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探索:老鄉花木蘭

花木蘭,是我老鄉。

在外省被問到“你是來自哪裡?”的時候,我多半會回答“跟花木蘭是同鄉”。

功夫探索:老鄉花木蘭

無論在哪裡,老鄉,這個詞,總會讓人聽了有幾分親切。

比如我哥和嫂子在閒暇之餘去了趟泰國,他們點菜的時候,我哥用英語說:Can I have the menu pls?(可以讓我看看菜單嗎)

對方服務員一聽,樂了“咦,老鄉!”

當誰的家鄉出了個名人的時候,他總會不自然地跟新認識的人提到,不是炫耀,而是為了表明歸屬感,得到認同感。

不過,在很多地方,比如雲南,可能是練武的氛圍沒我們那濃厚,所以你提花木蘭的時候,他們都想一會才噢地一聲:噢,女扮男裝那個。

當然,對於喜歡練武的人來說,他們很多還是知道的。

不過,倒是有些美國朋友,他們看到練武的中國女孩時,會跟我提到Mulan (木蘭)。

可是,木蘭這個人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過?網上還是有很多爭議。

1.不存在

不存在的理由是從軍12年,木蘭與女性共有的生理問題:姨媽來臨時,她要怎麼處理?

不可能不上廁所吧!

同行的人那麼多,不可能沒有一個人發現吧!

再說,這也算欺君行為,按律當斬,為什麼就是沒人發現這一點!

2.文學作品中存在

木蘭可能是體型很高大魁梧,相貌也不出眾,聲音更不細膩,所以她的戰友們都把她當純爺們了,一直沒有疑心。

結合時代特點,那個時候(南北朝時期)民眾並不願意打仗,木蘭代父出征是義舉,所以同行之人就算知道了也沒說。

戰爭結束,木蘭的身份曝光後,這件事在鄉間和朝堂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對於這樣一位巾幗英雄,文學家們肯定是不會放過的,經過民間拾遺,劇作改編,木蘭的故事就代代流傳了下來。

在河南,豫劇《花木蘭》可是一出名戲,那一句“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幾乎是家喻戶曉。

毛主席更是引用其精神來作過一首詩: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功夫探索:老鄉花木蘭

3.沒懷疑過

作為還沒學習《木蘭辭》就聽說過花木蘭的故事的我,其實從未懷疑過花木蘭存在的真實性。

小時候就擠在電視前看過袁詠儀版的花木蘭,看大結局的時候,小夥伴們都很緊張。

高中的時候,趙薇因為演花木蘭要來我們縣,同學的鄰居還放下針線活,專心去歡迎隊練打鼓了。

但很多問題不能一廂情願地讓別人也抱同樣的態度,所以線下我又做了一番調查,發現以下文字記錄:

隋恭帝義寧年間(公元578年4月),突厥犯邊,朝廷募兵,木蘭之父名在軍冊,木蘭看到父年老體弱,年幼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建功勳,無人發覺她是女流。回來後,天子封尚書,木蘭不受,懇請省親。她帶領軍士返家後,脫去戰袍,換上閨裝,跟去的士兵大為驚訝,認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贈她為“孝烈將軍”。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營廓鎮建造了木蘭祠。

現在不止木蘭祠,木蘭劇院,木蘭大道等都能見到,前些年,市裡還有舉辦木蘭之星大賽。

不管花木蘭是否真的存在過,還是歷史上徒有其原型,我想這對我們都不是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誰說女子不如男”這種精神,世代滋養著農民、文人和戰士們。

功夫探索:老鄉花木蘭


劉亦菲新近出演的電影《花木蘭》因為疫情延遲上映了,電影還未播出,人們已經起了很多爭論,關注焦點多在於片中李連杰的辱華形象、演員除了甄子丹都是外國籍、一群說英語的人演中國的故事等等。

孔子說“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有文化自信的國度,應該會包容這些吧,至於外國籍,別人的選擇,我們需要反思的該是什麼。

你怎麼看待花木蘭這個人呢?歡迎留言討論。

功夫探索:老鄉花木蘭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分享到:


相關文章: