜蜂的“饮食起居”,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像一个恭恭敬敬的小学生一样到专家那里讨教。埋头苦干,东奔西走,更是把自家多年的积蓄不断投进这项在他人看来既不能带来什么收益也看不到成果的所谓研究里,身边人越来越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随着学习越来越深入,这种奔走和书面学习对于真正的熊蜂养殖和运用技术掌握无异于隔靴搔痒,在家人和朋友们看来已经“魔障”的他又做了一个更疯狂的决定——我要上山,实地观察熊蜂。野生熊蜂一般生活在深山无人区,为了研究“熊蜂”的生活习性,做到工厂化养殖,门传喜背着行囊,离家出走住到了深山老林里。2002年到2005年,他在山里住了四年,最开始在秦岭,后来转移到太行山。

秦岭太行山风景秀美,蜿蜒壮阔,赏景抒怀的好地方,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在此,再好的风景也不再是风景。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秦岭、太行山地势复杂 图源网络)

为了能在山上顺利的生活,门传喜上山之前讨教了不少有经验的驻山人士,如何野外生存如何防止野兽侵害。偌大的山川想要顺利找到熊蜂的巢穴也非易事,每当他向当地人打听山上情况和熊蜂踪迹时,对方看着这个年纪不算小的外地人都会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从此门传喜开始了四年“荒野守蜂人”的日子。

熊蜂是单只蜂王休眠越冬,在来年春天气温升高、早春花开放时,蜂王出蛰。在早春花上取食花蜜和花粉,当卵巢发育完全、包含卵粒时,蜂王就找一个适宜的地方做巢。所以,往往半山腰的雪还没有化,门传喜就要背上够吃几天的干粮,徒步走上八九十公里,清晨摸着黑上山。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熊蜂 图源网络)

温带的熊蜂一般喜好地下筑巢,通常在一些小哺乳动物如老鼠等遗弃的洞穴内做巢。门传喜找到蜂巢后需要挖开进行观察,惹怒熊蜂的时候不在少数,被蛰也成了家常便饭。越是刮风下雨、严寒酷热的日子,门传喜就更要趴在熊蜂巢边观察,这样的极端天气日子正是观察蜂群状态变化的好时候。冬天,深山老林的风更凌冽,气温更是干冷,老门觉着身上的棉衣棉鞋快成了摆设,手脚冻到没有知觉已是常事。到了夏天,炎热和蚊虫成了最大的威胁,盛暑的时候,扛不住热干脆光着膀子,在蜂巢边边看边记,山上的蚊虫比山下的要毒得多,到了夜晚,劳累了一天的门传喜又被身上蚊虫叮咬的大包折磨的翻来覆去。山上山下这条路门传喜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脚上的解放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脸上、胳膊经常被山上的树枝草叶刮出花来。

山野本身就是野生动物的家园,狼、狗熊、蛇,野兽们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每每想到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野生邻居们,这个夜晚躺在帐篷里的外来客不禁又把被子裹紧了一点。几年的野外生活,硬是把一个平原地带来的农民变成了一个野外生存专家,怎样防止蛇靠近住所,如何驱赶带毛的野兽让它们不能近身,除了取得熊蜂研究成果,这些生存技能门传喜也是头头是道。

后来,门传喜雇了一个当地村民,请他往山上送食物和生活用品。一次暴雨天气,瓢泼大雨连续数时,门传喜没有及时下山被困山上,村民无法上山送物品,储备的粮食吃完了,进山以来真正的威胁来了。山风怒号,树影重重,雨仿佛箭一般插在简易帐篷上,似乎下一秒头顶的装篷布就要迸开,一个人躲在随时会被山风狂雨掀起的避身所里,门传喜心中的怕、悔、恨、愤怒、委屈一时全部涌上心头,甚至想提着铲子把门外的蜂窝铲了去,去你的熊蜂,去你的研究。这个倔了半辈子,坚定了半辈子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

出生于1949年的门传喜吃过很多苦,但是这一次真正让他心惊。大雨过后,食物饮用水早已耗尽,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上不来,门传喜又回到了那个饥饿的年代,为了度过失联的这几天,挖野菜饱腹成了唯一的选择。

野兽、极端天气、物资缺乏给山上的日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甚至是生命威胁,但是一个人独自在山上生活的寂寞是更大的孤苦。门传喜要求为他送东西的村民一定要当天往返,保证每天夜里不是自己一个人守在荒无人烟的山上,那次大雨村民无法上山,那种恐惧感远比野兽的威胁更大。“大山里根本无法生活,下着大雨,特别恐怖,村民没能赶回来,只有我一个人,那种感觉……”回想起那时的经历,门传喜仍然心有余悸。一个人在山上的时候,除了寄心于熊蜂,最能让他宽心的只有酒了,直到现在小酌两杯成了一个习惯。

对于门传喜这样倔脾气来说,极端的经历以后,仿佛“好了伤疤忘了疼”,困难、后悔、愤怒又被抛在脑后,抛出去的铲子又被自己捡了回来。“上山的时候没想着一定能做成,但是我一直很有信心。尤其是有了第一年的基础,第二年进山的时候我就觉着一定能成功。”前期的深入了解和准备,再加上四年山上的实地考察,门传喜真的出了成果。

95年由国家立项,投资两个多亿,2000年左右,全国掀起熊蜂热,全国2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都没有成功研究出大的成果,只有一个门传喜自费研究,创造性的提出熊蜂六项生物学特性,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走向更高平台

吃了十几年的苦,家人爱人的不理解,也让门传喜陷入“心里最不平衡的困惑”,“我选择了我的事业,我想要把这份事业做好,我没有放弃它。”想要把这项事业做好就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这时仅仅靠个人资金是远远不足够的,需要社会化的参与。2007年,他带着研究成果来到《赢在中国》的舞台,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支持,可以在农业上有更为广阔的应用。也是在这一年,家人和孩子们才知道,这几年不甚着家的门传喜孤身一人在深山中待了四年。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赢在中国》节目图 图源网络)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大型励志创业电视活动,获胜者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一大笔风险投资。看到节目组的报名信息后,门传喜要当时在北京的儿子帮他报名。女儿问爸爸,“爸,你去那干嘛?你知道和你同台的都是什么人吗?”“我知道,博士、海归都有,但我不怕他们,我有技术,我有这个自信。”带着这份信心门传喜来到北京节目组。

布鞋,夹克衫,还是那副在蜂房和田间地头的打扮,“女儿说我咋不换身衣服,我说我习惯了,我这么穿舒服。”在众多参赛者中,门传喜是与众不同的那个。

“我当时要坐节目组给参赛者准备的车去现场,还没上车,工作人员就叫住我,说,‘家属请坐给家属们专门准备的车,这辆是给参赛者坐的’,工作人员把我当成家属,把我儿子当成参赛者了。”门传喜讲到那个时候的小插曲还是会大笑起来。在众多青年才俊中,门传喜一副朴实农民的形象,还有年过半百的年纪足够引来人们的好奇。在候场厅内,不少选手积极地捕捉镜头,找到和企业大佬们交流的机会,“我就坐在那等着,有人和我讲话我就说几句,没人我就等着上场。”等待的过程中,一位特殊的老乡也来到他旁边。史玉柱听说门传喜来自淮北,特地和他聊了几句,“听说你是淮北的?”,“是的,淮北的”,“我是怀远的”。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门传喜获得节目组晋级证 图源网络)

《赢在中国第三季》共有十二万五千人报名,门传喜进入36强,最终止步于待定赛九进四。比赛中,面对着大多数拥有高学历的对手,还有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导师,门传喜还是用一贯的朴实和真诚和他们对话,当听到他的经历和项目的潜力的时候,导师们甚至还会主动帮着这个淳朴的农民表达。“前几次和清华大学的梅萌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说,你那个时候要是有现在的表达能力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学历和表达能力给当时的门传喜带来了不少的阻碍。在离开面试室之前,门传喜很虔诚地说:“老师,你不让我晋级,千万别把我这个项目给否定了,我给谁打工都行!你找谁干都行,我提供技术,咱们把这事当大事干好了就行!”在比赛当中,评委和导师们也指出,虽然有很好的技术,但是在思路和现代企业的运营上依然有很多的不足。网络上对于门传喜和另一位选手的晋级结果上也是议论纷纷,有人对他的晋级颇有微词甚至有些在攻击他。“儿子安慰我,让我不要太在意网上的说法,网上各种看法都会有。我不会因为网上的一些话生气,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我知道自己的项目是好的。”在接过晋级证的那一刹那,这位五十八岁的老农民哭了:“我拿到这个证,我可以说你把我身上割块肉,我都不会掉眼泪的。今天我十几年的苦都没了……”虽然门传喜没有在节目中获得更高的名次,但他被不少观众称为第三季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选手,俞敏洪更要拿出两百万人民币进行投资,“我当时只要了他二十万,我说你只要给我二十万就行了”,熊蜂技术是一项资金投入巨大的项目,技术难度大,而且有巨大的保密性,二百万对于项目进行来说远远不足,门传喜只接受了二十万作为俞敏洪的天使投资资金。这次《赢在中国》之行,门传喜也结识和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朋友,一些企业家们也进入了他的朋友圈。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门传喜与俞敏洪和第二季选手窦大海合照 图源网络)

200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需要熊蜂授粉技术,门传喜又来到新疆。兵团提供环境和资金,门传喜提供技术,也是在新疆这五年间,完成了《新疆野生熊蜂工厂化养殖与授粉应用课题》研究。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13年春天,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和两项专利。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门传喜在检查蜂箱 图源网络)

目前全国只有四所成功建设起熊蜂项目研究的研究所和公司,其中的两所山东丰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商业化运作)和吉林蜜蜂研究所(国家一级研究所)都是在门传喜的技术支持下建成。

人生安排与目标

门传喜常说,人生安排要和目标相接轨。现在他回到了淮北,他说,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希望在淮北建设起全国最好的规模化有机农业基地以及最大的熊蜂养殖工厂和有益昆虫养殖基地。不少研究所和农业科技公司都向门传喜发出过聘请邀请函,需要技术支持,但是他拒绝了。“我的年纪大了,而且孩子也回到了淮北,淮北是我的家。”门传喜现在是濉溪县五铺农场淮北传玺熊蜂授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所的负责人,他在这里继续熊蜂研究。“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想做技术融合的有机农业,解决现阶段有机农业的难题,做出最好的有机农业。为我们的绿金淮北做出一份贡献。”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农场番茄大棚)

“我们现在组建了非常棒的专家团队,有非常精彩的团队和全套的技术。目标建设有机农业基地,争创熊蜂产业全国第一,带着农民一起创品牌打市场。”与十多年前在《赢在中国》的舞台上被评委提出缺少完备的思路和经营模式相比,现在门传喜的团队要更加成熟优秀。吉林养蜂科学研究所的所长、山东农大昆虫学院学院副院长、安徽农科院有机农业基地建设首席专家,还有山东财大产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专家,从技术到管理,门传喜的团队中都有高人相助。

“当时会议就是在我们的农场里开的,各位专家和教授们甚至不接受我给他们报销路费,都坚持吃住自费。因为他们觉着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前途的项目,他们听了我这么多年的经历,觉着一个农民自费可以将研究做到这个程度都很有感触,非常愿意加入到团队建设当中来。”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农场番茄)

在研究所的农场中,门传喜建了一个小型熊蜂养殖室,还有实验性的蔬菜大棚。番茄大棚里的“粉柿”就是门传喜运用“熊蜂传粉”培育的番茄品种,采用熊蜂辅助授粉、虫吃虫等全有机生产模式。在过去,大棚番茄种植过程中人们常采用人工授粉,但往往都不尽如人意,存在人工成本高、授粉率低、果实易感染、并且营养物质也会降低等问题。采取现在的有机生产模式,不但可以改善果菜品质,更为重要的是替代化学激素坐果,保证了产品的安全,节省人工、避免激素污染等问题。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蜂箱)

看着大棚里红灯笼满挂的番茄,门传喜总是欣喜,“省农科院过来参观的时候,问我怎么把番茄种的这么好,我说我给他们吃得好”,老门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正是番茄成熟的时候,番茄大棚里,放眼望去,大的小的红的绿的紫的黄的甚是好看,从番茄秧上摘下一个成熟番茄,用手抹抹,就招呼我们赶紧尝尝——不打农药,就不存在农药残留,摘下来就进嘴品尝,就像小时候吃的番茄那个味道,这是门传喜对自己的番茄的骄傲所在。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成熟的熊蜂授粉番茄)

除了农场大棚的建设,门传喜也在周边的菜农中推广熊蜂授粉技术。张程庄现在有了不少合作菜农,“为了说服菜农们接受我们的技术,我自费请了菜农们不下于十顿饭,给他们免费送蜂,教授技术。”现在张程庄的蔬菜基地建设效果很好,不少菜农也接受了熊蜂授粉的技术。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门传喜:4年深山守蜂,20年生物科研,获得科学进步奖的淮北农民

(图:番茄果肉)

门传喜今年七十岁了,回想过去二十多年的日子,这个倔老头也喊了累。“太苦了,太苦了,”一提到那些日子老门连连摇头,“如果还有来生,一定不再做这个事了”,苦笑大概是门传喜对研究生涯的评价。“我觉着不该做的我做了,而且现在依然在坚持。我现在已经70岁了,家人也不让继续再做下去,朋友也不让继续做下去,但是我已经扔不掉了,因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如果扔掉了,首先对不起自己,我也对不起这件事,更对不起支持这件事的人”,门传喜一谈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熊蜂技术,七十岁的老汉不由得数度哽咽,“现在我做这个事不为赚钱,我的钱足够吃饭就够了。我只希望这件事可以做成,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一项宏大的农业发展工程,但靠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我尽了自己的全力,现在希望社会各界可以关注这个项目。”门传喜说,现在自己最大的短板是时间,生怕自己时间不够不能做成自己心目中的事业。把坚持这么多年的事做成是门传喜现在最大的目标和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